自然保护区学教案吉林农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专业朱洪强2011-11-25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和性质第二节研究内容和方法第三节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二章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第一节原始社会[BC170万-BC21世纪]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第三节封建社会时期第四节中华民国1912-1949第五节新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过程第三章我国的自然资源第一节我国自然资源现状第二节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形势的严峻性第四章自然保护的生物学原理第一节、生物圈及生物圈的调节控制第二节生物群落及多样性的保护第三节最小生存种群和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及应用第四节物种的丧失与存活机理第五节生态学重要规律第五章保护区建设第一节保护区建设的原则和方法第六章保护区的分类第一节国际上的保护区分类第二节中国的保护区分类第七章保护区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功能第一节保护和监测第二节科学研究第三节教育和培训第四节资源持续利用第五节生态旅游第八章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第一节生态旅游第二节生态旅游的资源第三节生态旅游的管理第四节生态旅游业展望第九章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第一节科研管理第二节生境管理第三节物种管理第四节自然保护区火的管理第五节社区共管第六节巡护管理第七节公众教育第八节人员培训第十章自然保护区评价与保护成效评价第一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二节自然保护区评价第十一章自然保护区法制建设第一节国际相关法规第二节国内相关法规第十二章自然保护区晋级评审标准第一节自然保护区的自然属性第二节可保护属性第三节保护管理基础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要求:让学生明确自然资源的含义,明确自然保护区的含义、研究内容及方法,保护区在保护环境和持续利用资源的上的意义。教学重点、难点:自然资源、自然保护区的定义、研究内容及方法,资源持续利用。第一节自然保护区学的概念和性质自然保护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全面的保护,使之免于遭到破坏。自然保护区是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定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自然保护区学(ScienceofNatureReserve):它是研究自然保护区性质,职能、规划设计,管理及物种恢复、保护等理论和实践的应用科学。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从对自然界不断索取和破坏的经验教训中,逐渐认识到自然界的承受能力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性,而划定出加以保护的自然区域。因此,自然保护区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科学研究基地,是自然保护事业中的一项重要建设,是保护、发展和研究野生生物资源及自然历史遗产的主要场所,也是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种源的储存地(基因库)。自然保护区是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的以保护生物多样性环境、地质构造以及水源等自然综合体为核心的自然区域,在这块区域内人的各种活动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以使这一区域内的保护对象保持无人为干预的自然发展状况。自然保护区不仅是一个国家的自然综合体的陈列馆和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而且是调剂环境的主力军。所以,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应该被看作是环境保护事业不可或缺的一项基础建设工作,建立一个较为完备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对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1864年美国首次掀起“自然保护运动”,并于1872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美国黄石公园”,随后自然保护区就像雨后春笋一样.在世界各个蓬勃发展。第二节研究内容和方法自然保护区学以自然保护区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它的宗旨是揭示自然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发展中的规律。自然保护区学有着自己的研究范畴,基本原则和研究方法。一、研究的基本内容一切有关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知识都应该属于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范畴.但从目前世界各国的研究来看,总的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⑴、自然保护区名称的由来和含义。主要指各种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历史背景,保护对象及意义。⑵、自然保护区的性质、类型、作用和职能、对不同的研究保护对象进行归类,可以明确保护区的性质和类型,进而阐明其作用和职能。这方面研究现已比较深入。⑶、自然保护区在现代科学、经济和文化发展中的地位。这是本课程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它的研究成果将促进世界各国科学、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保护区事业发展的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⑷自然保护区的发展简史。包括对古代和近代历史的回顾,历史现状的分析,以及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它的意义在于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来阐明生物物种(包括人类)的命运。⑸、自然保护区的资源调查,规划设计及划分原则和标准。这是自然保护区学研究的主干之一,实践性很强,是自然保护区的基础性研究工作。.⑹、自然保护的生物学原理。是保护区一切工作和研究的理论基础。它涉及的内容和深广程度,象生物学本身一样,但最后都落到自然保护这一主题之上。目前这方面研究还比较薄弱,其发展将借助于生物学其他学科的共同发展,并应该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⑺、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系统与管理体系。主要指自然保护区在建立和发展中,相应地产生独立的资源管理、行政管理、科研管理及经济管理的体系。目前,世界各国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发展的不同,这方面的研究水平不够平衡。多数国家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⑻、物种基因的保存及其繁殖驯化。是自然保护区学正在实践中的热点。物种最终得以保存是自然保护区的根本目的,而得力的措施和方法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对自然种群进行严密地监测和集约管理;要求更高水平的生态学研究,以及植物圆,动物驯养场,濒危物种恢复地等的研究。⑼、自然保护区与自然科学博物馆主要指将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具有多功能的科学、文化、宣传和教育的基地。包括生物标本的采集,制作,保存和分类;帮助人们认识自然及自然保护的重要性,成为教学实习的天然课堂等-。⑽、自然保护区的立法,条例及档案管理。此项研究是自然保护区得以生存发展的保证,各国家在具体实施中虽有不同,但宗旨都是一致的。⑾、自然保护区各论。包括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各国家的自然保护区网及各自然保护区的简况等。⑿、自然保护区的未来。主要指预测性的研究分析。对以上内容进一步归纳分析,我们发现现代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内容可以高度概括在四个的方面,即:①、与自然保护和自然保护区有关的基本理论研究,②、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原理和规律,③、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措施和方法,④、以及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各论。本教材正是围绕着这四个主要方面而展开论述的。此外,必须说明,自然保护区学研究的内容包罗万象,以上的主要内容也未成定局,很多内容将随着保护区事业的发展而有所变动和补充。二、自然保护区学中的重要原则现代自然保护区学虽然还没有象其他学科那样有完整严格的规律可循,但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探索,已提出了一些较重要的科学原则:(1)自然保护区是人与生物圈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最普遍的特征是生物体和自然环境的极为多样性,其次是组成结构上的非均一性和镶嵌性。(2)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单元是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与非生命两大组成部分,并由这些组成决定其性质和作用。(3)自然保护区中主要功能单位是种群,它还占有一个小生境,种群在自然保护区中将有特殊的功能。(4)自然保护区有年限上的区别,它的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经过幼年趋向成熟,从单层次发展成多层次[演替]。(5)自然保护区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实体,它在宏观实质上是一个“自然——社会——经济(生物环境~社会经济)”的复合系统。(6)自然保护区在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时间上保持连续性。显然,无论从空间,时间和整个生物圈来看,自然保护区都具有多样性、天然性,珍贵性、历史性,地区性、典型性、脆弱性、再生性等特点。这是由自然保护区自身的特性所决定的。三、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方法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方法是随着现代科学,尤其是相关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仍然以自然辩证法作为自己方法论的基础,同时也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应用了系统理论的方法。总的来看,世界各国在自然保护区的研究中,使用的方法可以归纳为:(1)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2)从定性研究转入定量研究,(3)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生态学与经济学方法相结合。(4)系统学方法,使自然保护区逐步数量化,系统化、工程化。第三节与其它学科的关系自然保护区学可以说是生物学,环境科学及社会经济学的“混血儿”。它以生态学,种群生物学;岛屿生物地理学等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自然保护区学与自然博物馆学是姐妹学科,二者有联系又互有区别。自然保护区学的研究范围要比自然博物馆学广泛得多,而且有更强的生态意义与经济意义。总之,自然保护区学是涉及到普通生物学、植物学、昆虫学、动物学、分类学、生态学、地理学、遗传学,环境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地理学及社会经济学等众多学科的边缘学科。目前主要以自然保护机理,保护区区划,管理及利用等作为主要的研究内容。同时,解决本学科的方向与任务,揭示出更多的重要理论原则和规律,从而指导自然保护区的实践,是本学科发展的近期目标。复习题一、定义: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学二、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第二章自然保护区发展历程教学目的、要求:了解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史,各个时期的特点。教学重点、难点:今后我国自然保护区应该如何发展自然保护思想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人与自然界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界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即人们为了同自然界交换物质以维持生存和繁衍,才彼此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形成各种社会联系.创造出一个社会环境。我国古代思想家在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方面有许多宝贵的思想。发掘和继承这份思想遗产,对于发展自然保护学说,完善自然保护制度,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第一节原始社会[BC170万-BC21世纪]《商君》一书的作者,把我国原始社会划分为昊英时代和黄帝时代两个阶段。由于人口稀少,以简陋的木棒捕猎和其生产效率极为低下,相对说来,森林和野生禽兽资源丰富。因而,人们还没有爱惜,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这个结论,从逻辑上和事实上都是无可厚非的。《商君》一书的作者指出,只是到了黄帝时代,才出现了不猎取幼兽,不拾鸟卵,使鸟兽生长繁殖。氏族领袖“死不得用椁”,以节省木材,保护森林资源的自然保护思想。所谓黄帝时代,也就是父系氏族社会时代。原始人群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多,社会需要量的增长,单纯依赖渔猪和采集获得维持氏族部落的生存资源是比较困难。所以,一方面,促使氏族成员为了氏族和部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根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合理的利用自然生物资源,约束和克制自己的任意攫取和浪费生物资源的本能。而另一方面,人口的增多,也促进了社会分工和生产工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把捕捉到的幼兽、母兽,拾到的鸟卵交予老人和儿童驯养。原始人从野生动物驯养和野生植物栽培中可获得丰富生物资源,逐步由渔猎和采集经济转向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种植的原始农牧业经济,原始人为了提高农作物和牲畜的产量,他们需要了解动物、植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动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的规律,以及人为干预自然行为的后果。因而,在原始人的头脑中逐渐有了某种生态意识,逐渐的形成了某种自然保护的思想。他们意识到按照自然规律和生态原则合理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重要意义,确立了朴素的,但本质上是正确的自然保护观点。在原始社会后期,传说人们已有了自然保护的社会契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网罟,以成鱼之长”.《逸周书.大聚篇》。原始社会后期的《禹之禁》,可能为夏代奴隶制国家所继承,成为我国历史上自然保护法的开端。第二节奴隶社会时期水,土是植物生长、动物繁殖的重要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和人类生存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把水土保持放在自然保护的重要地位。《尚书、吕刑》记载;“禹平水土,主名山川,稷[社稷]降播种,农殖嘉禾”。夏后氏部落领袖大禹领导人民治水,保持水土,发展农业,揭开了我国文明史和自然保护史的新篇章。春秋时代初期的思想家管仲,把水提到“万物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