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小议日本里氏9.0级地震的风波还未平息,5.12全国防灾减灾日的警钟还在回响,就在此刻,在我国广阔的南方严酷的旱情已持续数月,再放眼大洋彼岸,呼啸的龙卷风袭击了密苏里州,留下了断壁残垣。追根溯源,人类近万年的文明史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成一部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直至今日,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依然无法完全预防自然灾害,地震的预测,旱灾的预防等等难题一直悬而未决。但是千年来与自然灾害抗争的历史依然让人类学到了许多,对自然灾害的形成、作用、预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1.自然灾害简述自然灾害在地球科学概论的书本上有着明确的定义,它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覆盖很广,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在世界范围内较重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洪涝、台风、风暴潮、冻害、雹灾、海啸、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等。而在我国,自然灾害的种类也相当繁多,地震、台风、洪水、干旱、泥石流、山体滑坡、海啸、冰雹、崩塌、地面塌陷、沙尘暴等等,每年都要在全国和局部地区发生,造成大范围的损害或局部地区的毁灭性打击,给我国经济文化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阻碍。作为世界上自然灾害种类最多的国家,在我国,自然灾害被详细地分为七大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作物生物灾害和森林生物灾害和森林火灾。近40年来,据相关部门统计,每年由气象、海洋、洪涝、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特别是2008年以来,我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自然灾害,如汶川地震、暴雪、青海地震、舟曲泥石流、长江沿线各省重大洪涝灾害,面对这些如此频繁且重大的灾害,在世界上来说都是相当少见的。2.我国的自然灾害成因由此可见防灾减灾措施势在必行,但是首先我们需要分析,我国诸多自然灾害的成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自然变异,其二是人为影响,对于地震、海啸这类灾害,自然变异才是主因,这类灾害发生突然,难以控制,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是造成的危害巨大。3.地震灾害小议首先地震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可以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坏呢?课本上有着这样的解释,地壳的快速震动称为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所以不被人察觉到,但是一旦地壳运动所积累的地应力超过了岩石受力强度时,岩石就发生断裂而引起地震。所以从广义上说,地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震约有500万次,但人们能感觉到的地震仅5万次,只占总数的1%。具破坏性的6级或大于6级的地震约100次,7级或7级以上具有强烈破坏性的地震每年平均约20次。地震所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强烈地震会使房屋倒塌、山崩地裂、河道堵塞,同时造成火灾等伴生灾难。在我国,地震灾害频率最高的五个省分别是台湾、西藏、新疆、云南和四川。据统计本世纪以来仅四川省发生大于5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就有174次,死亡6万多人,伤残6万多人,尤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高度集中,地震灾害的破坏威胁也随之愈演愈烈。虽然地震多为地壳运动引起,但是其成因也可以详细划分,由地面塌陷和山崩引起的称为陷落地震,多数发生在石灰岩地区,仅占地震总数的3%;由火山活动引起的称为火山地震,不过这种地震仅局限于火山活动带,约占总数的7%;而由地壳运动引起的称为构造地震,其规模最大,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最强,其分布与活动断裂带有关,约占地震总数的90%,给国人带来深重痛苦的5.12汶川大地震就属于这一范畴。前面已简单地介绍了我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我国复杂多变自然灾害的影响,而关于地震,地震带的分布则是我国地震灾害成因。我国位于阿尔卑斯-印尼地震带与环太平洋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强度高频度大,以构造地震为主,呈带状分布,与当地构造线方向一致,从东到西主要地震带有:1.台湾及东南沿海地震带,属环太平洋地震带范畴,为地震最多地区。2.郯城——庐江地震带,北起辽东半岛的营口,经渤海、郯城、庐江到黄梅,受郯城-庐江大断裂活动的控制。3.东北地震带,从北京燕山南经山西到渭河平原,呈S型。4.横亘中国的南北向地震带,北起贺兰山、六盘山,南越秦岭过甘肃文县,沿岷江南下经四川盆地边缘,直达滇东地区,总长2000km,为规模巨大的强烈地震带。5.西藏——滇西地震带,属阿尔卑斯——印尼地震带范畴。以上是我国的地震带分布,这五大地震带周边地区是地震的多发区。人们对于地震最直观的感受应该是山崩地陷、房屋倒塌等等,其实地震引起的环境灾害效果远不止于此,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四川地区复杂的地形给救灾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因为在陡峭的山区,由于山崖陡立不稳定,强烈震动下常会引起岩石崩落和岩体滑动,形成山崩与滑坡,这种伴生灾害破坏巨大,堵塞河道,积水成湖,局部甚至改变水系、地貌。简单的了解了地震成因、破坏性和分级后,那我们可以把目光集中到如何预防、控制这种毁灭性灾害。从上面分析可以知道,地震是一种历时短、破坏大的自然灾害,所以地震预测预报的目标就是提供破坏性地震的预计发生时间、位置和地震强度,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或减少给人类带来损失。众所周知,地震的准确预测预报是世界性的难题,但是在我国地震部门统一组织下,创造出地应力测量、地下水活动观察、地电和地磁测量、地形变测量等10多种预测预报方法,再加上地震地质考察和对历史地震资料的分析研究,了解地震活动规律,已能探测地震前兆现象,从而为实现地震中、长期预测预报打下一定基础,但是精确的地震预报技术仍然在研究阶段。在这样的大前提下,做好预防地震的区位规划就显得格外重要,例如,地形起伏变化大的地段,岩石松散地区地震破坏性大,易产生划破、山崩与地陷,不宜作重大工程地基;地震上的新老断层、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和沼泽区,包含水文的松散土层区都对抗震不利。同时尽可能使高层建筑物地基坚实均一耐震,墙基和坝基要深埋,房屋结构要力求轻屋顶、木或钢筋结构,是墙体各部分连接成整体,抗震强度要达到当地地震烈度的要求,以求地震时不易倒塌,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