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然辩证法的内涵P1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的开放的理论体系[2]。自然辩证法包括三部分: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亦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3]。它和各门具体科学技术一样,都是研究自然界、科学技术及其研究方法的规律性探索,这表明了它具有科学技术特性。作为科学普遍规律总结的自然辩证法对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甚至社会科学都从中受益颇丰。它能够指导我们很好的进行科学研究活动。而情报学作为一个系统的科学,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遵循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观、辩证观和科学观这些原理方法,因此自然辩证法在情报学研究者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学科性质:P11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一、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组成部分,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如果说,马克思主要创立了唯物史观,那么辩证自然观主要是恩格斯创立的。二、同时,自然辩证法又不同于普遍的哲学原理,它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居于一个中间层次。它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规律去探索自然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既不具有最高的抽象性,也不具有完全的具体性。三、自然辩证法反映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交叉性质。它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思维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具有综合性、交叉性、反思性的特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基本内涵P17工业社会发展至今,人类对自然界的主宰与摆布愈发肆意。人的主体性得到了片面的高扬,不需要考虑自然自身的独立性而介命令式”的构建自然。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近代以来片面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做法进行了有力的回击。马克思在关注人的主体性的同时,也充分认识到了人对自然的被动性及自然的客观实在性。人是具有主客体双重性的存在,一方面,人是主体,他在能动地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生存和进化;另一方面,人又是生存于自然界整体中的一员,必然受自然界的限制,遵从自然界的规律。在马克思看来,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是自然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他应该关心和爱护自己的家园,善待自然界,对自然生态系统的任何破坏,也是对人类自身机体的破坏。因此,人类要重新审视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在改造自然时,要注意人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人在发挥主体能动性时,要具有高度的主体自觉性,深刻的认识到人自身的有限性。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供一种可能。在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马克思首先强调指出,人和自然的关系实际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马克思说:“这种自然宗教或对自然界的特定关系,是受社会形态制约的,反过来也是一样。这里和任何其他地方一样,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也表现在:人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又制约着他们对自然界的狭隘的关系,这正是因为自然界几乎还没有被历史的进程所改变;但是,另一方面,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马克思在此向人们揭示出这样一条深邃的哲理:人们在不同社会历史阶段上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人们自然观的迥异,越是生活在原始的、封闭的社会关系中的人们,越容易产生狭隘的自然崇拜,即他们对自然的认识只是从满足自己及家人的生存需要出发,对自然价值的了解当然也是肤浅的。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资本的魔力才‘造就了一个新的社会形态,“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l2]因此,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补充和扩大,构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另一个方面。这两对关系是相互制约的,人与人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得以存在的必要前提;同时,人与人的关系只有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中才有其现实意义,人“不仅使自然物质发生形式变化,同时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人对自然的实际关系形式的变化是:人为自然的奴仆—人与自然的对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反映了人与人关系的文化进展,而人的创造性的体现,其最终决定因素就是源于劳动。马克思将人和自然的关系具体化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而从其本质来讲就是劳动实践。协调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基本原则P57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都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促进其完善和发展。它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发展中的三个形态,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这个主题展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系统自然观为认识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理论和方法;人工自然观随着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后果的反思和批判而发生变革并由此向生态自然观转向;生态自然观作为人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本要点P61狭义的创造性思维的两种形态和两个值得注意的方面P97-98科学方法论的内涵P63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P144五、1.科学技术的经济功能P177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P1852.科学技术的思想文化功能P180社会意识对科学文化的影响P189六、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特征P170科学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P173七、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思想P200建设创新型国家P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