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观谷晓芸guxiaoyun_2006@163.com科学观科学的含义科学的划界科学的价值•科学,经常是狭义地指自然科学。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1、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2、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3、作为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4、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5、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科学方法论–6、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7、作为人与自然对话:科学对话科学的基本含义1、作为知识体系的科学•古希腊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Επιοτήμη(知识),拉丁文scientia或scire,就广泛意义来讲,指学问或知识。英文science德文wissenschaft法语scientia皆由此衍生转变而来。(scientiascienticscience)•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的性质是一种“获得关于可以论证的事物的知识”,以区别于“意见”。•希波克拉底:“我将尽力治好您的病,但我是学者,追求的是知识(而不是财富和权势)”。•16世纪西学东进时,中国学者将science对应于“格物致知”,简称“格致”。《礼记·大学》云:“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朱熹注云:“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理也。”即,接近;穷,推究、穷究也。日本19世纪下半叶还沿用“格致学”,到产业革命兴起时才改称“科学”。•1885年康有为首先把“科学”一词介绍给国人。1894—1897间严复译《天演论》时,把science译为“科学”。•康德《自然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1786)“任何一种学说,如果它可以成为一个系统,即成为一个按原则整体组成的知识整体,就叫做科学”(商务,第2页)。科学包含:(1)感官材料,(2)普遍必然性的形式,即通过概念、范畴(因果性、必然性与偶然性)整理的知识。•黑格尔:“一堆知识的聚集,并不能构成科学”。(《哲学史讲演录》卷1,35)•实际上中世纪经院哲学把神学也称为科学,就是取有体系的知识这个含义。2、作为一种活动的科学•科学还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马克思在1844年(卷25,120、97)中指出,任何个人活动属于社会活动,明确提出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一般劳动是一切科学工作、一切发现、一切发明”。科学属于精神生产领域。–丹皮尔“科学可以说是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条理的知识,可以说是对于表达自然现象的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理性研究。”(《科学史》,9)–梅森:“科学就是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有关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着的技术、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不断发展活动。”3、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所谓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1919年M·韦伯首先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职业,把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来加以研究。指出科学已发展到这样的专门化程度,以致于需要长期严格的专业化训练的科学家才能胜任,以区别于其他社会活动和科学活动。•贝尔纳在《历史上的科学》(1953)中指出,科学建制是一个社会事实,一个国家科学建制的状况,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实力的重要标志。4、作为生产力的科学•马克思“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邓小平1988“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在我看来这样说可能还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劳动者素质;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知识经济。5、作为一种方法的科学•方法,ετσοδοѕ,沿着(正确的)道路行进。•黑格尔把方法表述为“人能动地把握客体的手段的工具”。在《逻辑学》(下,532)中写道:“在探索的认识中,方法也就是工具,是主观方面的某种手段,主观方面通过这个手段和客体发生关系”。•培根《新工具》,科学就在于用理性方法去整理感性材料。人们对科学方法有不同的理解•皮尔士认为,科学是驱逐怀疑,获得稳定思想的一种方法。•默顿:科学是“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方法”。•梅森:“科学方法主要是发现新现象,制定新理论的一种手段,因此不断地在扩大人类知识体系,只要科学方法应用得上,旧的科学理论就必须地为新的理论所推翻。”•因此,所谓科学方法,是在实现科学认识活动中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和。•M·玻恩在195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致谢辞中谈到,“我荣获1954年的诺贝尔奖,与其说是因为我所发表的工作包括了一个自然现象的发现,倒不如说是因为那里面包括一个关于自然现象的新思想方法基础的发现”。(《我这一代的物理学家》,213)6、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1871年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首先提出文化的定义,“文化……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P1)•1627培根《新大西岛》描绘了一个“科学文化岛”,有专门的科研组织,以“探明事物的性质和它们运行的秘密”(P28)。培根关于科学的文化形态影响了皇家学会的创立。•18世纪中,卢梭《论科学和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助于敦化风俗》中,把科学置于社会文化中加以批判。•1918年德国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中把科学看作为一种文化,主要把科学放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对科学的文化分析•萨顿把科学史规定为文明史的一部分,“从最高意义来说,它实际上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贝尔纳认为“把科学当作整个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来对待”才能正确认识科学,促进科学的健康发展。•1940年代卡西尔在《人论》中指出,“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1957年斯诺《两种文化》中谈到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隔膜与对立。•1972年李克特指出“科学是一种文化过程”,(三联,同名书)指出科学文化有三个特征:科学文化是一种认知过程,有别于个体的认知;是传统文化的生长物,具有特定的发展特征;其发展速度快于生物进化。•科学是一种相当特殊的文化,虽然生长自民族文化环境(西方),但科学成果一旦被公认,就具有普遍性、公有性、无偏见性,因而又是超民族的;一旦成为文化系统的独立成分,就具有了自己独特的精神气质:–(1)实证精神;–(2)严密精确的分析精神;–(3)开放精神;(无国界、无终极真理);–(4)民主精神(反权威、迷信);–(5)创造进取精神。科学的文化特征7、科学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从混沌到有序》普利高津认为科学是“人与自然之间永不完结的对话”。在传统科学中,人是旁观者,从外部描述自然。但量子力学、相对论“向我们表明了自然界不能‘从外面’来加以描述,不能好像是被一个旁观者来描述。描述是一种对话,是一种通信,而这种通信受到的约束表明我们是被嵌入在物理世界的宏观存在物”(P357)•主体的人参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客体的自然也只有通过主体的人的参加的活动结构来揭示。•科学是向自然提问。惠勒:逼近答案。科学的划界什么是划界?科学划界就是在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作出区分。非科学是一个包括从各种技艺到形而上学的庞大集合。如果某一个非科学集团标榜自己是科学,那就是伪科学。科学划界的重要性科学划界是科学哲学(PhilosophyofScience)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每一个科学哲学家,无论赞成划界还是主张消解划界,都必须提出自己的科学观。划界,从某种意义上是科学哲学和科学史研究的出发点。科学划界的伦理政治意义–天主教会对哥白尼学说的压制、苏联对摩尔根遗传学的拒斥(李森科事件)、文革时对“相对论”的批判。美国是否应该在阿肯萨斯公立中学教授“特创论”–清除伪科学对中国的危害:特异功能、占星术、“水变油”科学的划界科学划界问题由逻辑实证主义提出,其核心是科学划界的标准。划界标准的演变:亚里士多德以来的划界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批判理性主义的观点;科学历史主义的观点;科学实在论的多元观点。科学的划界早期的经验标准用人类经验确定人类知识的可靠性和确定性,是人们很早就提出的一种区别科学知识和其他知识的标准。古希腊时代,巴门尼德等哲学家已认识到区分知识与纯粹意见、实在与现象、真理与谬论的重要性。亚里士多德认为科学知识必须具有确定可靠性,并提出两个分界标准:一是通过科学原理的确实可靠性而与宗教、意见、迷信等区分开来;二是通过科学对第一因的理解而与工艺区分开来,即将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加以区分。牛顿力学的巨大成功,强化了经验证明的力量,人们相信科学即真理,是决定性的,只要根据掌握的科学知识就可推导出一切。科学的划界逻辑经验主义(logicalempiricism)1922年,德国哲学家M.石里克在维也纳大学担任归纳科学哲学讲座教授后,A.汉恩、K.赖德迈斯特、P.弗朗克和O.纽拉特等人组成了以石里克为中心的石里克小组,讨论现代物理学、数学和逻辑的新发展及有关的认识论问题。20年代末,汉恩、纽拉特和R.卡尔纳普等人在此基础上建立维也纳学派,并出版了一本宣言式的小册子《科学的世界观——维也纳学派》,阐明了这个学派的基本纲领。3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石里克被法西斯分子枪杀,维也纳学派解体,许多主要代表逃到美国,从而使逻辑实证主义在国际哲学界引起更为广泛的注意。石里克科学的划界逻辑经验主义的观点把哲学的任务归结为对知识进行逻辑分析,特别是对科学语言进行分析;坚持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区分,强调通过对语言的逻辑分析以消灭形而上学;强调一切综合命题都以经验为基础,提出可证实性或可检验性和可确认性原则;主张物理语言是科学的普遍语言,试图把一切经验科学还原为物理科学,实现科学的统一。科学的划界逻辑经验主义的划界标准逻辑经验主义把可证实原则作为其核心。按照这个原则,只要能被经验证实的命题,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反之就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由此可见,证实原则与意义标准相联系,是科学与非科学的分界标准。尽管修正后的标准向整体和实践回归,但经验基础并未动摇。石里克:经验证实并不一定是此时此地的证实,也包含证实的可能性,即逻辑上的和经验上的可能证实;卡尔纳普:可检验性和可验证性标准;赖欣巴哈:提出概率确证标准;亨普尔:提出整体验证标准;艾耶尔:实践的可证实和原则的可证实标准。科学的划界逻辑经验主义的局限性1、可能将科学排除在外:认为复杂命题可以还原为简单命题的逻辑函数,而简单命题的真假需要经验证实。简单命题是词组成的,一个词的意义是通过实指定义由经验确定的。实指定义就是用指明某些词的实际用法的行动解释这些词。最简单如手指一个红的物体告诉小孩说“这是红的”,这便是传达人类对“红”这个词的实指定义。但这一标准却将一些思辩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如爱因斯坦的引力场理论排除于科学之外,因为在逻辑上很难将它们归化为经验陈述。很难用实指定义的方式指陈出来科学的划界逻辑经验主义的局限性2、可能将非科学包括在内: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澄清语言用法,从而排除无意义命题,逻辑经验主义认为形而上学命题是无意义的。它要求用以证实的经验是公认的。在逻辑经验主义看来,列宁的物质定义以及唯物主义关于世界客观存在的命题都是形而上学独断论,是无意义命题。像占星术、理性宗教等非科学、伪科学可划入科学范围,因为它们的某些结论有时也能被经验或逻辑证实。科学的划界批判理性主义(CriticalRationalism)英国哲学家K.波普尔创立的科学哲学理论。波普尔从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关于科学理论来自对经验归纳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理论看作是普遍命题,认为科学理论不断通过有限的,个别的经验事实而被证实,但个别的经验事实都能证伪普遍命题,即如果根据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是假的,其前提必假。一种理论所提供的经验内容愈丰富、愈精确和普遍,它的可证伪度就愈大,科学性就愈高。这一“可错性”原则所推演出的“真伪不对称性”(真不能被证明,只有伪可以被证明),是波普尔哲学思想的核心。科学的划界批判理性主义的标准波普尔抛弃传统“科学知识确定性”思想,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