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复习提纲一、简答题(选取四题)习题⒈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自然辩证法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70年代创立的,恩格斯对自然辩证法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恩格斯写的自然辩证法手稿奠定了自然辩证法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习题⒉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学科性质):(1)是哲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关于自然界、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方法的本质及其发展一般规律的交叉学科,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同时又是人类认识自然(科学)和改造自然(技术)的方法论。(2)在层次上处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和哲学相互联系结合的桥梁、中间环节,所以,它兼有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双重特征。习题⒊历史上的自然观:(1)古代:朴素辨证法自然观。以古希腊自然哲学为代表,从整体上考察自然界,具有朴素唯物主义和自发辩证法的特点。认识是笼统、模糊的。称之为古代朴素辩证法的自然观。(2)近代前期:形而上学自然观。自然科学处在分门别类收集材料的阶段,以分析方法为主,发展了实验科学,对自然界的局部和细节进行了初步考察,力学成为带头学科,使自然观带有唯物主义和机械论(孤立、静止、片面)的特点。(3)近代后期: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与成熟,进入理论综合阶段。大规模地揭示了自然界事物普遍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性质,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石。(4)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新的表现形式:系统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系统自然观:自然物质系统:自然界所有物质存在构成了一个总的系统。加和性关系:各个部分可以用简单相加的办法逐渐建立整体的特征。1+1=2非加和性关系:整体的特征是独立的各个部分所不具有的,部分也无法以简单相加的方法建立整体的特征。1+1≠2生态自然观: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注重保护生态平衡。习题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内容:1、物质观:自然界是物质的,而物质的形态是无限多样的,自然界物质的结构是有层次的,物质的结构层次是无限的。2、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量上和质上都是不灭的;自然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其运动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3、时空观: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方式,时空是无限的。4、规律观:物质在时空中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习题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辩证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但又区别于一般的存在物,不是自然界的普通成员,他具有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自然界。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本质是现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超过了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承载力”。我们不能为保护环境而限制发展,而是要发展同环境友善的科技。2、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观(1)应辩证地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人在自然界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又是自然界中的一员,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2)观念的变革。追求经济发展、牺牲环境(传统观点)→为保护环境而限制发展(技术悲观论)→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3)发展同环境友善的科技。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利弊交织。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合理地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新技术革命),深入认识自然规律,提高预测性;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简述: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含义?人依赖于自然界,又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体现出受动性和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人在自然界中起着主导作用。习题⒍“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理论的思想内涵:“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满足他们需求能力的这样一种发展。(代际公平)联合国文件《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同代人公平)1993年◆简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途径(简述可选择干条作答):原则:1、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公平)2、持续性原则(人类发展与环境的承载力相适应)3、共同性原则(全球联合行动)4、发展性原则(应兼顾人类实践活动的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途径:第一,合理地发展与应用科学技术。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作用的两重性—利、弊交织(“双刃剑”)。应兼顾人类实践活动的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第二,推动社会进步辩证地认识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关系:自然因素受社会因素制约。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协调与人和人的关系不协调密切相关。应推动社会变革,改善人和人的关系;建立和谐社会。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第三,实行全球合作建立“全球伙伴关系”;分清责任、义务和不同国家的发展重心。习题⒎在人与科学技术关系问题上的不同的观点、代表作:⑴技术悲观论:提出使人口、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工业产值等实现“零增长”的限制性意见。“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1972):第一,世界目前的增长趋势将导毁灭性的结果。“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工业化问题”、“不可再生资源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是制约人类增长的五个极限。第二,如果按现在的趋势发展下去,这个行星上增长的极限将在今后100年中有朝一日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突然的和不可控制的衰退。第三,科学技术的进步无法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困境。(2)技术乐观论:科技拯救人类。“赫德森研究所”发表《今后二百年——美国和世界的一幅远景》:第一,在过去到未来的前后各200年中,人类将从困境中摆脱出来,自然因素并不构成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会使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充满活力;第二,自然资源供应无限,人类的资源短缺、土地、粮食、污染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技术进步来解决;第三,当穷国富起来时,人口增长就会自动停止。习题8.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之异同:相同点:从“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各自的概念框架中,我们可以发现二者的争论其实是在同一个前提下进行的,这个前提就是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用伦理道德的尺度对待地球、对待自然。不同点:在这个前提下二者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以下三个层面上:1)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人与自然:主宰还是普通成员)。2)伦理关系(伦理原则是否适用于非人类)。价值关系(以满足人的需求为价值标准)。◆简述:如何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不协调与人和人的关系不协调密切相关?自然与社会是不可分割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不协调,实质上是人与人的问题、人与社会的问题。不改变社会环境,就不可能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就在于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习题9.简述马克思对科学的本质的论述(简述可选择干条作答):其一,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出发指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其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科学应该被理解为是形成、产生和应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科学劳动的特点是它部分地以今人的协作为条件,部分地又以对前人劳动继承为条件,而科学属于一般劳动,属于“精神生产领域。”马克思这一思想揭示出科学这种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特征。其三,科学是生产力。马克思在考察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后认为:大工业把自然科学并入生产过程,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指出:“社会的劳动生产力,首先是科学的力量。”他最早提出了“生产力里面也包括科学在内”的观点。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贡献。其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科学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社会的精神财富;另一方面,科学作为生产力的要素被资本用作致富的手段,因而本身也成为那些发展科学的人的致富手段。习题10.当代的学者对科学本质的探索和概括:我们可以给出“科学”这样一个整体的理解:其一,科学作为一种活动,属于社会实践范畴,是形成和产生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其二,科学作为知识体系,属于认识范畴,是科学认识活动的最终成果;其三,科学这种知识体系可以物化为社会生产力,标志了人类改造自然、控制自然、驾驭自然的能力;其四,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它指出科学活动具有自身的职业化的组织和研究机构,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其五,科学作为一种方法,表征了科学认识活动所遵循的途径和运用的各种方式与手段;其六,科学作为一种文化,是指科学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习题11.简述科学(作为知识体系)的性质和主要特征(简述可选择干条作答):一、性质:⑴科学是特殊的生产力第一,科学在未与生产过程结合之前,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生产力;第二,只有当它并入生产过程,才能转化为直接生产力。(2)科学是特殊的意识形式第一,科学不是上层建筑。(不依赖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第二,科学本身没有阶级性。(世代继承性)二、主要特征:(1)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经验和理智的诚实性。(2)可检验性:科学能够预测、控制和改造自然。(3)科学知识具有系统性。习题12.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含义: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就是在一定社会观念的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条件形成的一种目的在于规范人类对自然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主要包括:价值观念(精神层面)、行为规范(道德层面)、组织系统、物质支撑(物质层面)。习题13.科学共同体的涵义:1942年由英国哲学家波兰尼提出。借助社会学概念,把全社会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作为一个社会群体,这个社会群体有它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信念、价值和规范。习题14.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存在形式:1、实体性组织:学会、科研机构。2、非实体性组织:科学学派、无形学院(是科学活动中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科学团体)。习题15.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分层主要是依据其成员得到“社会承认”的多少进行的。“社会承认”主要表现在“学术职位承认”和“学术声望承认”,其中后者更为重要。习题16.科学共同体运行的动力机制:一、科学奖励科学奖励的形式(荣誉奖励和物质奖励)科学奖励的依据(对科学成果的评价:独创性和效益型)和本质(科学共同体运行的重要动力之一,加速分层。)奖励的最经典、最主要形式:科学发现优先权的确立(荣誉奖励)。二、“马太效应”与第一印象有关,如果学者早期的研究工作相当出色,那么,他就会更容易得到认可,反之,如果新来者初期的研究成果平庸,则带来相反的效果。习题17.学术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可简答也可论述题):一、原因:科研竞赛,争斗优先权;考核机制扭曲;科研直接与名利挂钩;来自导师的压力;为了毕业。二、对策:政府层面:建立健全科研不端行为查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政策法规执行力度;加强科研不端行为的社会舆论监督。高校层面:建章立制,逐步形成高校学术不端行为治理长效机制;改革大学科研考核评价体系,打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加强学术道德建设,营造积极、健康科技创新文化。习题18.简述现代重新审定的医学目的以及如何体现了在医学人文关怀方面有所加强?(简述可选择干条作答,也可论述)(1)医学目的: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人类对医学的发展和应实现的目标及其手段的总的看法。它是一个历史范畴,指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医学的价值。现代医学目的的要点:⒈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⒉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⒊照料和治愈有病者,照料那些不能治愈者。⒋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2)体现了在医学人文关怀方面有所加强(下划线部分的内容):预防疾病和损伤是医学的基本目的,需要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成为一个整体;对伴随疾患而来的心理上的疾苦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注意;将治疗(cure)与照料(care)放在同等地位,有些病无法达到治愈,可以带病延年;加强照料以提高生活质量;生存年限要与生存质量结合。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给予临终关怀,促使安详死亡。二、论述题(五选取二题)1.生态自然观要求人们在观念上实现哪些变革?“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异同点及自己的看法?答:生态自然观的概念:生态自然观: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为核心,注重保护生态平衡。观念的变革:即重新思考人和自然的辩证关系追求经济发展、牺牲环境(传统观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