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预防医学(二)》教学大纲规定之考核重点内容(1)序考核知识点与页码考核重点内容0000第00章绪论(P39-044)0001预防医学的概念与特点(P039)预防医学的概念(定义)(039):预防医学是以人群为研究对象,应用宏观与微观的技术手段研究健康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规律,阐明外界环境因素与人群健康的相互关系,制定公共卫生策略与措施,以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提高生命质量为目标的一门医学科学。预防医学的特点(039):预防工作服务的对象是整个人群,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人群及患病人群;研究的内容是防病与保健;工作的对策是积极主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微观与宏观结合。预防医学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学科群,它与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0002医学模式、健康概念与健康的10项标志(P040-041)医学模式(040):是人类在认识自身健康与防治疾病过程中对医学问题的整体思维方法。不同的医学模式,在观察、分析和处理人类健康与疾病问题、解释致病病因与疾病现象方面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各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医学模式,如古代有神灵主义医学模式;近代有机械论医学模式;现代有生物医学模式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详见《医学模式演变》资料)生物医学模式(040):是一种依赖于生物学基础的医学思维方式,认为每种疾病的发生都是生物机体器官、细胞或分子上出现生理生化、组织病理学或遗传学等生物特征的改变,并可据此确定物理、化学或生物学的特定病因,从而应能找到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这种模式的主要缺陷在于只注重人体的生物属性,而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只重视人的生理活动,而忽视了人的心理活动在疾病发生发展以及防治与康复中的作用。这种医学模式无法解释心理及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因此生物医学模式具有不全面性。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040):是在生物医学模式基础上扩展完善的、同时考虑生物因素与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对健康影响的一种思维方式。认为人类的许多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致病因素很难用单一生物病因解释,社会因素、个人心理因素与生活行为因素等也影响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即使是生物因素为主要致病因素的传染病,其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防治效果也会受到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的作用。因此,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扩大了预防医学的视野、丰富了预防医学的内涵,促进了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它不仅对疾病的病因分析、诊断与治疗,而且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以及健康促进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健康的概念(1998WHO)(040):“健康是一种动态的身体、心理、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这一定义指出健康具有动态性,健康与亚健康、健康与疾病可以互変。强调重视预防保健可以增进健康,忽视预防保健则可以降低健康水平。健康还应具有优质的生命质量,健康的维护不能单靠医生与药物,而更应该依赖于自我保健与预防。健康的10项标志(WHO)(041):①有充沛的体力,能从容不迫地担负日常生活和繁重的工作,而不感到过分紧张和疲劳;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能力强,适应环境的变化;⑤能够抵御一般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适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捷,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龋齿,不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人体的亚健康状态(041):亚健康介于健康状态(第一状态)和疾病状态(第二状态)之间,它的本质就是“虚弱”或“不健全”,其机体状态达不到完美健康的标志要求,但也不能诊断为疾病,只是存在一些功能性的改变,如精神活力降低,反应能力减退,适应力降低,免疫力低下等,有人称其为“灰色状态”或“第三状态”。在多数情况下,健康、亚健康、疾病是一个不间断的连续过程。WHO的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病人的占20%,75%的人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亚健康状态。因此,亚健康状态的干预将是21世纪预防医学工作的重要工作内容。0003预防医学的战略地位与作用(P042)我国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总方针[1996](042):“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进步、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它重点解决了卫生工作中防病与治病的主次问题,明确了预防医学在医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与社会作用。0100第一篇预防医学概论第01章环境与健康概述(P045-056)0101人类环境概念及人与环境的关系(P045-048)人类环境(045):是指地球上围绕着人群的空间及其中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的总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根据环境因素的性质可将人类环境分为物质环境(自然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两大类,人与环境的关系(047):人和环境息息相通,紧密相连,人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人与环境形成了一种既相互对立与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1、人与环境的统一性,2、人对环境的适应性,3、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048):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包括微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等)与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水体、土壤等)所组成的生物环境体系。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的完整体系,是生物圈内物质和能量循环的功能单位。自考《预防医学(二)》教学大纲规定之考核重点内容(2)序考核知识点与页码考核重点内容0101人类环境概念及人与环境的关系(P045-048)食物鏈与食物网(048):食物链是指环境中较低级别的生物体以食物形式被另一种生物体吞食,而后者又被较高级别的生物体吞食,在生物体之间构成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体逐级被吞食的生存链关系。食物网指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相连,所形成的复杂的网络状食物关系,它将生态系统内部各个不同营养级别的生物休连成一个总体。食物鏈与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维持生物种群间物质与能量流动的桥梁,并能保持生态系统结构的功能的相对稳定。生态平衡(048):指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生物群落的数量、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状态。生态系统可不断通过反馈调节系统来保持其内部组成和结构的稳定性,但是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超过了生态系统自身的调节能力时,就会引起生态系统数量、结构与功能的失调,即生态平衡失调。0102环境污染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P048-056)环境污染(048):指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污染原因,使得进入环境的污染因素的量或作用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了改变,造成了生态平衡失调,并对人类健康产生了直接、间接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的现象。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051-052):根据环境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作用的性质,可将其健康影响分为急性毒作用、慢性毒作用、致癌作用、致畸作用和免疫毒作用等五个方面的毒性作用。急性毒作用(051):环境中大量污染物或毒性较大的污染物在短时间内进入人机体所引起的有害效应,包括急性中毒与死亡。慢性毒作用(051):环境污染物低浓度长期持续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慢性危害。致癌作用(052):环境污染可导致肿瘤发病率死亡率增高,人类80-90%的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致癌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致畸作用(052):后天的环境污染因素与生殖细胞遗传物质和胚胎发育操作密切相关。常见的致畸物多为化学物质,免疫毒作用(052):某些环境有害物质可对生物机体的免疫系统或功能产生损害作用,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或肿瘤。一次污染物与二次污染物(049):从污染源直接排放到环境中未经转化的污染物称为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中后,在环境中发生各种反应而转化形成的与一次污染物理化性状不同的新污染物。剂量-效应关系(053):指某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其引起机体生物学强度之间的关系。剂量-反应关系(053):指暴露于某化学污染物的群体中,暴露剂量与群体中出现某种强度生物化学效应的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以百分率或比值表示污染化学物的联合作用(054):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化学物质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并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综合毒性效应。可有以下5类情况:相加作用(054):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性效应等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协同作用(054):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性效应大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加强作用(054):一种化学物质对某器官系统本身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毒物同时或先后进入机体时,使后者毒性增强。拮抗作用(054):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性效应小于各化学毒物单独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独立作用(054):多种化学毒物同时存在时所引发的毒性效应互不干扰,表现为各自的毒效应(各自作用机制、毒作用靶或互效应终点不同所致)。0200第一篇预防医学概论第02章生活环境与健康(P057-071)0201大气化学污染对健康的直接危害与间接影响(P058-059)直接危害作用(058):指环境污染物直接作用于机体而对健康产生的损害作用。急性危害(058):当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在短期内短期内急剧增高,使当地居民吸入大量的污染物可造成人体健康的针对性损害作用。慢性危害(058):居民长期接触低浓度的大气化学污染物可引起的各种慢性危害,如慢性呼吸道炎症刺激反应和阻塞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间接危害作用:温室效应(058):指地球表面大气中的CO2、CH4(甲烷)、N2O、CFCS(氯氟烃)等气体能吸收地表发射的热辐射使大气温度增加的现象。臭氧空洞(058):因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广泛应用的氯氟烃、溴氟烃等物质进入大气,导致污染区臭氧层臭氧消耗从而出现的臭氧层空洞。酸雨(058-059):pH5.6的酸性降水称为酸雨。系由CO2、SO2、氮氧化物等酸性气态污染物在大气中与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各种酸性物质所致。气候变化(059):大气污染物中的烟尘能促使云雾生成,从而吸收太阳的直射光,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和紫外线辐射的强度减弱,引起的局部气候变化。0202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饮用水污染的健康危害与集中式供水水源的卫生防护措施(P060-065)饮用水的卫生学要求(060):1、感官性状良好,2、流行病学安全,3、水中所含的化学物质及放射性物质不得危害健康,4、水量满足需要。饮用水污染危害健康的特征(062):1、感官性状发生改变,2、饮用者出现共同的不良反应,3、水质检验异常,4、明显的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我国饮用水污染危害健康的种类(062):我国的饮用水污染主要包括生物性污染和化学性污染,但总体而言,以生物性污染为主。如介水传染病。介水传染病(062):指机体饮用或接触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或食用被告该种水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集中式供水水源选择的基本原则(063-064):①水量充沛,②水质良好,③便于卫生防护,④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符合当地实际的经济技术水平。自考《预防医学(二)》教学大纲规定之考核重点内容(3)序考核知识点与页码考核重点内容0203住宅建筑卫生要求与不良住宅建筑的健康危害(P066-067)住宅建筑卫生要求(066):1、微小气候适宜,2、采光照明良好,3、室内空气清洁,4、隔音性能良好,5、卫生设施齐全,6、环境安静整洁,7、要有能防止动物侵扰和隔离病媒侵入的卫生设施。0204健康相关产品对健康的负面影响(P068-071)健康相关产品(068):指人们日常生活所能接触到的,并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相关的市场产品,包括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健康产品。健康相关产品对健康的负面影响(069):当健康相关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使用方式不当或使用量过大以及使用者有特殊过敏体质时,就会对人体产生健康危害,亦即负面影响。教材介绍了化妆品和洗涤剂对健康的负面影响。0300第一篇预防医学概论第03章食物与健康(P07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