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生与统招生的差异性分析-----以湖北大学为例从事教育行业多年,见到过各式各样的学生,从刚刚接触自考教育制度,对自考生的一无所知,到如今全方位了解和认识自考制度(包括培养机制,管理机制,考试机制,学院工作流程和机构,学生特点,职业方向与前景等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记得刚刚接手自考班级时,领导曾语重心长地说对我:这种学生特别不好管,管理的难度比一般统招生要大很多,能把日常工作任务做好,督促学生按时到课,组织好各项活动,传达好上级要求,不出事情就行了。于是,我的印象中所想象的就是一群不学无术,吃喝鬼混,烂泥扶不上墙的社会青年的形象。并且在当时自己心理也很没底,以我年纪轻资历浅没经验的情况下,不知道能否能有效地管理好这样一从未接触过的群体。事实证明,不仅仅我的想法存在了很大的错误,许多对于自考生存在偏见的人都错了。陈瑞华这个堂堂的北大教授加蠢蛋错的更加离谱。他本人鄙视自考生,对于许多自考生凭借自身实力考研考进入北大,他设置各种障碍让自考生在复试的时候不合格。他认为,自考生进入北大让他们的学院和学校蒙羞,说这个群体是没有经过系统的大学教育,缺乏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鬼话。我只能说,对于某些所谓的砖家,说话一向是不经过大脑的,其本人并没有扎实地去研究自考这个特殊的群体。他觉得这群没有经过正规教育的人不该进入他们所谓的高层次群体。他认为“大量自考生进入复试,是法学院的悲哀、北大的失败”(4月14日《新京报》)的确,是北大的悲哀,是教育制度的失败。假如每个高高在上的各个砖家,都无法以平等的眼光去衡量和对待学生,那教育还有什么搞头,有什么发展。对于北大学生本身,他们不是也考进来的,你陈瑞华自己不也是考进来的,考进来之后又提出门户观念,血统观念,之后将大门锁上,拒人与千里之外,这与希特勒的达尔文进化论,种族歧视有何异?请问这样的学术院校,如何去对外融合各种新思想,提高人文创新精神,去创造什么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要知道,在美国的著名高校,公开说种族歧视的言论是要卷铺盖走入的。当然,并不是每个北大人都像这样,我认为大多数人还是有良知的。对于我这些年对于自学考试的接触与认识,自考生需要通过国家组织的统一考试,按照时间要求考过教育部所规定的各种科目,而且每一次考试都是一次大型考试。这就需要我们的自考生们需要更大的勇气,更坚韧的耐力和抗挫折能力去面对这一次次的考验,他们的考试没有平时分,没有统招生的考试划范围,更没有所谓的清考制度,只有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实力(以及一些手段)过五关斩六将拼出来,才得以拿到毕业证。这和统招生最后来个的清考(即闭着眼睛胡乱写都可以补考过,甚至一下考几门,说白了就是白送你毕业)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许多自考生无法按时毕业,需要边工作边回学校把剩下的科目在特定的时间考完,才得以申请毕业证。其难度可想而知,那么与此同时,也造就了这个群体与众不同的气质:坚韧,奋进,懂得人情世故,有个性,有毅力等特点。当然,也并不是所有人都如此,比较负面的群体其数量也是很多的。但是,能够从自考走出来的人,真正理解和体会了自考的人,都是不错甚至很优秀的人。例如,计算机专业的自考生把所有科目完成,毕业之后,许多人能接近并有一些达到计算机研究生的水平,被华为中兴录用,工资水平在8000-10000左右。从这一点来看,的确很能说明一些问题。现行的教育体系中,自学教育确实不占主导地位,没有受过正式的系统高等教育,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人又真正学到了什么?培养了哪些能力?拿许多统招本科生来说,几年的课程就是混过,因为无论你怎么混都可以混毕业。他们的平时课程相对而言好过(因为有平时分,可以划重点),所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英语上面,许多同学拿四六级刷分玩,理由是对找工作有利。假如是外企注重的是口语,刷分意义何在?假如公司注重专业的技能与为人处事的技巧,优势又在哪里?对于学习力的强弱,我认为无法分清孰强孰弱,但需要肯定的是,自考生的基础一般都很差,都在高中时期范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或者因为厌学,或是因为贪玩,或者因为心里不稳定高考没考好,甚至有些人根本没读过高中。所以,在一些人眼里,自考生是稀烂的代名词,因此自考生也处处受到各种各样的歧视。但是,对于大学时期的学习,因为体系不一样,在学习能力上不好评判。但是从知识量与理论素养来说,统招生学习更有基础上的优势,尤其是重要学科,突出学科的能力还是大于自考生,例如英语和计算机,以及一些专业的资格证证,当然还有研究生考试;在学习氛围上也更加浓厚,学习条件更好,自主性也较强。而自考生的优势则主要来自于他们学习的耐力以及各种软实力的积累,例如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兼职之类。他们由于基础差,底子薄,以及各种因素的限制,如果想要进一步深造学习,需要比统招生更大的努力。用跑步作为比喻,就好比一个擅长短跑,一个擅长长跑。颜晓华,湖北洪湖人,出生在洪湖市府场镇船码头村一个普通农家。1999年,15岁的颜晓华和哥哥分别要参加中考,但贫寒的家境只能允许一个人上学。中考前夕,颜晓华对父母说:“我不上学了,我回家种田。”他决定把上学的机会让给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哥哥颜良杰。哥哥在当年顺利考上武汉大学,而颜晓华却退学外出打工了。在半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做过装潢工、餐馆洗碗工和工厂工人。2000年初,父母为筹集哥哥的学费到温州打工。颜晓华毅然回到家里,一个人撑起了整个家。2003年,颜晓华开始养鸡,命运却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当时遇到了“非典”,本地鸡鸭价格狂跌。父母当时在温州打工工资遭拖欠,哥哥在学校又急需学费,颜晓华卖掉10头肥猪凑了5000元赶到武汉。第一次见到梦想中的大学,颜晓华很激动,他对哥哥说:“我想上大学。”在选择了湖北大学读自考期间,由于自己只有初中学历,让他在同学,面前很自卑。英语课上,他坦言自己认识的英语单词不超过200个,英语书犹如“天书”。为了弥补自己的劣势,顺利毕业,并实现自己的考研梦想,天天泡在图书馆,节假日从不休息,天道酬勤,考上了公费研究生,并获得“全国十佳自考生”荣誉称号。向延平,1979年出生在新疆石河子市一个普通工人的家庭,出生时的医疗责任事故,使他左脑运动神经损伤而导致右半边身体半身不遂。在他5岁的时候,一次成功的矫形手术使他摆脱了轮椅。他身残志坚,一直孜孜求学,中学时期,他写的作文曾获得过全国大奖,由此奠定了他坚实的写作基础。高考的时候,向延平落了榜,随后他被湖北荆州一所学院录取,可是一到学校,他才发现学校与他理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后他带着理想来到了湖北大学读自考,并在那里度过了他4年的大学时光。从一名曾被别人怀疑是否有能力、有毅力的普通残疾大学生到成为湖北大学的“三好学生标兵”、“沙湖学子”的专题人物等。并用左手打下励志自传体纪实小说《没有脆弱的理由》。现供职于新疆正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公司党建工作,创办企业内刊《正义报》并担任主编。以上两位自考生,传奇一般的人物,现实的励志经典与感动教材。论学习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全中国能出其右者也寥寥无几。我曾想,为什么他们有着超越于常人的毅力以及执着进取的精神?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生活的磨练对其人格的塑造与培养。一些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异于常人的天赋,不论是学业还是事业都是一帆风顺;一些人有着优异的家庭环境,有上一代留下的雄厚资产或企业;而有些人却一无所有,凭着自己坚强的心,受着生活的打击与磨练,一步步成长与奋进。两位主人翁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他们与命运的抗争的勇气与毅力,还有人性的闪光点:告诉人们,特别是想告诉正在成长中的青年人,应该如何感恩、如何为善、如何扑捉生活中的美丽与感动,从而学会如何坚强。当然,由于自考生入学门槛较低,学生类型来源广泛,群体庞杂,因此个人素质与能力也参差不齐。比如,一些自考学生曾经在上学之前参加过各类工作,有的当过兵,然后重新上学读书。那么,同样就会有优势和劣势,优势在于:受过社会熏陶,拥有社会工作经验,有基本的处事判断能力,比一般直接读书的学生思想要成熟。劣势在于:经过几年的工作,书本上的东西很多都已忘记,需要重新学习,因此一些学生存在学习上的畏惧心理,甚至自卑倾向。还有一种则相反,认为自己在社会混过,于是把社会那一套拿到学校来,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不懂基本的尊重与礼节,一切以自我的意愿为中心。许多自考生没有基本的礼貌意识,对师长直呼其名,与老师说话时脏话连篇,甚至发生冲突,这些情况不在少数。当然,这还有老师,家长对他们的娇惯与宠爱。曾经在自考生新生入学时,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宿舍,看到宿舍简陋之后,说:“这么破的宿舍,连空调都没有,让人怎么住嘛。”一位老师答道:“孩子来上学是来吃苦的,又不是来享受的,您应该让他多锻炼一下。”你猜那位家长说什么:“吃什么苦嘛!人生那么短暂,还不是为了活的开开心心,舒舒服服的,我们有钱,能给他换个带空调的吗?”老师的娇惯也不在少数,一些老师尽心尽力,把学生当小孩,当孙子来带来哄。比如天天早上起到学生寝室叫他们起床上课,考试的时候提前到学生寝室提醒学生东西带齐,更狠的是把学生当孩子一样抱到大腿上跟其谈话,好言相劝让他来上课;还有的直接开车去寝室接学生上课。真是的无奇不有,手段多样。我承认,这样对学生很好,但是说到底学生的性格及素质在这些方法中能塑造成什么样子,只会让其更加懒惰,依赖性更强罢了。我曾经在一位年纪大的老师旁边听她与学生的谈话,学生对老师很不屑,谈话中粗话脏话连篇,什么老子啊,MB啊都出来了。我站在旁边极其有打人的冲动,但毕竟不能这样做,又不是我的学生,只好作罢。过后我问那位老师,为什么你允许他们在你面前这样做,她说:“不这样做,他们不来上课该怎么办呢?:我靠!你就为了求他们来上课就做到这一步,我只能说您修行了的,心态淡定,本人初出茅庐,血气方刚,还有待磨练,做不到您这一步。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老师是不允许这么干的。因为对学生的培养第一步是做人的培养,对他们各自陋习,毛病,缺点的放纵与视而不见,恰恰只能说明老师的迂腐与不敢承担责任罢了。所以,自考的老师也是影响自考生成人成才的因素之一,不可小视,学院也必须在自考的用人机制上下功夫,而不是敷衍了事。就业,这个因素我们不得不谈,当然也是作为最终的衡量标准与因素。有人问我,学生最大的人生成就在于什么。我回答:在于学而用之。学生时代对于好的评判标准一般都有:学习好,分数高,品德高尚,工作负责,多才多艺,跟老师们关系好,跟同学们关系好,有号召力,思想进步等等。而进入了社会,很多人发现这一套已经没有用了,社会上对于好的评判标准在于:是否能赚钱。这包括,给公司赚到钱,给老板赚到钱,给自己赚到钱。其他那些什么道德啊什么的都是狗屁,只要不惜一切手段地能赚到钱,你就牛逼,你就优秀,你就升官,你就发财。所以很多同学进入了社会,发现自己一下子适应不了,于是彷徨,苦闷,无助。我倒觉得,这个反而真正地考验人的情商,学习的东西不是无法用,而是你还不懂如何去用,当我们从一个学生转变到一个社会人,从理想主义者转变成一个现实主义者时,需要的是更进一步的学习与适应的过程,这括如何为人,如何处事,如何看待各种观点,如何处理各种关系,这些都是学问。所以,我还是十分鼓励学生们去参加社会实践,对他们是有好处的,反对的是为了实践而偏废学业,当然除非你本事很大,学校对你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了。有几个我的,读到一半不想读了,退学后出去工作,混得有好有差,有的开了自己的小店,有的在做出纳,有的在理发店打工,有的当了妈妈(她的老师却连婚却还没结)。我衷心地祝福他们。扯的有些远了,那么对于找工作,自考生在很多地方还是存在歧视的,例如很多单位要求要全日制的统招本科生,理由是这样的学生素质要高,这有些扯淡。根据我的观察,很多统招的学生在做事方面不如自考生灵活,表达能力也有所欠缺,而且还有些自恃甚高。而一些自考生在受到各种不公正的待遇以及打击后(包括不被学校重视:宿舍条件差,教师也没别人好,不发各种东西),受到的磨练要比一部分统招生多,以及适应能力也要强一些,并且对自己的定位要求也不高,只要有差不多的工作就会去做了,而且有一些还有过社会实践经验。但是,在学习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