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歧视及其归因评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艾滋病歧视及其归因评述摘要:本文描述了我国艾滋病歧视现象的现状,指出我国主流社会对艾滋病患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存在较为严重的歧视,在艾滋病流行过程中,羞辱和歧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影响因素。本文根据艾滋病歧视的社会现状,对艾滋病歧视现象的表现及产生进行了归因分析。关键词:艾滋病歧视就业社会危害正文艾滋病歧视是指对艾滋病患者(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从个体和群体水平上的偏见,排斥,羞辱和歧视等心理及行为。艾滋病歧视是对艾滋病患者的一种严重侮辱这种歧视使她们在医疗卫生服务,就业教育住房等方面不能享有同他人平等的待遇,不仅给艾滋病群体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严重影响,而且干扰了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加大了控制艾滋病传播的难度,间接地促进了艾滋病的流行。而艾滋病作为一种传染病,衍生出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早已超出了疾病问题的本身,如自杀,他杀,就业歧视等。从医学上讲,病毒携带者一般可照常工作学习,然而目前,病毒携带者屡陷困境。一,关于艾滋病歧视的社会调查研究结果在最近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半数被访者非常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用餐,歧视现象在我国仍然严重。中国抗艾滋病媒体联盟项目的这次调查在我国北京、上海、昆明、武汉、深圳、郑州等6个城市进行,共有6000人参与调查。调查表明,六成以上的受访者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不愿意接受感染者提供的理发服务等。调查还显示,30%的被访者认为应该不允许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和健康学生一起在学校学习,约58%的被访者认为应该允许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和健康学生一起在学校里学习,其中昆明、北京的被访者选择可以一起学习的比例最高,平均达到67%。缺乏对艾滋病防治和传播知识的了解是导致公众歧视的主要原因。调查表明,对艾滋病传播途径正确回答率平均约为65%,其中“蚊虫叮咬”的正确回答率最低,有近半数受访者认为蚊虫叮咬会传播艾滋病,正是因为这样的认知,导致公众不愿意与艾滋病感染者一起居住。二,艾滋病歧视具体表现1、艾滋病就业歧视艾滋病感染者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就业歧视,艾滋病感染者同正常人一样有劳动能力,也需要吃饭和生活,可社会上似乎并不愿意给予他们这样的权利和机会。在我国就业歧视首先来自政府部门制定的公务员的录用标准,《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试行)》把艾滋病抗体阳性者挡在了政府部门的大门外。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社会上能够接受艾滋病感染者就业的各企业和单位很少见,即使有些法律赋予了艾滋病感染者某些就业的权利,当这些感染者的隐私被公开后,企业还是会以各种其他理由辞退艾滋病感染者。例如:中国艾滋病歧视第一案在中国,保护艾滋病病人免受伤害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与74万艾滋病毒感染者相比,13亿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态度可能才是决定性的。2010年10月14日,安徽一艾滋病携带者报考当地教师遭拒录,随后起诉当地教育局,成为“中国反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11月12日下午,在安徽省安庆市迎江区人民法院,中国艾滋就业歧视第一案在一审20余天后,公开进行了一审宣判。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小吴一审败诉,这一审理结果让李方平律师感到非常气愤:“教师行业是没有任何法律法规或卫生部规定限制进入的,现在创造了一个危险的先例,通过司法确认的方式就可以限制艾滋病患者进入某个行业,这是对法律法规的挑战!”其代理律师当庭提出了上诉。同时,法院在审理情况中特别强调,中国对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包括医疗和生活等多方面救助,全社会都在给予他们帮助和关怀。而小吴的体检不合格是不符合《教师法》对教师职业身体条件的要求,因此不录用他的决定是事实依据充分的,教育局和人社局的招聘程序是合法的。由此引发了传染病患者就业歧视问题引发了广泛社会争议。除了就业方面的歧视,艾滋病患者还受到社会方方面的歧视,例如:2、艾滋病就学歧视因母婴传播或者血液传播而感染艾滋病的孩子,没有学校愿意接收。孩子们眼巴巴的看着学校的大门而不得而入,而这些就学歧视大多来自其他学生家长所带来的压力,家长们会嘱咐自己的孩子离感染艾滋病的孩子远一点,艾滋病感染儿童正被就学歧视歧视所孤立,调查显示有40%的学生不愿意同来自艾滋病家庭的孩子一同学习。3、艾滋病就医歧视权威调查显示,越有1/4的医务工作者和超过1/3的政府官员和教师对艾滋病感染者持有负面和歧视态度。很多艾滋病感染者就医权利得不到保证,被医院拒收的事件屡有发生,医生或者医院因为直接的歧视态度,或者间接的来自其他病患方面歧视的态度都造成了艾滋病感染者就医权利得不到保证。4、人际交往歧视艾滋病感染者除了要面对这些社会的主要歧视以外,还要面对甚至邻里、亲戚、家人的歧视。有人曾在大学生中做过一份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48.6%的大学生说自己和朋友们都害怕艾滋病,22.1%的大学生认为艾滋病感染者应该被隔离,文化层次比较高的大学生尚且如此,何况普通百姓呢?三、艾滋病歧视的归因分析艾滋病在全世界的广泛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和歧视是普遍的,发生在世界的每个国家和地区。我国艾滋病的羞辱歧视现象既有一般的共性,又带有强烈文化和时代印记。艾滋病歧视现象的具体归因分析。主要有如下几大方面。(一)艾滋病本身的生物及病理特征,造成公众的恐惧心理。艾滋病具有的不可治愈性与高病死率和可传染的生物特征,造成了公众的极大恐惧心理,是艾滋病歧视的根本原因和最初起因。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这种恐惧心理就是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所说的安全需要,这是一种对未知威胁本能的自我保护心理。(二)欠缺艾滋病知识,导致歧视心理的形成艾滋病的无法治愈性、传染性及死亡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及其家庭造成负担,影响到他们的社会地位,使得人们对其产生恐惧心理,认为一般日常的接触就会感染艾滋病。(三)媒体报道把握得不当,强化了恐惧与歧视心理我国媒体对艾滋病信息报道的把握不当,以往常常将艾滋病报道与丑闻甚至于犯罪联系在一起,这些印象直接导致公众在潜意识中形成了对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根深蒂固的歧视,反过来,这样的歧视导致极个别艾滋病患者做出了极端的行为。(四)把艾滋病与道德评价联系一起,扩大了社会歧视面当人们得知卖淫嫖娼、同性恋和共用注射针具的吸毒方式是艾滋病感染的主要途径,人们就将艾滋病本身的恐惧心理和易于传播艾滋病行为的“不道德性”联系起来,两者相互强化,形成难以解开的联合体,它造成了人们普遍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普遍歧视心理。(五)缺乏社会人文关怀,助长了歧视现象的泛滥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的基本需要满足程度跟正常人相比大为折扣,特别是爱与归属的需要严重的缺失。艾滋病患者缺少人际交往这种情感的交流,他们就会变得孤立,再加上受到其他歧视与羞辱,最终就可能走上极端,给社会和自己带来严重的危害。艾滋病是一种到现在为止还无法治愈的慢性传染病,因为感染艾滋病后死亡率非常高,所以从发现艾滋病到现在的三十余年还没有让人们摆脱对它的恐惧心理。在我国艾滋病歧视现象还非常严重,人们对艾滋病人或者艾滋病感染者避之唯恐不及,引用我国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的话说,消除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参考文献][1]张世琨预防艾滋病项目评估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2]任海英.我国艾滋病歧视问题的社会心理学分析[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1.[3]厉靖,倪销.对艾滋病患者歧视问题的思考[J].社区医学杂志[3]周晓春.社会排斥社会工作与艾滋病防治[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3).[4]张有春,李晓林.艾滋病宣传报道中歧视现象的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6).[6]朱敏贞,胡志.对艾滋病患者社会歧视问题的理性思考[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5,(3).[8]史文雅.与艾滋病相关的羞辱与歧视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D].昆明医学院硕士论文,2004.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