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科特色疗法操作规范一、灸法灸法是指应用高温(主要是艾药或其他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温热)或低温,或者以某些材料(对皮肤有剌激作用的药物或其他物质)直接接触皮肤表面后产生的刺激,作用于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是针灸医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非药物疗法之一。科室应用:适应症:1、胁痛2、鼓胀禁忌症:皮肤破损患者,对艾灸过敏者,湿热体质病人。操作方法:1、胁痛主穴:足三里、章门、肝俞配穴1:三阴交、合谷、膻中。适用于虚寒证。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2个疗程。配穴2:神厥、关元、足三里、肾俞。适用于肝郁脾虚证。均采用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约30min,10日为1疗程。2、鼓胀主穴:关元、神阙配穴1:天枢、三阴交、合谷、足三里。适用于实证。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2个疗程。配穴2:太冲、章门、足三里、膈腧、肾俞。适用于虚证均采用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共约30min,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注意事项:1、选择适合的体位,室内温度要适宜,令病人采取适当体位,使该部位易于暴露,又能舒适持久。施灸时,要注意灸火温度和病人耐受情况,不可过量。灸后要擦净皮肤上的艾灰,并检查有无火星洒落,以免烧毁衣物。施灸部位较多时,宜按照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有时则可先灸主穴,后灸配穴。灸感和补泻在一般情况下,用温热灸法只在局部有温热感,施行烧灼灸法则局部灼痛。2、进食后不要马上灸,不要空腹灸,其它时间均可灸,灸后宜避风寒,这样可避免风寒邪气乘穴道大开而侵入。在施灸后还要注意穿衣保温。3、副作用:温灸的副作用很少,只有少数患者,于灸后可见头晕口干,咽燥,鼻出血,纳呆,乏力等现象发生,上述情况应减少灸量。二、中药穴位贴敷《素问血气形态篇》指出:“刺布衣者以火碎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该方法具有温通经络、散寒祛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软坚散结等作用。我科运用不同的药物配方封包治疗各种肝胆脾胃病。如软肝缩脾散:适用于肝积各型凡见脾大者。适应症:1、胁痛2、胃痛3、腹泻禁忌症:皮肤破损者,对贴服过敏者操作方法:1、胁痛处方:(1)止痛方:蒲公英30g、紫花地丁20g、虎杖30g、赤芍30g、川贝10g、元胡10g。(2)退黄方:茵陈30g、栀子10g、大黄10g、赤芍30g、郁金20g,丹参30g。上方研成细末,用醋或蜂蜜调成糊,制成约2cm的药饼,将药饼敷于右侧胁肋肝区对应部位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保留6小时,1天1次,10次为1疗程。2、胃痛A、温经通脉、疏肝下气,选用吴萸、肉桂各50g,B、清热凉血、引血下行,选用冰片20g、大黄、川牛膝各30g将上药共研细末,每次取10g左右加米醋调为稀糊状,外敷于双足心肾反射区,1日1换,连续5~7天,30次为1疗程。3、腹泻处方:用中药乌梅、赤石脂、元胡等研成细末,用米酒调成糊,制成约2cm的药饼,置于神阙、足三里等穴位,将药饼敷上,用纱布和胶布固定,保留1天,10次为1疗程。注意事项:1敷药前应洗澡,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2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避免烟酒、海味、少食辛辣刺激食品、冰冻食品、豆类及豆制品、粘滞性食物及温热易发食物(如羊肉、狗肉、鸡肉、鱼、黄鳝、螃蟹、虾等)。3贴敷当天避免贪凉,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4对药物过敏者不宜贴敷;对橡皮膏过敏者应提前告诉医生,换用其他方式固定。三、穴位注射疗法:按照穴位的治疗作用和药物的药理作用,选用相应的腧穴和药物,将药液注入腧穴内,以充分发挥腧穴和药物对疾病的综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适应症:1、白细胞低下2、饮食差者禁忌症:皮肤破损者,晕针者。操作方法:1、白细胞低下者:取双侧足三里,用酒精消毒,取5ml针管,吸取肌苷针2ml,依次透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2、饮食差者:可取穴足三里、胃脘、天枢。均取双侧。用酒精消毒,取5ml针管,吸取胃复安针或者维生素B6针2ml,依次透过皮肤,皮下组织,肌肉层。注意事项:1穴位注射期间如有不适需及时请教医生。如出现痒、热、微痛等感觉或皮肤有色素沉着,此为正常反应,不必过多担心。2穴位注射期间不要过度吹电风扇和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以利于药物吸收。否则,体内阴寒发不出去,可能影响治疗效果。3对穴位注射过敏者不宜应用;四、中药灌肠药物可经肠粘膜吸收,另一方面通过灌肠可促使体内氮质由肠道排出,有效地防治了肝性脑病的发生。此外灌肠中药的高渗状态可发挥“透析样作用”,排除毒素、减少腹水。适应证:鼓胀并肝性脑病方药:1.解毒汤:大黄15g、败酱草30g、厚朴10g、枳实10g、赤芍15g水煎至250ml;适用于实热证之便血、腹胀痛、神昏、便秘等。2.扶正消胀汤:黄芪30g、党参20g、白术30g、制附子20g、白芍15g、茯苓30g、桂枝10g、大黄15g.适用于气虚、阳虚型腹水、便血、神昏、便秘等。治疗盘:灌肠筒或输液器一套、弯盘内放消毒肛管(14~16号)、温开水、水温计、石蜡油、橡胶单、治疗巾、棉签、卫生纸、便盆、止血钳、输液架等。按医嘱准备中药汤剂。操作方法;直肠滴注法:水煎中药至200毫升,备齐用物携至床前,解释目的、方法。嘱病人排空大便。测量药液温度,39℃~41℃,倒入灌肠筒或输液瓶内,挂在输液架上,液面距肛门约30~40cm.摆好体位,根据病变部位取左侧或右侧卧位,臀下垫胶单和治疗巾,并用小枕抬高臀部10cm左右,暴露肛门,注意保暖。润滑肛管前端,与输液器连接,排气后夹紧输液管,轻轻插入肛门约10~15cm,用胶布固定,松开止血钳,调节滴速,每分钟60~80滴。待药液滴完时夹紧输液管或灌肠筒的连管,拔出肛管放入弯盘。用卫生纸轻揉肛门部。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嘱咐病人尽量保留药液1小时以上,臀部小枕可1小时以后再撤去。整理用物,洗手,记录。注意事项中药保留灌肠前应先了解病变的部位,以便掌握灌肠时的卧位和肛管插入的深度,灌肠前让病人排空大便,必要时可先行清洁灌肠。药液温度应保持在39℃~41℃,过低可使肠蠕动加强,腹痛加剧,过高则引起肠粘膜烫伤或肠管扩张,产生强烈便意,致使药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短、吸收少、效果差。为使药液能在肠道内尽量多保留一段时间,对所使用药物刺激性强的病人可选用较粗的导尿管,并且药液一次不应超过200ml,可在晚间睡前灌肠,灌肠后不再下床活动,以提高疗效。五.耳穴压豆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是,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耳穴)来防治疾病。耳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关系。各脏腑组织在耳廓均有相应的反应区(耳穴)。刺激耳穴,对相应的脏腑有一定的调治作用。适应症:1、肝积2、胁痛。各证型辨证选穴。禁忌症:耳部皮肤破溃及对胶布过敏者禁用。操作方法:1、胁痛:常用穴肝、胆、三焦、脾、胃、肠;备用穴肾、内分泌等。常用穴每次取3-4穴,以7mmx7mm的胶布,将王不留行籽贴于所选之穴,贴紧后并稍加用力,使患者耳胀痛及耳廓发热。每隔2天换1次。2、肝积:辨证选穴,选取脾、肾、肝、胆、三焦、内分泌、耳中等穴,选取3~5穴,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天更换1次,两耳交替。注意事项:1耳穴压豆后嘱咐病人每日3-5次适度按压。2压豆期间局部不宜沾水。3耳部皮肤破溃及对胶布过敏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