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的文化传统与其对创新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节俭的文化传统与其对创新的影响[摘要]当前,我国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关键词]节俭文化,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科学发展观当前,我国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与创新型国家。这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综合分析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确保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节约”与“创新”这两个词,从字面上说似乎没有多大的关系。将两者新相提并论,许多人认为是一个新提法,但实际上,任何具有生命力的思想都有其历史传承,并具有延续性。一、节俭在中国哲学文化中的智慧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先贤智者都从不同角度提出过这个主张。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约思想则是道德共识。节俭的品格和价值诉求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智慧中被广为推崇。春秋战国时期,思想领域虽学派林立,百家争鸣,但勤俭节约思想则是道德共识。在以“儒”“道”“法”等为代表的先秦思想流派及其追随者的思想中皆有涉及。《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周易·否》中说:“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2500多年前的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俭”成为老子极为推崇的人生“三宝”之一。道家思想强调道法自然、清静无为,节俭也就成为老子思想的重要组2成部分。他强调“治人事天莫若啬”,“啬”即爱惜、节省之意,大到维持国家的统治,小到维持生命的长久,都离不开“啬”这条原则。这个“啬”,既有物质上的俭省惜用,更有精神上的去奢归朴。为警示世人、劝诫来者,老子还特别指出多欲不节的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色致盲、耳致聋、口致爽、心发狂、行有妨,通俗点说,人的生理需求有限,而物质欲望却无穷,若听任物欲膨胀、欲海难填,必然招致痛苦、危及自身。更有甚者,有些人为了满足个人欲望,利令智昏、不择手段,其结果必然招来祸灾、危害更大。与老子差不多时代的孔子,是儒家圣人,也是后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之源、精神支柱。他一向崇尚节俭,“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并宣称“俭,吾从众”,不仅自己在节俭中感到快乐,更希望大家都能节俭而行。他还一再褒奖节俭的典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关于节俭与奢侈,孔子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他说:“奢则不孙(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意思是说,奢侈豪华,会让一个人显得倨傲不逊;节俭,会让一个人显得寒碜。怎么办呢?他的主张很明确,与其显得倨傲不逊,宁可显得寒碜。因为倨傲不逊,不是一种好的人生态度,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切不可过分追求个人的物质欲望。节俭更是墨家学说的重要内容。《墨子》中《节用》《节葬》《非乐》三章就是专论节俭的。《墨子》一书反复强调了这样一句话:“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大意是说:一切花费都以满足百姓的衣食日用为止;那些无利于老百姓的衣食日用的费用,圣明的君王是不会花销的。这就是墨家“民用、民利”节俭思想的原则。在这个原则下,墨子提出了“为宫室不可不节”“为衣服不可不节”“为食饮不可不节”“为舟车不可不节”的节俭主张。3法家的节俭思想则认为“俭不伤事,侈不伤货”,继而提出“奢俭量国”。也就是说,奢俭可以衡量出一个国家是贫穷还是富裕。在他们看来,君主没有积蓄而宫室华美,百姓没有积蓄而衣服讲究,坐车的装饰车子外观,步行穿着五彩衣服,农产品少而奢侈品多,这是奢侈国家的风俗。国家奢侈就会开支浪费,开支浪费人民就会贫穷,人民贫穷就会产生坏念头,有了坏念头就会引发邪恶的行为。因此,节约衣服、省俭财用、禁止奢侈就成为治理国家的当务之急。春秋战国之后,有关勤俭节约的论述、主张仍是社会的主流认识。我们比较熟悉的,比如三国时诸葛亮在其著名的《诫子书》中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认为节俭是其他德性得以养成的重要基础和有效途径,通过节俭的生活方式可以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中专门辟出“崇俭篇”,告诫太子李治“奢俭由人,安危在己”“夫圣代之君,存乎节俭。……非憎菜而恶味,乃处薄而行俭”,皇帝倡导节俭,就可以形成淳朴的社会风气,百姓都会效仿,节俭实乃明君之美德。再比如北宋名臣司马光为教育其子司马康特意写下五千字的著名家训《训俭示康》,其中关于节俭训诫就写了一千两百字的篇幅,意在教育司马康不求奢靡豪华、养成节俭朴素的美德。再如晚清名臣曾国藩,在“治家八法”中将勤俭持家列于首位,认为勤与俭相辅相成,勤为竭力劳作,广开财路,俭为谨身节用,量入为出,其治家之法至今影响深远。二、节俭是创新的土壤和源泉表面看,创新和节俭没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创新的目的是为了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和生活质量,其本质就是节约。汽车、轮船、飞机节省了人类行路的精力与时间,电话、互联网为交流提供了方便,节省了时间等资源。所以从本质上看,创新是为了节约精力、资源等。我国自古就不乏创新意识,“变”就是法家重要的思想,“变”的宗旨在于趋于合理,法家的韩非子“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4教诲就是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改变,即进行创新。我们的祖先依靠着人均稀缺的小块土地和少量产品养活了密集的人口,重要的一点也在于创新——中国的传统农民将作物秸秆和人畜粪便当作土地肥料的做法,用一种节约的生态理念,不但保持了土壤的肥力,成为西方学习的典范,也实现了在现代人心目中奢望的有机农业和生态平衡。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角度来说,创新关键不但要有观念的创新,制度的保障,更要靠技术的进步。就拿能源消耗来说吧,能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而且中国的人均能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水平。但是据报道,目前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总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大约10个百分点。其中,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而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产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45%和120%。很显然,要缩小这巨大的差距,归根到底还是要靠技术上的创新。而如何使我国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有限的自然资源结合起来,又是这种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志。目前,我国已经开始应适当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大力研究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利用资源的新技术,加大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材料的推广力度。努力发展节能、增效、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同时用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快淘汰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而从国际大环境上来看,节约式创新已日趋成为西方企业的经营特征。世界零售业巨头沃尔玛的经营理念是“永远比对手节约成本”。雷诺汽车时任首席执行官路易斯·施魏茨尔在1997年访问俄罗斯时尴尬地发现,当地生产的售价6000美元的拉达轿车销量远远超出更抢眼、昂贵的雷诺轿车。五年后,雷诺推出了售价6000美元的低配罗根轿车。虽然是为新兴市场所设计,但罗根轿车在富裕的西欧地区5销量相当好,以至于雷诺后来推出了一系列低成本汽车,这些车如今占到雷诺全球销量的近一半。开发罗根轿车促使雷诺的工程师们将注意力从貌似资源雄厚和富裕的市场,转向资源有限和渴望价值的消费者。三、在发现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是对传统理念知识的吸取、否定、融化与弘扬,是扬弃更新的行为。几乎世界大发明家一致认为:最有效的创新都简单得惊人。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16岁的王永庆用200元资金,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开了家米店。那时,嘉义米店有30家,他的米店没有任何优势。怎样打开销路呢?那时候的加工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成功人士一般都具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王永庆从这司空见惯的细节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将夹杂在米里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卖。不久,小镇上的人们都知道王永庆的米好。有了这样的口碑,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王永庆又注意到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这可以说是一大突破,一大创新。而且王永庆送米并非单单是把米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他还坚持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6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每学习一次认知基点都比以前更高,每一次思想都要比前面更新;老子也有教诲:“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意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可以给某个事物下的定义非真正该事物意义上的名字。天地在开始的时候是没有名字的,名字只是给万物的一个归属。因此,用无意识来发现事物的奥妙,用有意识来归属他的范围,两种思维同出于一个概念,但意思不同,这就是玄之又玄的奥妙,是打开所有奥妙的法则。”他告诉我们,只有处于自然状态,没有常规思维束缚,创新思想就极容易显现。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