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类的主要接触类型一、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一)急变接触1、沉积接触(1)上覆沉积岩层中无接触变质,产状和形态未受干扰;(2)深成岩体与上覆沉积岩之间有古风化壳或侵蚀面,在上覆沉积岩底部的沉积物中带有该深成岩体的砾石或某些矿物碎屑;(3)上覆沉积岩层理平行于接触面;2、断层接触(1)接触带上有断裂标志,如挤压、破碎痕迹、擦痕、糜棱岩带、片理化带及断层角砾岩带等现象;(2)破碎同时伴随有重结晶作用、各种热液蚀变、甚至矿化;(3)深成岩体中的叶理、线理、脉岩或矿脉也都可被断层切断;(4)接触界线一般平直,围岩可切割深成岩体中不同岩石单元或不同的岩性带。3、侵入接触(1)深成岩体的内接触带常发育较细粒的冷凝边或冷凝带;(2)岩体内或与围岩接触处的围岩俘虏体;(3)有岩枝或与深成岩体有成因联系的脉岩、矿脉等穿入围岩;(4)某些深成岩体的边部发育有流动构造、变形构造,它们大多平行于接触面;(5)外接触带烘烤及接触变质现象,远离岩体减弱和消失。(二)渐变接触在某些变质岩区中酸性侵入体与围岩接触,热变质不明显,经常出现宽度不等、规模不一的“边缘混合岩带”,有人称这种接触关系为“交代侵入接触”。深成岩体与围岩之间界线不清,呈逐渐过度的接触关系,一般发育在深变质岩区。主要由于在围岩中发育大量的钾长石斑晶(即“长石化”)所引起;同时,也是因为岩体和围岩具有结构上的一致性,保持相同的定向构造,被认为是花岗岩化。二、深成岩体之间的接触关系(一)脉动型侵入接触(pulsatingintrusivecontact)又称突变型侵入接触。脉动侵入是来自深部的岩浆的间歇性岩体贯入。在先形成的侵入体已基本固结但仍然很灼热的条件下,与后侵入的岩体所侵入而形成的接触关系,称脉动型侵入接触。接触面两侧表现为成分上和结构上的突变,通常在1~2毫米的范围内可以看到两者之间有一条清楚的接触界线,甚至在一块标本或一个薄片上即可看出。但其接触变质现象并不很明显,且很难确定它们的先后顺序。脉动型侵入接触的主要标志:(1)沿接触带断续发育伟晶岩囊包体,或由粗大的长石、石英组成不连续的似伟晶岩带,一般数十厘米不等,长石、石英晶体的生长方向指向晚期侵入体;(2)由于核部岩浆侵蚀或顶蚀早期外壳已固结的岩石,因而在接触带形成“火成角砾岩带”,实际上是晚期侵入体中有早期侵入体的捕掳体,由于两者温、压条件基本相似,早期侵入体虽已初步固结,但由于刚刚凝固,被晚期岩浆的上涌而冲碎,形成不宽的类似“角砾岩”的带状分带。其中所谓“角砾”是早期侵入体的碎块,而胶结物则是晚期侵入体的成分;(3)核部岩浆上侵可穿过外部固结壳后直接侵入围岩而形成穿切关系,可见清楚的侵入接触关系;(4)有时可在晚期侵入体一侧见到有非常窄的冷凝边。脉动型侵入接触关系,是在两个侵入体形成时差比较接近,温压条件类似,先形成的侵入体已基本固结,但仍很灼热的条件下所形成的侵入接触关系。与其相对应的是涌动型侵入接触关系。(二)超动式侵入接触(bevelingintrusivecontact)又称斜切式侵入接触。指在不同时代的深成岩体之间,或在同时代的不同深成岩体之间,所呈现出的急变式接触关系。它是晚形成的深成岩体在早形成的深成岩体完全固结冷却之后侵入的,一般能顺利地确定两个深成岩体的先后顺序。超动型侵入接触关系的主要标志:1、晚形成的深成岩体特点(1)具细粒边和冷凝边;(2)有岩枝穿入早期岩体;(3)有早期深成岩体的捕掳体、捕掳晶等,有时发育有“火成角砾岩带”;(4)边缘具流动构造、变形构造,如叶理、线理等常平行于接触面。2、早形成的深成岩体特点(1)出现烘烤边、蚀变带或热变质现象;(2)被晚期深成岩体切割,完整性遭到破坏,出露残缺不全;(3)所含矿脉、脉岩、断层等到接触面突然中断,不通过晚期深成岩体,而接触面上又无其他断层标志。与其对应的侵入接触关系有脉动型侵入接触和涌动型侵入接触两种。(三)涌动式侵入接触(surgeintrusivecontact)又称隐蔽式侵入接触。涌动式侵入是在一个岩体内部,当有一些差异的组分之间出现差异性流动时,先贯入的侵入体虽已开始固结,但部分仍保持液态的情况下,被后贯入的侵入体所侵入。这种接触关系称涌动式侵入接触。涌动侵入所形成的接触界线不明显。通常在1~2厘米的距离内岩石成分和结构发生快速变化而找不到很清楚的接触界面,有时在接触带形成宽度不等的混染带。主要标志:(1)在早、晚两侵入体之间发育有1~2m的混杂带或混合带;(2)在晚侵入体中边缘带见到黑云母条带大体平行接触面分布;(3)在晚侵入体中沿边缘带见到长石斑晶大体平行接触面分布;(4)两侵入体岩石成分发生突变。(5)两侵入体岩石结构快速变化:矿物形态;矿物粒度;岩石中斑晶大小含量等。(6)两侵入体岩石色率的快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