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教学目标】1.描述种群的概念2.说出种群特征,描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年龄组成、性别比例3.举例说明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并模拟实验4.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教学重点】1.种群特征,描述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概念、年龄组成、性别比例2.举例说明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并模拟实验【教学难点】探究一种生物在一定地域范围的密度【教学媒体】PPT课件、图片【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导入新课:推进新课第1课时师:生物必修2我们已经学过种群,现在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种群的概念。师:种群概念中的3个关键词:1、同个区域;2、同种生物;3、全部个体当堂检测:例(多选):下列各项属于种群的有__AC____。A、一片农田中的全部水稻B、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蕨类C、一口池塘中全部鲫鱼D、一片森林中的全部蛇师:生物个体的特征包括寿命、性别和年龄等,通过概念,我们了解种群是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那么,而种群的特征包括什么?师:种群的空间特征是组成种群的个体在他们生活空间中的布局或位置状态。师:种群的数量特征主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迁入率和迁出率、性别比例等。首先来看种群特种中的第一个特征,种群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叫种群。学生当堂检测生:包括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密度,什么是种群密度?课本P60图3-1列举了不同种群密度的生物,从第一幅图中可以看出单位面积内君主斑蝶种群数量多,密度高;而第二幅图单位空间内普氏小羚羊的种群数量少,密度低。那么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研究种群密度的意义:害虫的防治,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在研究种群数量变化时,需要进行长期的统计和数量分析,那么对于不同的生物,科学家是一株一株地计数获得的吗?思考:1、怎样估算这块草地中蒲公英的数量?2、如何调查一片菜地里的蜗牛种群密度?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打算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测定他们的种群密度呢?学生分小组讨论,派代表讲解测定种群密度的方法:测定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致重捕法。样方法常常适用于调查个体分布比较均匀的植物或移动能力较低的动物(如蜗牛)的种群密度。在采用样方法测定种群密度时,关键是保证取样的随机性,我们一般采用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具体方法:生: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称为种群密度学生阅读课本,思考,讨论学生讲解样方法老师点评:计数方法:方框内+相邻两边上(原则: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数在单位面积(小格子)里细胞的数目时,有些细胞会在(格子的)边线上,这时,就将上面和左边的细胞数算上,下面和右边的就忽略不计了图片展示科学实验中的样方法。提问:如何调查一片草原上绵羊的种群密度?学生派代表讲解:标志重捕法----适合具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动物。在被调查种群所处的样地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放回原来的环境,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对被重捕的动物数量进行统计,再统计重捕中被标志的动物数量,最后就能估算出被调查种群的个体数量。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当堂检测:在调查一块农田中田鼠的数量时,放置捕鼠笼,一夜间捕获了60只,将捕获的田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捕获了4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的个体12只。则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大概有多少只?答:N=(60×40)/12=200只布置课后小实验:课本P63《边做边学—-----模拟动物种群密度调查的标志重捕法》师:种群特征除了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以外,还有其他哪些因素?1、出生率和死亡率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出生的个体数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死亡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占该种群总个体数的百分比或千分比。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2、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在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类型学生讲解标志重捕法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当堂检测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相对稳定迁入率迁出率种群密度降低(3)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在研究城市人口变化中具有重要意义迁入率和迁出率也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3、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概念: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所占比例。年龄的三个阶段: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老年(丧失生殖能力)(2)性别比例概念: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类型:①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如人,大象。②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群体动物。③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相对应的图片展示)师:此外,种群数量的变化还受到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外界环境等影响。开展种群数量的调查,对于珍稀濒危生物的保育,有害生物的检测、预报和有效控制,以及人口数量的监控等,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2课时师:在研究种群动态变化时要进行分析、预报、决策、控制,这些过程都离不开数学知识的应用,建立数学模型是身故学科研究中运用的重要方法:在环境资源不受限制的理想条件(如食物充裕、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下,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出生率、死亡率和起始种群的个体数量3个因素,理想情况下,呈“J”型曲线: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种群数量“J”型增长都是暂时的,并且这种增长情况一般发生在种群密度很低、资源相对丰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环境资源缺乏、代谢产物积累、捕食者数量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变化,种群内个体可利用的生存空间变小,资源减少,结果种群的出生率会降低,死亡率会增加,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时,种群数量就会停止增长。实际情况呈“S”型曲线:师: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波动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气候、食物、天敌、疾病等因素都会使种群数量发生波动。当然,随着人类的活动,在人为的干扰下,种群数量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例如,人类过度捕猎,种群栖息地遭到破坏,这些因素都会使种群数量会出现长期下降,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种群灭亡。课本P67《课题研究----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师生集体回顾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特别注意:数酵母菌数量时的计数原则。师:研究种群的各种特征,掌握种群发展变化规律,维持种群相对稳定状态,使不同种群之间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小结本节课内容当堂检测:【布置作业】自主完成《课堂导学》相应练习学生当堂检测【板书设计】第三章生物群落的演替第一节生物群落的基本单位---种群一、种群的概念二、种群的特征三、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教学后记】在探究酵母菌种群大小的动态变化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尽可能按自己的设想去自主探究,这样学生才会有积极性,才能享受探究的乐趣。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会不断修正自己的方案,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可以得到很大提高,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实验素养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