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传_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苏武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苏武传》篇幅较长,故事主要叙写了苏武被匈奴囚禁,与其贵族官宦的尖锐斗争,体现了苏武坚强不屈,重义守节,誓死捍卫国家尊严的情操。教学时,要把握住故事的情节,双方斗争的手段与过程,以感受传主的高大形象,从而落实对文章结构特点、语言特点以及文章情感内涵的分析与理解。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塑造出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的爱国者形象。紧紧围绕苏武坚守志节这一中心,作者选取卫律逼降、北海牧羊、李陵劝降等典型事件,在事件中表现人物的操守。比如在举剑欲刺苏武,“武不动”,以言辞逼降,“武不应”;而在北海极为艰难的处境下,苏武仍“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并且面对卫律的逼降,苏武痛骂其背叛行为,而和李陵的对话又能义正词严地击中对方的要害,人物的语言颇为有力,凛然不可侵犯。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苏武的形象特征:坚贞勇敢、宁死不屈,对祖国深挚的眷恋和忠诚都得到了鲜明的表现。【学情分析】《苏武传》对高一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阅读能力远未过关,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都还未到位。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另外,苏武的故事,学生并不陌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们的畏难情绪,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得当,学生还是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此前,他们已学习过篇幅更长的《鸿门宴》、《荆轲刺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等,对《苏武传》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所以,在教法上,我的构想是文意自主疏通加形象比较探究,按课时定准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精心剪裁以及运用对比衬托手法以凸显人物形象的写作技巧。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3.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4.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教学重难点】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对古今异义词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分析。【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备注第一课时导入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英雄的本色。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腰?这是一个涉及心灵的选择。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提问:你知道关于气节的名句吗?聆听,进入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很快进入文本明确目标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出示多媒体课件,抢答赛开始。(1)通假字(2)古今异义的字(3)词类活用(4)句式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2、概括文章的思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信息回答学生齐读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既检测学生的重点知识,又为后面的讨论创设了必要的氛围3疏通文字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于完成了《汉书》的写作。《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秦末汉初,北方匈奴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断扩大控制地区。文帝、景帝时代,汉王朝采取和亲政策来加强民族联系。武帝时,汉国力逐渐增强,多次与匈奴作战,取得了几次胜利后,转而重视结盟,指望通过恩威兼施之策来解除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恰好匈奴单于有意示好,汉朝也想趁机和解,于是派苏武出使与匈奴修好。学生参与介绍,教师补充。学生抓住重点记录。了解文学常识,丰富文学知识,提高文学素养。了解背景,有助于对文本及人物形象的正确理解。①稍迁至栘中厩(jiù)监;②数(shuò)通使相窥(kuī)观;③以状语(yù)武;④既至匈奴,置币遗(wèi)单于;⑤后随浞野侯没(mò)胡中;⑥拥众数万,马畜(chù)弥山;⑦故使陵来说(shuì)足下;⑧武复穷厄(è)⑨何以汝为(wéi)见;⑩子卿尚复谁为(wèi)乎。1.抄写并记忆。2.多音字比较:数、语、遗、畜、没、说。重视基础4一、通假字:畔、旃、去、无、见、驩、霑、衿、决。二、古今异义词:汉亦留之以相当..古义:相抵偿。皆为陛下所成就..古义:提拔。兄弟亲近..古义:亲近的侍臣。我丈人..行也古义:老人,长辈。欲因此时..降武古义:趁这时。且陛下春秋..高古义:年纪。武等实在..古义:确实存在。三、词类活用:①意动用法:单于壮其节诚甘乐之②使动用法:(1)欲因此时降武(2)空以身膏草野(3)反欲斗两主(4)单于愈益欲降之(5)何久自苦如此(6)王必欲降武③名词活用:(1)天雨雪(2)羝乳乃得归(3)杖汉节牧羊(4)武能网纺缴,檠弓弩(5)惠等哭,舆归营(6)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7)绝不饮食1.抢答比赛。2.按文言词汇的意义及用法分类整理。3.翻译重要语句:①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②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被动)③见犯乃死,重负国。(被动)④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意动,名词作状语)⑤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状语后置,宾语前置)⑥反欲斗两主,观祸败。(使动)⑦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省略句,状语后置)培养学生自学文言文,自主疏通文字的意识与习惯。掌握文言词汇的常见类型。5⑧空以身膏草野。(使动)⑨切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定语后置)⑩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使动,状语后置)文本概括展示情节过程的小标题:初使匈奴,单于受礼——缑王谋反,祸及汉使——舍生取义,以死明志——卫律劝降,威武不屈——饮雪吞毡,此志不渝——李陵劝降,忠贞不二——汉匈和亲,请还苏武——历尽艰难,发白归汉。1.复述文章情节,概括自然段的内容。2.快速划分层次并概括:第一部分(1)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第二部分(2~8)段:记述了苏武在匈奴十九年倍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2.第三部分(9、10)段:介绍了苏武被放回国的经过。整体把握,为正确分析人物形象打下基础。6作业指导整理1.整理文言词汇。2.翻译重要语句。培养归纳整理习惯。第二课时检查作业设计部分文言知识练习。1.完成练习。2.互相批改。3.分析错误原因。了解学生对文言词汇的掌握程度。明确目标展示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2.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3.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1.理解目标要点。2.说说达成目标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的目标意识。感受形象1.提问:作者笔下的苏武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忠君爱国、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答案不限)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设置探究问题:(1)和《廉颇蔺相如列传》比较,你认为司马迁和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有哪些相同之处?(2)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比如文章对卫律和李陵劝降的部分就描写得特别详细,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处理,用意是什么?参考答案:学生仔细研读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这部分内容。卫律:傲慢自大、阴险狡诈,是个卖国求荣的小1.学生初步概括苏武的人物性格。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答案不限2.分组讨论。每组学生从三个问题中任选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形成书面文字,限时十分钟。3.学生讨论后小组代表回答,或增强细节意识,学习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阅读理解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7人。李陵: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卫律和李陵对苏武的劝降是最能表现苏武的气节的,所谓“真金不怕火炼”,面对威逼利诱,面对死亡威胁,多少所谓的英雄好汉都经受不住考验而变节投降,唯有苏武始终信念如磐石般坚定,宁死不屈,忠贞不渝。卫侓和李陵对苏武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3)以苏武为感动中国的历史人物,请小组合作,写出颁奖词。通过展台展示学生的书面成果。4.学生点评、质疑、总结;教师通过课件修正补充。5.选第三议题的小组派代表通过展台展示颁奖词,学生教师给出评比结论,表现好的小组或个人,教师给以激励。1、详略得当的情节安排。2、用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3、次要人物的对比、衬托。文章里个性鲜明的各种人物对苏武也起了对比映衬的作用,(1)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2)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一身正气,光明磊落(3)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苏武:以国家的利益为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无怨无悔充分认识人物形象与文章结构间的密切关系,提高结构意识,增强谋篇布局的能力。8评价形象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文章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详略得当的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次要人物的对比映衬。1.学生自主总结.2.互相补充.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作业《校本作业》板书设计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