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列宁继承的是一个已经起飞了的经济。1890年左右,世界谷物需求增加,谷物的国际价格上升,作为谷物出口大国的俄国由此受益。而此时俄国国内,巴库的石油工业和乌克兰的煤铁联合企业都已建立,其作用正如鲁尔区对德国,英格兰中部地区对不列颠一样,促进了本国经济的起飞。到1914年,俄国已经生产了大约500万吨生铁、400万吨铁和钢、4000万吨煤、1000万吨石油,她输出的剩余谷物约为1200万吨。一个可以比较的例子是同是谷物出口大国的加拿大也受益,经济也在此时开始起飞。其次,前苏联经济的第一次高速发展伴随的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大萧条,但到了1950年代,前苏联与美国的工业差距并未缩小。前苏联经济真正开始追赶美国是在1950年——1970年的第二次飞速发展期间。而美国经济从1920年代开始就已步入了大众高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科技的成熟使人们开始重新考虑经济走向何方的问题。人们不再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是把很大一部分精力转移到了提高大众的福利上来,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来实现社会和个人的目标。在这一阶段,美国的主导产业是汽车、公路交通、石油、郊区住房、大众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而这几个产业除了能源外都是前苏联所谓重视的,特别是服务业。如果美国也不在这几个产业上花大力气,而是像前苏联那样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那美国的工业产值就不是现在的数字了。此外,该阶段前苏联相对于美国还具有两个暂时性的优势:一是由于前苏联起始投资水平低,净投资对总投资的比例远高于美国;一是未被采用的新技术潜力前苏联比美国大。这两个原因导致了前苏联要素投入边际产品水平比美国高。第三,前苏联经济增长靠的是大量的投入,使一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在劳动力方面,前苏联人口充分就业,每年平均增加劳动力200万人;在资本方面,基建投资增幅大,速度快,一般要占国民收入的30%,国家预算支出的50%。1961——1987,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为5.4%,基建投资增长率为5.6%。而且前苏联生产每单位产品的物资消耗很大。70年代末,生产每单位国民收入用钢量比美国多90%,耗电量多20%,消耗石油多100%,水泥用量多80%,投资额多50%。1966——1984年,前苏联农业生产总值相当于美国的80%——85%,但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美国的20%——25%。1960年每卢布生产基金生产的国民收入为72戈比,1970年降为55戈比,下降了28%。为了维持这种高投入,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势必会减少大众的消费已扩大投资额。前苏联居民的生活跟西方主要工业国相比,虽然能在居民就业、免费教育、免费医疗以及不预付钱就能领取养老保险金等方面有长处,但在工资、住房、消费品供应和劳务提供方面都大为落后。总的来说,前苏联是一个低收入、低消费的国家。据统计,1979年前苏联工人的月收入(捐税除外),只相当于美国的30.5%,西德的24.9%,法国的28.5%,英国的39.7%。前苏联自己承认,其居民实际收入水平1975年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第四,前苏联国民经济结构严重不平衡,过分倚重重工业,消费品和农业的生产被压低到了最低程度。1985年同1940年比,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15倍,工业产值增长了24倍,工业生产资料增长了34倍;同期工业消费资料生产仅增长12倍,农业生产只增长1.7倍。前苏联的经济带又明显的军事性质。在重工业中与军事工业有关的部门,如机器制造业、金属加工业、仪表、自动化设备、电子计算机获得了最优先的发展。1950——1978年全部工业增长了10倍,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增长了29倍,化学和石油化学工业增长了26倍多。前苏联电力、化学和石油化工以及机械制造和金属加工工业三个部门1980年产值达到了工业全部产值的41%。到1980年前苏联机械制造业和金属加工业最终产品有50%,冶金产品的20%,化工产品和能源的六分之一都用于军事。可以说前苏联经济实质上是以军备为基础的,这跟上世纪30年代的德国和日本何其相似?五十年代以后,前苏联由于没有机会打与其军备规模相似的仗,维持庞大军备又要有开支,所以经济最后不堪重负。美国军事力量虽然强,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远远低于前苏联。第五,前苏联经济对产品只重数量,不重质量。这是由于一味追求追赶西方工业国所造成的。如前苏联的钢产量很大(1970年俄为1.16亿吨),但仍需进口各种特种钢材,因为本国钢材质量不过关无法使用。前苏联拖拉机产量全球首位,但每年的报废率高得离谱,有时甚至超过新增产量。一个明证就是前苏联的对外贸易一直不发达,其产品不具有国际竞争力。前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二位,但其外贸总额却排在世界第七位。前苏联的外贸总额占其社会总产值的比重还不到十分之一。前苏联主要的贸易伙伴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各国,1950年占前苏联外贸总额的81.1%,即使在1982年也占54.3%。前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额1983年为384亿卢布,仅占其外贸总额的30.1%,对西欧的贸易额更是只占全部贸易额的25%。前苏联的出口产品主要以原材料和能源产品为主。不重质量的另一个后果是前苏联的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产品生产。80年代末,前苏联的科技人员有150万人,相当于世界总数的1/4,每年的新技术发明占世界总数的1/3,仅次于日本占世界第二位。但长期以来,只有1/4的科技成果在经济中得以运用,一项新技术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长达10——20年。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前苏联当局运用行政手段建立的强有力的阻碍创新的反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