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航天科技八院里,有一群这样的幕后英雄们。张聪的丈夫曹俊生,是航天科技八院805所的职工,担任“神十”飞船推进舱的总装主任设计师。当年丈夫忙“神七”,她怀上孩子,为了让曹俊生专注于航天事业,家里的所有事都尽量不去打扰他。航天工作人员陈为负责飞船电缆脱插的,是整个发射任务中最后一个离开塔架的人。他的女儿今年高考,根本无暇过问,全交给了妻子刘锦芳。他说,“神十”的顺利发射和返回,是他今年最大的心愿,却忘了女儿高考这一人生的重要节点。她们的身份或许并不是航天人,却当之无愧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基石。面对无数个航天人背后那些默默付出的身影,退休航天专家说出我们的心声:“当年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时,他身后是四十万美国航天人的努力;当这次神十再探天宫,背后站着的是七十万中国航天人。”在航天英雄的背后,有无数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在辛勤耕耘、创造着。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号,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所创造的奇迹般的辉煌中,凝聚着亿万人的汗水和心血。托起神舟飞向太空的,不仅有实验室里那日夜与键盘、纸笔相伴的手,更有辛勤操持家务、支持前线亲人工作、当好“后勤部长”的温暖的巧手……幕后英雄们的辛勤耕耘和默默奉献是平凡的,却是伟大的。此时此刻,让他们尽情分享这成功的喜悦吧,让我们向他们祝福,一生平安!航天专家的故事辛万青辛万青,男,1965年2月12日出生,江西万载人,中共党员,研究员。辛万青同志1983年考入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学习,1987年被免试推荐为飞行器制导控制与仿真专业硕士研究生,1993年获得飞行器制导控制与导航专业博士学位,1996年1月完成一部博士后流动站研究工作,进入一部十室从事总体设计工作,1998年6月至8月在国际空间大学进修。1996年被聘为高级工程师,2000年被聘为研究员,2003年被聘为一部博士生导师。辛万青同志进入一部以来,先后担任十室工程组长、副主任,现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国家高新工程某重点型号副总师和一部行政指挥,海军试验基地特聘专家。热血铸神剑,丹心写青史!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和高级知识分子,辛万青同志有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不为金钱和荣誉所动,毅然投身我国的航天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几年来,他凭着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爱国心,带领研制队伍,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精神,以“严、细、慎、实、透、精”的工作作风、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创造了航天研制史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为国家高新工程的攻坚战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辛万青同志在攻读研究生期间主要从事高逼真度的实时图像生成体系结构与算法的研究。他提出了可大幅度降低硬件设计复杂程度和实时性要求的图象生成系统体系结构,通过分析景象逼真度及纹理生成的特点,提出了采用纹理效果,来实时生成浓淡、软影、活动光源及非线性透明效果的新方法并得到了实际应用。在此期间他多次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自己的论文,撰写了《计算机图象生成》等论著,并参加了中国航空学会第五届控制理论与应用学术年会、中国第三届仿真器学术会议等学术研讨会。他在计算机和控制理论上的突出造诣受到了导师和同行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进入一部博士后流动站后,他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究工作,凭着过人的胆识和惊人的智慧,他很快对武器总体设计有了很深入的了解,并且在很多领域提出了具有独创性的见解。出站后,他主动要求留在导弹总体研究设计室,继续从事导弹总体研究设计工作。这些丰富的经历和渊博的知识为他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辛万青同志出站后不久,他就被委以重任,参与并组织了院、一部九五和十五发展战略和国家高新工程重点型号的论证工作,完成了高新工程重点型号综合论证和总体方案设计工作。在一部工作期间,他作为预研项目负责人完成了弹道导弹攻击航空母舰的概念论证工作。在现代化局部战争中,航空母舰是重要作战平台,也是重要的军事目标,利用弹道导弹远射程、强突防、大威力和高精度的特点对航母实施攻击,是诸多攻击手段中的一种较好选择,具有重要的军事应用价值。在此项研究中,他剖析了问题的难点以及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对弹道导弹攻击航空母舰的制导方法和制导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1997年至2002年,他指导一名硕士研究生、协助指导一名博士生完成了再入制导律设计、再入制导姿控及弹道的六自由度仿真课题的研究工作。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是最为复杂的系统工程之一,其总体设计是其涉及到的多学科综合优化过程,但现有的设计方法缺乏总体相关专业的一体化设计,而是通过多轮迭代优化方法来使得系统整体趋于最优化,另外总体设计主要是靠实物地面试验来进行验证,耗资大、周期长,缺乏有效的虚拟演示验证手段。从1996年开始,辛万青同志提出并论证导弹武器系统多学科优化及演示验证技术,并于2000年得到国家支持,作为技术负责人,负责策划和实施总体优化设计及演示验证试验室。到目前为止,在总体优化设计方面,完成了总体-发动机一体化设计课题研究,正在进行总体一体化优化设计课题研究;在演示验证方面,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初步实现了导弹部段安装、总装及对接过程的演示及验证,完成了导弹发射及飞行过程演示验证、作战效能仿真演示验证。1995年至2000年,辛万青同志作为技术负责人,组织了我国导弹武器系统的“总体优化及结构轻质化”关键技术预研及方案研制工作,该预研成果获2001年度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从1999年开始,辛万青同志作为型号副总师,从事国家高新工程某潜地导弹总体设计与研究工作。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潜地导弹总体设计存在诸多难点和几十项关键技术,在他精心组织、研究下,经过三年多的方案论证,方案、初样及试样研制,上述技术难点取得突破并得到地面试验验证,且成功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这些研制成果为我国导弹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航天,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工作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稍有不慎,都会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为了不因自己的工作疏忽而给国家带来损失,作为国家高新工程某重点型号的副总师,辛万青同志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的责任。为了把技术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在奋战高新工程的无数个日日夜夜里,他殚精竭虑、如履薄冰,经常是食不甘味、夜不能寐。有耕耘就有收获,十余年的磨练造就了辛万青同志这样一位航天英杰。但是谁能想到,这位航天英杰却因为航天事业付出得太多太多。在发展战略和国家高新工程重点型号的论证工作中,为了了解世界武器的发展水平、我国的周边形势和军方需求,他几乎翻烂了所有相关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就那么一点一点地啃、一页一页地翻。国家高新工程开始启动的那段时间,是辛万青同志一生中最难忘,也是最难熬的日子。作为国家高新工程某重点型号的副总师和总体设计部行政指挥,不仅要动脑筋、出主意、想办法,永无止境地协调、策划,而且还要在各分系统方案评审报告的基础上,将其归纳、融合,最后整理成全武器系统方案评审报告。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为了写好方案评审报告,辛万青同志拿出蚂蚁啃骨头的劲,起早贪黑地加班加点,不停地找设计员进行方案的设计和论证,本来就不大的办公室,由于桌子上堆满了书籍和文件,再加上随处可见的椅子,更显得拥挤不堪,身材很魁梧的他在堆积如山的文件和书籍中也显得那么渺小和瘦弱,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只有一盏孤灯伴随着咯吱吱,摇曳不定的椅子打破夜晚的静谧。然而,就在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全武器系统方案评审报告的整理和编撰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过度的劳累和长期的伏案工作,他的腰椎间盘开始变形、凸出,一阵阵钻心的疼痛搅得他坐卧不宁,豆大的汗珠顺着他的额头不经意地滚落到他的案头。为了缓解疼痛,他干脆把文件和资料带回家,一个人趴在床上工作,有时趴着也不是,站着也不是,跪着还不是,他就不停地变换着姿势,为了不使疼痛影响工作,他就吃几片止疼片,强忍着。黄天不薄苦心人,在经历了20多个痛苦而又漫长的黑夜之后,他终于用汗水和心血完成了厚达200页、足有12万字的方案评审报告,当专家组一致通过该方案评审报告后,他那饱受风霜的腰椎再也承受不住他那高大身躯的重压。在医院,医生发现他的腰椎已高度变形,如果再拖延治疗,将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果。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著名物理学家、火箭专家。浙江杭州人,汉族,1959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学位,中将军衔,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1934年毕业于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34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学习。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1950年开始争取回归祖国,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迫害,失去自由,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1955年10月,经过周恩来总理外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冲破种种阻力回国后,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职;曾任中国科技协会名誉主席等职。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钱学森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科技协会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1991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