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纳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第一章发展基础与环境第一节“十一五”规划目标的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省、地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部署,紧扣试验区“三大主题”,围绕既定的战略目标,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知难而进,战胜了百年不遇的雪凝、干旱等自然灾害,克服了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二五”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一、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逐步增强全县生产总值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71.3亿元,是2005年(33.1亿元)的2.15倍,占“十一五”规划的122.9%,年均增长16.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是2005年(7.8亿元)的1.4倍,年均增长6.9%;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8.5亿元,是2005年(18.7亿元)的2.07倍,年均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1.9亿元,是2005年(6.6亿元)的3.3倍,年均增长26.9%。三次产业比重为15.3:54:30.7。二、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初期,由于缺乏象纳雍发电厂、中岭煤矿等那样的大型项目支撑,固定资产投资有所下降,到2008年才恢复增长。2010年达53亿元,是2005年(30亿元)的1.8倍,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09.7%,年均增长12.2%。“十一五”期间累计固定资产投资136.49亿元,比“十五”时期(113.64亿元)增加22.85亿元,重点项目建设成绩显著,“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省、地重点项目15个(总投资187128万元)。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区域发展条件不断改善“十一五”时期,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建公路220条2164.2公里,改造公路7条201公里,新建水运码头15个,延长了通车里程,提高了路面质量,全县通车里程达4712公里,全县24个乡镇通油路,通公路村占全县总村数的93.9%,比2005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通过实施水利项目工程,解决了农村26.075万人和5.4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解决了城镇居民12万人的饮水问题,实现可灌溉耕地和水浇地1.05万亩,恢复冲毁耕地1050亩,大坪箐水库、金蟾水库、过狮河水库除险加固,红旗灌区配套项目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和城区电网改造,使全县电网结构及供电网络更加安全,城乡人民生产生活用电条件得到改善。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四、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阶段“十一五”期间,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烤烟、茶叶、中药材、水果、蔬菜等特色农业稳步发展,以茶叶产业化为主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以煤炭、电力为主的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趋凸现。旅游服务业发展良好,房地产业迅速发展,其他第三产业兴旺繁荣。区域特色经济的初步形成,为我县找到了发展方向,全县经济发展步入良性发展阶段。三次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产业排序由“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十一五”时期,全县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科技兴农步伐加快,扶贫功坚取得新的成就。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产量稳定增长,201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28万吨,种植烤烟3.5万亩,收购烟叶9.73万担,为计划的128%。茶叶、蔬菜、中药材等经济作物发展势头良好,畜牧业稳步发展,2010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2万头(匹)、生猪存栏26.7万头,羊存栏3万只,肉类总产量2.91万吨。扶贫工作成绩显著,贫困人口从2005年的23.48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14.82万人,净减少8.66万人。六、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五年来,全县工业生产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小到大的转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逐步从粗放型生产向具有较高水平的集约化生产转变,工业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随着年产150万吨水泥厂以及五轮山煤矿、德科煤矿等一大批煤矿陆续投产,将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8.86亿元,年均增长18.2%,工业增加值25.31亿元,年均增长11.3%;煤炭产量达858万吨,年均增长11.1%;发电量达115.72亿千瓦时,年均增长6.1%。水泥产量达8.865万吨,年均增长52.02%。七、城镇化工作稳步推进,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城乡建设成绩显著,县域城镇建成区面积不断拓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2%,比2005年提高10个百分点。投资14.79亿元实施了新城区路网建设、旧城区道路改造、城镇供水工程、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工程、小城镇建设工程、廉租房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实施生态家园建设、农村危房改造,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了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八、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消费品市场繁荣通过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促进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全县财政总收入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2010年达到12.0999亿元,是2005年(4.2亿元)的2.9倍,为“十一五”规划的143%,年均增长2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16亿元,是2005年(1.5亿元)的5.6倍,年均增长38.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达到10.46亿元,是2005年(3.2亿元)的3.3倍,为“十一五”规划的190.18%,年均增长26.99%。九、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教育事业方面,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薄弱学校改造以及职中教学楼改造等教育项目工程,改善了全县办学条件。“两基”通过国家级验收。2010年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99.52%,比2005年提高0.81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99.95%,比2005年提高1.83个百分点,高中毛入学率39.74%,比2005年提高15.23个百分点,初步形成了以初教、普教、职教、特教和成教为基本框架的教育体系。医疗卫生事业方面,完成了县医院传染病区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业务用房建设,扩建县妇幼保健院800平方米,改扩建25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1.6万平方米,新建村卫生室183个(业务用房10980㎡),并配套了基本医疗设备。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2010年达到76.1262万人,比2005年净增30.803万人,参合率提高到92.57%,农民“看病难、就医难”的状况得到初步缓解。不断加强卫生执法监督和疾病防控以及妇幼保健工作,有效控制了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和蔓延,进一步提高了妇幼保健水平。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城镇新增就业97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在4.5%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548人,普通高校毕业生(回县报到)1857人就业率达77%,安置41名退伍军人就业,成功介绍就业1221人,企业职工养老金发放率100%,城镇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分别达到8419人、18259人、9730人、16600人、18259人。加大查处拖欠和克扣农民工工资力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成绩显著,纳入城市低保范围2085人,发放低保金357.41万元;纳入农村低保范围11.71万人,发放低保金6648.88万元。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常住人口符合政策生育率逐渐提高,人口出生率、多孩率有所下降。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方面,新建了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及45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县城数字电视建设取得新进展。和谐社会建设方面,安全生产形势平稳,事故发生次数下降。洪家渡库区和黔中枢纽工程纳雍库区移民问题得到妥善解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刑事案件比“十一五”期间大幅度减少。信访维稳工作、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整脏治乱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13829元,是2005年(6695元)的2.1倍,年均增长15.6%,提前三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160元,是2005年(1893元)的1.67倍,年均增长10.8%,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规划。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卓有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五年来,累计荒山造林5.99万亩、封山育林10.85万亩、种植经果林5.2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5年的34.21%提高到2010年的40.2%,提高5.99个百分点。实施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改善了910户351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被毁农田得到恢复和保护,基本农田建设面积逐年增加。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场。完成纳雍电厂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增容改造项目。三岔河经“河长制”管理,出境断面水质逐渐好转。新建工业企业经过环保部门严格审查,现有重点行业、企业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通过生态建设和环保项目的实施,改善了生态环境条件,确保可持续发展。十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部门预算管理、国库资金支付管理、政府采购、社会保障、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全面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初步形成;国有企业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及农村改革全面深化,完成了全县林权制度改革,规范了土地流转机制;实施领导干部“双考双评双挂钩”制度,提高了行政效能。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累计签约引资项目42个,累计到位资金39.67亿元,全县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第二节“十一五”发展的主要经验“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经历了历史少见的雪凝、干旱等自然灾害和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不良影响,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是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五年来,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目标,努力推进各项建设,使经济总量不断增加,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二是坚持科学发展,认真落实“五个统筹”,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人口关系以及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工业与农业、开发与保护、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力求相互促进,推进整体发展。三是坚持项目带动,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五年来,我县实施了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建设,拉动了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改善了发展环境,增强了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实践证明,大项目带动大投资、大投资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四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积极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培育新的支柱产业。五是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针对“欠发达、欠开发、欠开放”的县情,处理好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本地利益与外来投资者利益关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对外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外来投资,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六是坚持工业强县战略,充分发挥煤、电工业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发展。七是强化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参政工作,集中各方智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与民革中央和试验区专家组取得联系,得到各界的大力支持,对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八是坚持培育和弘扬毕节试验区精神。五年来,全县各级干部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坚持培育和弘扬“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时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使全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到改革发展成果。试验区精神是激发全县各族人民坚持科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第三节发展环境分析“十二五”是加快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更是抢抓机遇,全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严峻的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发展仍处于落后状况,经济总量小,人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