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稻米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民以食为天,食以米为先。荆州是著名的稻米产区,常年种植面积500万亩左右,产量27亿公斤上下。稻米生产一直是我市农民安身立命的基础,全市约有150万劳动力直接从事水稻种植。荆州以占全省13%的耕地面积提供了占全省20%以上的商品稻,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加入WTO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稻米市场供大于求等新的形势下,有关稻米产业发展的背景和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荆州稻米产业发展既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站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高度,系统分析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优势和潜力,认真研究通过推进工业化带动和促进稻米产业发展的战略对策,对于促进荆州由稻米大市向稻米强市的历史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现阶段我市稻米产业发展评价分析(一)发展现状1.稻米生产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成效。我市稻米种植面积上世纪七十年代曾超过700万亩,1997年仍在600万亩以上。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大力推进,种植业“改稻扩经”逐年增加,2002年,稻米播种面积467.5万亩,年产量26.4亿公斤。五年来,我市稻米播种面积年均减少26万亩,产量年均减少1.32亿公斤。稻米单产由1997年的亩产475公斤增加到2002年的565公斤,特别是中稻单产突破650公斤,大大高于全省590公斤和全国467公斤的水平。2.品种品质不断优化,优质稻米比重增加。在品种选育和引进方面,金优928的选育成功填补了我省优质杂交稻育种的空白,有5个优质稻品种达到国标三级以上标准。在品种结构优化方面,大力调减劣质品种,优质稻面积大幅增加。2002年全市优质稻面积达到312万亩,其中国标三级优质稻面积105万亩,国标二级以上优质稻面积45万亩。3.加工转化能力增强,“订单生产”逐步推广。初步统计,全市现有稻米加工企业1189家,其中粮食部门63家,占5.3%;龙头企业19家,占1.6%;私营加工企业(户)1107家,占93.1%。拥有年加工能力48亿公斤。其中年加工转化稻谷能力1000—3000万公斤的稻米加工企业136家,粮食部门约80家,私营企业56家。五年来,我市先后建成了银欣、天荣、天绿源、金利米业等4家年加工转化稻米能力1亿公斤以上的大型稻米加工龙头企业。天荣、银欣两家企业跻身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近年来,加工企业和粮食部门逐步推行“订单生产”。2002年,全市“订单”规模达到3.5万户,订单面积48万亩。通过“订单生产”,农民种植稻米每亩可增加收益50元以上。4.市场营销转向多渠道经营,消费呈结构性变化。2002年,全市国有粮食系统收购稻米6.3亿公斤,占总量的48%;龙头、企业收购2.4亿公斤,占19%;中介组织和私营粮商收购4.3亿公斤,占33%。在一些稻米大镇,私营粮商的收购比例占到了70%以上。我市稻米消费呈现结构性变化,消费总量平稳增长。全市人均消费稻谷由1998年337.5公斤下降到2002年的294.5公斤;2002年食品加工和饲料用稻共消耗稻谷约1.5亿公斤。目前,我市有银凯、荆珍雪、水晶、泰佳、中国纯香米、露荷、金通、荆州玉粒、荆原、芦花荡、丰登等10多个优质米品牌,其中银欣的银凯、荆珍雪系列,天荣的泰佳,金利米业的丰登等品牌在省内外市场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同时,我市众多的中小型稻米加工企业以开发中档稻米为主,产品远销湖南、广州、福建和西南、西北等10多个省市区。(二)制约因素1.水稻品种杂乱,品质不优。一是普通水稻品种多,推广规模小,缺少主推品种。2002年,全市种植的水稻品种接近50个,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面积不过50万亩左右,有14个品种种植面积在万亩以下。二是优质稻品种短缺,档次不高。我市目前真正被市场接受的优质品种仅有中国香稻,种植面积不过5万亩。三是种子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品牌经营意识不强。2002年全市杂交稻用种总量528万公斤,其中外调种子357万公斤,占68%。我市水稻种业总体上还只是一个行业,尚未形成真正的产业。2.生产收贮不规范,降低了稻米品质。农民产前选种依据个人习惯和经验;产中依据传统方法和经验进行水稻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在收获储藏方面,收获稻谷往往是根据季节和气候估计成熟率进行收割,随意性大。稻谷干燥基本依靠阳光和人力翻晒,有的在水泥晒场和公路路面翻晒,还混入砂石、尘土和有害物质,大大降低了稻米的加工品质;稻米收购部门和加工企业对千家万户的不同品种、不同等级的稻谷混收混储,大大降低了稻米的品种品质;稻米收购经营部门往往“贮新售陈”,稻米陈化,稻米食用品质差。3.生产收益下降,农民增收困难。一是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资本对劳动的替代和农民税费负担沉重导致稻米生产成本上升。按亩产500公斤计算,每亩收入只有450元,成本却高达305元,其中种子20元、肥料60元、农药15元、请工40元、排灌10元、税费120元、公用开支40元。纯收入只有145元。二是稻米价格连年下跌。2000年以来,每50公斤稻谷实际出售均价为45元,比1996年的65元下降了31%。如果按全市商品稻14亿公斤计算,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减少现金收入133元。稻米生产收入的绝对减少是造成我市农民收入增速下降的主要原因。4.稻米加工企业多而不强,产值贡献较小。我市稻米加工业还处于粗加工饱和,精深加工刚刚起步的阶段。一是企业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除少数几家龙头企业外,大多数加工企业没有建立相应生产基地,对农户带动作用小,企业自身也缺少优质稻源。二是加工秩序乱。全市数以千计的稻米加工主体是遍布城乡的组合米机和黄谷米机,加工的稻米数量占稻米加工总量的60%左右。三是缺少精深加工,缺乏知名品牌。以食品工业为例,仅银欣有年产2万吨的饼干生产线、年产5000吨的米果生产线和白云边、黄山头及民间小作坊酿酒、米粉加工外,稻米加工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稻米加工缺乏品牌,名牌产品寥寥无几。四是产值贡献较小。我市稻米加工业年产值6.4亿元,加工业产值与水稻产值比为0.69∶1,低于全国0.8∶1的水平。而稻米加工出口还有待开拓国外市场。5.外地市场开拓不够,本地市场份额减少。目前荆州市民大米消费中籼米约占75%,以杂交稻米为主;粳米占25%,以东北大米和陕西汉中稻米为主。通过对荆州大米市场的走访调查,无论是批发还是零售市场,外地大米都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城区为例,超市大米销售以精制米和粳米为主,外地大米占80%以上。市面上大米以市内自产和周边生产的杂交稻米为主,而粳米和优质米几乎都是省外产品。同时,荆州本地大米经营多为“杂牌”,甚至存在“荆州市场本地米不好销,荆州人不吃荆州米”的现象,还有一些经销商把本地稻米打上外地品牌在荆州销售。6.政策支撑不够,经营环境不好。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管理体制不协调造成产业链分割,无法实现有效的社会性稻米行业管理。稻米加工业的指导和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基本上是自由发展状态。二是缺少扶持政策。在税收、投资上,对稻米加工业扶持政策少,从事稻米加工的企业与从事其他产品生产的企业之间的竞争没有明显优势,影响投资者的积极性和稻米加工业的发展。对稻米市场的引导和管理不够,对稻米经营的准入资格审查不规范,稻米批发零售市场呈现散、小、乱、差的状态,三是融资困难。稻米加工、流通一般是一次性收购,旺季和淡季对资金的需求量十分悬殊,找银行贷款又缺少抵押物和没有担保单位。四是经营环境恶劣。个别部门打作“执法或检查”的幌子,实则“索拿卡要”。二、我市稻米产业化发展思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优质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稻米产业总体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稻米品类结构调整,按照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推进稻米产业化经营,以稻米加工业为龙头,实现稻米品种优质化、生产标准化、加工精深化、市场外向化的有机统一,打造“荆州米”品牌,优化荆州稻米经济。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全省最大的优质稻米生产加工基地和贸易流通中心。今后五年,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在稻米生产上,全市水稻种植面积以稳定为主,保持在500万亩左右,其中高产稳产面积保持在400万亩以上。稻米总产保持在27—30亿公斤,稻米商品率保持在50%以上。稻米生产收益由目前每亩150元左右增至250元以上。在品种品质优化上,全市国标三级以上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450万亩,水稻优质化率达到90%以上。其中国标优质食用稻面积400万亩,总产22亿公斤以上;优质饲料稻和加工专用稻面积50万亩以上,总产3.5亿公斤以上。示范并推广一批无公害优质水稻高效生态生产技术标准,在优势区域内重点建设一批无公害优质稻米优势产业基地,力争建成无公害优质水稻基地面积300万亩。在“订单生产”上,订单面积达到350万亩,70%的稻米生产进入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的链条。在稻米加工上,全市产值过亿元的稻米加工企业达到10家以上,加工业产值与稻谷生产产值的比重提高到1.5:1。在品牌开发上,加大稻米品牌的整合力度,打造“荆州米”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集中力量做大做强3—5个精品名牌,努力开发稻米名、优、特、新和绿色产品,开发“绿色稻米”、“有机稻米”和满足一般消费层次的中档产品。在市场开拓上,占领本地市场,扩大华中、西南和西北市场,打入华东市场和国际市场。三、战略措施为了实现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必须把推进品种优质化、生产订单化、加工精深化、营销品牌化、市场外向化作为我市稻米产业发展的重大措施。特别是要把“加工拉动,良种推动”作为发展我市稻米产业的突破口来抓。(一)用企业经营决策理念抓品种,实施“种子工程”,推进稻米品种优质化。稻米产业是我市农业中最为重要的主导产业,但是与棉花“杂交化”、油料“双低化”等主导产业优质化比较,稻米种植始终没有一个被认可的主导品种,这是稻米产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按良种和先进技术普及率50%可增产10%测算,通过实施“种子工程”可增加水稻产量2.7亿公斤。因此,我市稻米生产的重点应放在品种改良和提高品质上。1.不惜一切代价,引进推广优质品种。要像工业上新项目、企业上新产品一样,把优质稻米新品种引进工作作为稻米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在新品种引进推广上,突出市场引导作用,整合技术力量,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由有技术实力的知名专家牵头成立优质稻新品种引进培育攻关协作组,加快对新品种的试验鉴定和审查工作,提高新品种推广应用的速度。要在省内外甚至更大范围内选择一批优质、高产、抗性好的适宜本地的杂交新组合进行协作攻关,为新一轮更换品种做准备。建立良种示范园,推行水稻新品种示范展示计划,建立良种水稻繁育和统一供种的市场机制。2.确立主推品种,实行统一供种。按食用稻、饲用稻、食品加工稻、工业原料稻4类品种划定,以政府或主管部门每年发布信息形式推荐品种。2003年我市确定了10个主推品种。对这些品种的推广,政府应予以扶持和补贴,坚持做到统一供种,让农民得到实惠。3.搞好区域布局,推广一乡一品。根据稻米产业布局,实行一乡一品、一村一品,防止品种多乱杂,实行单品种集中连片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商品率。单收单储,单品种加工,保证稻米品质。4.建立优质稻米育种协作中心,培育种子龙头企业。荆楚种业股份公司是35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之一,2002年公司经营稻米种子370万公斤,其中自产种子占60%以上。要加强荆楚种业的品牌建设,以荆楚种业为龙头,建立完善与全市500万亩优质稻生产规模相匹配的种子育繁推体系,包括种子科研、质量检测和仓贮、加工、包装等。每年提供足量、优质的新优稻米杂交和常规种子1500万公斤。(二)用工业品牌理念抓加工,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稻米加工精深化1.培育高标准龙头企业,用品牌提升稻米质量。一是选择一批优势企业,按照经济运行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和要求,建立起包括稻米科研、品种育优、统一品牌、连片种植、病虫防治、技术指导、科学收储、精深加工、信息传递、贸易流通于一体的稻米生产加工经营集团。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