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13011、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20世纪50年代:开创(主要是前苏联技术)20世纪60~80年代:发展20世纪90年代:低潮21世纪10年代:恢复、发展、创新,形成技术体系和技术标准,开展推广应用发展历史:国内起步阶段第I阶段20世纪50年代1、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提出2、借鉴前苏联、东欧国家经验3、推行标准化、工厂化、装配式施工的房屋建筑建造方式4、1955年在北京东郊百子湾兴建北京第一建筑构件厂1959年12层的北京民族饭店首次采用预制装配式框架-剪力墙结构第II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多种装配式建筑体系得到快速发展1、当时各类建筑标准不高、形式单一,容易采用标准化方式建造;2、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不高;3、总体建设量不大,预制构件厂供应可满足需求;4、木模板、支撑体系和建筑用钢筋短缺;5、施工企业用工采用固定制,预制装配可减少现场劳动力投入。持续发展阶段1976年开始兴建的“前三门”大街9~16层的34栋住宅和旅馆,全面采用大模板现浇混凝土内墙和预制混凝土保温外墙板相结合的体系,简称为“内浇外挂(板)”低潮阶段1、唐山大地震中预制装配房屋破坏严重,结构整体性、抗震性差;2、大板住宅建筑等出现渗漏、隔音差、保温差等使用性能方面问题。3、我国建筑建设规模急剧增长;建筑设计出现个性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特点;4、房屋建筑抗震性能要求提高;5、农民工大量进入城镇,劳动力成本低;6、各类模板、脚手架的应用普及,商混普及,现浇施工技术大发展;第III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北京市的大板住宅建筑,从1959年至1984年底共建成272.6万平方米其中高层(12一13层)48.9万平方米,多层223.7万平方米。“大板房”的连接差,接缝渗漏、保温性差坐浆干缝的质量通病1、劳动力成本上升,降低劳动强度,改善作业条件的需求2、节能环保的要求:大幅度减少建筑垃圾,降低噪声污染,节约用水3、技术逐步成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4、建筑功能和质量要求提高新发展阶段第Ⅳ阶段2008年左右开始至今1、北京的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新建建筑将全面采用装配式建筑;2、通过招拍挂方式取得城六区和通州区地上建筑规模5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将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3、在其他各区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取得的地上建筑规模10万平方米(含)以上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商品房开发项目也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2020年将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以上。北京市上海市2016年起,除下述范围以外,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工业建筑应全部按装配式建筑要求实施,建筑单体预制率不应低于40%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60%。1、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新建公建项目;2、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以下,新建居住建筑;建筑高度100米以上的新建居住建筑,落实装配式建筑单体预制率不低于15%或单体装配率不低于35%;3、总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以下,新建工业厂房、配套办公、研发等项目;4、建设项目的构筑物、配套附属设施(垃圾房、配电房等);5、技术条件特殊,不适宜实施装配式建筑的建设项目。长沙市(一)全市政府投资类房建项目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原则上不低于50%;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地铁管片、综合管廊、城市桥梁等)原则上采用装配式技术建造。(二)全市新供地商品房项目分区域、阶段推进。1、重点推进区域:湖南湘江新区、长沙高新区、长沙经开区、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三环线以内区域。新供地的商品房项目全部采用装配式技术进行建造,单体建筑预制装配率原则上不低于50%。远大住工、中建科技、宝业集团、万科、中民筑友、润泰、宇辉、山东万斯达国内产业集团套筒灌浆连接的预制剪力墙浆锚搭接连接的预制剪力墙底部预留后浇区的预制剪力墙部分预制的套筒灌浆连接的预制剪力墙浆锚搭接连接的的预制剪力墙底部预留后浇区的预制剪力墙竖向钢筋在构件内连接竖向钢筋在后浇区连接剪力墙结构7层以下的预制装配框架结构日本预制框架+灌浆套筒2、国外装配式建筑发展历程钢筋套筒灌浆连接美国钢+PC挂板组合结构装配式框架+预应力双T板小城镇多以轻钢结构、木结构住宅体系为主;大城市以混凝土装配式和钢结构装配式住宅为主新加坡预制剪力墙+灌浆套筒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和科技水平相关欧洲非地震区,低层和多层建筑为主,且工业化水平和科技水平较高,劳动力稀缺,因而德国、法国、丹麦等欧洲发达国家基本实现了高装配化建筑;日本地震烈度大,等同现浇为主,减震隔震技术先进;政府的作用十分明显,政府采购中强制采用新加坡组屋中强制推行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强制要求建筑模数化选择适合的装配式建筑发展技术路线法国、丹麦以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为主;英国走了钢结构建筑道路;瑞典木结构为主更多的国家选择多元化发展的道路02装配式评价标准类别编号名称国家标准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666-2011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规范GB50204-2015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T51129-2015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231-2016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标准GB/T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行标JGJ/T398-2017装配式住宅建筑设计标准类别编号名称行业标准JGJ1-2014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224-2010预制预应力混凝土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技术规程JGJ/T258-2011预制带肋底板混凝土叠合楼板技术规程JGJ355-2015钢筋套筒灌浆连接应用技术规程JGJ256钢筋锚固板应用技术规程轻钢轻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已报批)装配式住宅建筑技术规程(已审查)建筑、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示例连接节点(基本要求、楼盖及剪力墙)墙板构件叠合板构件板式楼梯阳台、空调板及女儿墙图集以行业标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为依据编制,为大批量推广应用提供的基本的设计参考和依据。但技术比较单一,大部分情况下参考使用。《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技术标准》:建筑的结构系统、外围护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内装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部品部件集成的建筑。《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装配式建筑是用预制部品部件在工地装配而成的建筑;基本特征: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施工装配化、装修一体化、管理信息化装配式建筑的定义和特征结构体系混凝土钢结构木结构……外围护体系外墙、屋面、外门窗及附属物设备管线系统给排水、供暖通风空调、电气和智能化、燃气等设备及管线内装系统楼地面、墙面、轻质隔墙、吊顶、内门窗、厨房、卫生间和套内设备管线等系统建筑物组成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编制原则立足当前实际——从全国的角度还处于发展的培育期在各地装配式文件中,评价装配式建筑指标和方法多种多样(预制率、装配率)主要差别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计算范围——标准层/地上建筑/主楼与裙房2、预制率计算——结构构件/主体结构+维护结构/结构构件+非承重内隔墙/承重构件+非承重构件3、装配率计算——单一部品/单体建筑综合/加权方式标准的特点:“一、二、三、四、五、十”一个概念——装配率,综合反映建筑装配化程度二种评价——认定评价与等级评价方式;预评价与项目评价方法三类指标——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四大基础——装配式建筑的基本标准装配率——综合评价≥50%主体结构——最低得分≥20分围护墙和内隔墙——最低得分≥10分全装修——全面实施100%五类结构——混凝土、钢结构、木、组合、混合十分差值——两种评价方式间存在10分差值编制原则1、适用范围:本标准适用于评价民用建筑的装配化程度。(第1.0.2条)2、评价对象:单体建筑的地上部分(第2.0.2、第3.0.1条)主楼与裙楼分开评价的基本原则裙楼建筑面积较大评价内容1、全新的装配率概念和内容——第1.0.3/2.0.2/4.0.1条单体建筑室外地坪以上的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等采用预制部品部件的综合比例。2.0.2装配率prefabricationratio1、明确装配率是对单体建筑装配化程度的综合评价结果2、对应装配式建筑的四大系统,给出了装配率评价体系的三类指标:主体结构、围护墙和内隔墙、装修和设备管线。评价内容3、给出了装配率的计算公式(第4.0.1条)4、给出了装配率的评价指标(表4.0.1)2、评价方法:项目评价和预评价(第3.0.2条)(1)装配式建筑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设计阶段宜进行预评价,并应按设计文件计算装配率;项目评价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后进行,并应按竣工验收资料计算装配率和确定评价等级。预评价——设计阶段进行,不是必须程序。1、对项目设计方案作出预判和优化(3.03条+表4.0.1)2、对施工图审查、项目统计与管理等提供基础性依据项目评价——竣工验收后,依据验收资料进行,主要工作:1、对项目进行装配式建筑认定2、根据项目申请,对装配式建筑进行等级评价评价内容3、装配式建筑的认定标准(第3.0.3条)1、主体结构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20分;2、围护墙和内隔墙部分的评价分值不低于10分;3、采用全装修;4、装配率不低于50%。制定四个装配式建筑认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1、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确定相对合理可行的“准入门槛”2、对装配式建筑的结构装配要求采用自主选择的方式3、明确了目前引导的重点内容是新型建筑墙体和装修4、鼓励装配式结构与装配式装修(第3.0.4条)评价内容装配式建筑应同时满足下列要求:4、装配式建筑的等级评价标准(第5.0.1/5.0.2条)5.0.2装配式建筑评价等级应划分为A级、AA级、AAA级,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装配率为60%—75%时,评价为A级装配式建筑;(2)装配率为76%—90%时,评价为AA级装配式建筑;(3)装配率为91%及以上时,评价为AAA级装配式建筑。5.0.1当评价项目满足本标准第3.0.3条规定,且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不低于35%时,可进行装配式建筑等级评价。评价内容5、装配率计算(第4.0.1/4.0.13条)装配率应根据表中评价项分值按下式计算:式中:P——装配率;Q1——主体结构指标实际得分值;Q2——围护墙和内隔墙指标实际得分值;Q3——装修和设备管线指标实际得分值;Q4——评价项目中缺少的评价项分值总和。评价内容1、钢结构和木结构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可得30分2、混凝土建筑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可按第4.0.2/4.0.3条计算3、组合结构和混合结构建筑主体结构竖向构件可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在预评价中确认。5、1装配率计算——竖向承重构件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1a——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V1a——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中预制混凝土体积之和,符合本标准第4.0.3条规定的预制构件间连接部分的后浇混凝土也可计入计算;V——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混凝土总体积。4.0.2柱、支撑、承重墙、延性墙板等主体结构竖向构件主要采用混凝土材料时,预制部品部件的与原有“预制率”概念的差别1、只针对主体结构的竖向构件2、将预制构件与合理的连接作为一个装配整体评价内容1、预制剪力墙板之间宽度不大于600mm(一字型、T型、L型)的竖向现浇段和高度不大于300mm的水平后浇带、圈梁的后浇混凝土体积;2、预制框架柱和框架梁之间柱梁节点区的后浇混凝土体积;3、预制柱间高度不大于柱截面较小尺寸的连接区后浇混凝土体积。评价内容4.0.3当符合下列规定时,主体结构竖向构件间连接部分的后浇混凝土可计入预制混凝土体积计算。5、2装配率计算——水平构件4.0.4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应按下式计算:式中:q1b——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中预制部品部件的应用比例;A1b——各楼层中预制装配梁、板、楼梯、阳台、空调板等构件的水平投影面积之和;A——各楼层建筑平面总面积。4.0.5预制装配式楼板、屋面板的水平投影面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