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1从他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奖,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2从他的阶级属性讲3从他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3狭义: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4广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广利的基本理论、基本光电和学说的体系,也报矿继承者对它的发展。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客观条件:1经济:经济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工人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制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2社会历史条件: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8年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3思想理论条件: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圣西门、傅立叶对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深刻的批判。4科技条件:自然科学的伟大发现及科技革命的发展,特别是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进化论。3.马克思主义科学性:1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特点:(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说过“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对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做的具体的阐述(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彻底解放自己。(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1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心主义:主观唯心、客观唯心2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和不可知论3.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意义: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在是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的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意识的起源:1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是社会的产物5.意识的本质: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存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6.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导致的错误: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是在基础和承担者,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7.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2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和永恒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3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8.时间和空间:1时间指武之魂懂得储蓄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2空间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3物质运动总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4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绝对的,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的具体形式相对的。9.实践:1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2基本特征: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10.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1含义: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2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3方法论: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发展史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恩格斯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11.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12.对立统一规律:1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列宁指出“统一之物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他的矛盾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2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4对立统一规律为人类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13.矛盾的作用:无条件的绝对的头正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14.矛盾同一性的作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15.矛盾斗争性的作用:1矛盾双方的斗争造成双发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发展。1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意义: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和谐是指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17.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时不在无时不有。18.矛盾的特殊性: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2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上有不同矛盾3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及矛盾的不同方面也各有不同19.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关系及意义:主要矛盾处以支配地位,次要矛盾处于服从低位,矛盾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20.“度”及意义:“度”是保持事物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是要掌握适度的原则。2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意义: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2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所以要积累量变促成质变。22.辩证否定观及意义: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是发展的环节3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4意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曲性的统一(螺旋上升的5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23.规律的定义、特点1定义:规律是事物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特点:客观性(根本特点、必然的、稳定的。恩格斯说: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24.意识的能动作用及表现: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与活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2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条件和途径:1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2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3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主体与客体的定义及关系:1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2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的对象。3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和实践的关系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是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5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感性认识:1定义: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外部的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2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4.理性认识:1定义: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2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1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2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唯物论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其统一的基础是实践6.从认识到实践:1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2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坚持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7.真理的客观性及意义:1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真理的客观性原理,是唯物主义认识论,即反映论的一般原理在真理问题上的贯彻。3列宁说过“认为我们的感觉是外部世界的映像,承认客观真理,这都是一回事”4实用主义者顾春的“有用就是真理”,从根本上否定了客观真理的存在。8.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观——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1真理绝对性的含义: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2真理相对性的含义: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列宁说“人们不能完全的把握整个自然界,只能通过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永远的接近于这一点。”9.真理绝对兴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关系:真理是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可以辩证转化的。(认识无止境10.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割裂二者关系导致的错误:1绝对性真理和相对性真理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2割裂二者关系会导致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过时论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这是由真理的本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2实践的特点:是人们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3实践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唯心史观(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2.社会存在的含义: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3.生产方式的作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1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其他活动的前提。2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政治经济和精神生活。3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4.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统一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5.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的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几个字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突出表现6.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7.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8.为什么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1科学技术能够应用与生产过程,转化为实际生产力2能够引起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深刻变化和巨大进步3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规律3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0.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3先进的上层建筑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上层建筑阻碍生产力的发展1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作用1含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2作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2.科学技术的作用: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13.人民群众的作用:1)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