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探讨陈柳钦(天津社会科学院城市经济研究所,天津,300191)【内容提要】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当今,“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推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环境评价方法,值得借鉴。目前,我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框架基本确立,但在评价标准的整体性、层次性、经济可行性、定量分析所占比重以及相关制度的建立方面还有待完善。因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加强基础理论研究;评价体系要由标准走向细化;评价方法要由定性走向定量;加快实行第三方认证制度的进程;要由阶段评价走向全生命周期评价;等等。【关键词】建筑;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一、绿色建筑概念的形成及其内涵地球环境污染严重,世界能源形势日益紧张,降低能源消耗,减轻地球环境的负担,共建和谐美好的家园成为人们的共识。作为高能耗的重要领域之一,建筑业一直是人们改革能源利用方式的重要领域。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一个有关环境与发展方面的国家和国际行动的指导性文件—《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TheRioDeclarat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要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性的,甚至是破坏性的发展模式,从传统的资源型发展模式,走上良性循环的生态型发展模式,促使经济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这种新的发展观必然导致产生新的建筑观—可持续发展建筑观,即保护生态、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存环境。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完善,“绿色建筑”的概念应运而生,并将成为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1、绿色建筑概念的形成。绿色建筑理念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生态建筑、可持续建筑、节能省地型建筑和绿色建筑。(1)生态建筑(EcologicalArchitecture)。生态建筑是指尽可能利用当地的环境和自然条件,不破坏当地的环境,确保生态体系健全运行的建筑。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olaSoleri)把生态学(Ecology)和建筑学(Architecture)结合起来,首次提出了“生态建筑”的概念。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能源危机使人们进一步意识到,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文明难以为继,建筑产业必须改变耗用大量自然资源的发展模式。此后,太阳能、地热、风能、节能围护结构等新技术相继出现,节能建筑技术因此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到20世纪80年代,生态建筑体系日趋完善,并在英、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生态建筑强调尽可能结合环境特色,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如地势、气候、阳光、空气、水流等,建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建筑,规避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消极因素,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2)可持续建筑(SustainableArchitecture)。1987年联合国通过《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isdevelopmentthatmeetstheneedsofthepresentwithoutcompromisingtheabilityoffuturegenerationstomeettheirownneeds)。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人类越来越关注地球这个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开始意识到在消耗大量能源以满足自身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写进了会议的所有文件,取得了世界各国的共识。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用于建筑领域,便产生了可持续的建筑。可持续建筑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规划、建造的建筑,追求降低环境负荷,与环境相融合,有利于居住者健康的建筑。“可持续建筑”的概念最早于1994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指在有效利用资源和遵守生态原则的基础上,循环利用能源和自然资源,通过优良的选址、设计、施工、操作、维护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建筑物的功用,尽量减少并最终消除建筑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消极影响。由此可见,可持续建筑的设计理念旨在降低环境负荷,让建筑与环境相融合,从而有利于居住者的健康,同时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提高生产力,造福于子孙后代。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曾经对可持续建筑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原则,即“资源的应用效率原则”、“能源的使用效率原则”、“污染的防止原则”、“环境的和谐原则”。随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世界各地涌现了许多以此为设计理念的建筑和社区,以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使建筑与周边环境和谐共生。(3)节能省地型建筑。节能省地型住宅是指在保证住宅功能和舒适度的前提下,在规划、设计、开发、建造、使用、维护全寿命过程中,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到首位,尽量减少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等资源的消耗,并尽可能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其核心内容即“四节—环保”。“节能省地型建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建筑理念,主要内容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强调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时,“既要考虑单体建筑,又要考虑城市或区域的统筹规划和总体布局;既要考虑新建建筑的“四节”,又要研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性质的既有建筑的节能节水问题,注重降低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总的能源资源消耗。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住宅建设的需求量也日益增长,然而传统住宅建设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无法满足“四节—环保”的要求。因此,建设节能省地型住宅、推进住宅产业化势在必行。建设部对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非常重视。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加强对建设领域技术发展的引导,推广和普及具有节能、节地、节材和环境保障效益的先进适用技术,根据《建设部推广应用新技术管理细则》规定的原则和程序,以及《建设部推广应用和限制禁止使用技术》(建设部公告第218号)的有关要求,经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业协会及单位推荐,2006年,建设部组织专家评审,编制了《建设部节能省地型建筑推广应用技术目录》。目前,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已逐步在全国达成了共识。(4)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20世纪90年代,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国相继展开大规模的住宅区改造工程并建立了各自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1990年世界首个绿色建筑标准——英国建筑研究组织环境评价法(BREEAM)发布,1993年,英国绿色建筑师协会成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TM体系,1995年美国绿色建筑委员会提出能源及环境设计先导计划(LEED),1996年、1999年香港和台湾地区也相续推出自己的标准,2000年加拿大推出绿色建筑挑战2000标准(GBC2000),2003年日本建立了建筑物综合环境效率评价体系(CASBEE),一直到2006年中国大陆推出实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这标志着绿色建筑终于正式走上了中国建筑大舞台。2、绿色建筑的内涵。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绿色”可以被看成是一切关于富有远见的活动的总称,它包含呼吁停止所有可能导致环境资源与质量出现重大破坏的活动,可持续发展运动要求我们重新评估有关社会与经济福利的“经典”价值观。“绿色”是自然、生态、生命与活力的象征,它代表了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的文化,贴切而直观地表达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内涵。直白地讲,绿色建筑就是科学的、合理的节能建筑,它不是新生儿,而是一种原始的回归。绿色建筑概念彻底颠覆了过去高价格、高消费、高污染的建筑观念,更加注重成本,注重品质,注重性价比。绿色建筑是利用最机械、最实用、最简单的建筑和结构原理,尽可能地减少人们采用主动方式寻求栖息之所而带来材料、能源上的浪费。“绿色建筑”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的基因里包含了历史悠久的地域性建筑或气候响应性设计思想,上世纪的能源危机使其开始明确“节能”的基本诉求,以被动太阳能设计为代表的节能建筑成为其主要形式,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以追求自然系统原则为诉求的生态建筑理想使它进一步深化了与自然的关联,而随着建筑环境对它的使用者健康产生的影响、建筑及其所营造的空间与人类文明发展间存在的密切关系等问题不断被揭示,人的健康、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自然的“健康”一起纷纷被统一到“绿色建筑”的概念中。今天的“绿色建筑”已经成为一个综合了自然、文化与经济等多层面问题的复合概念。对于绿色建筑的定义,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和人均资源等条件的不同,国际上对绿色建筑定义和内涵的理解不尽相同。英国建筑设备研究与信息协会(BSRIA)指出,一个有利于人们健康的绿色建筑,其建造和管理应基于高效的资源利用和生态效益原则。美国加利福尼亚环境保护协会(Cal/EPA)指出,绿色建筑也称为可持续建筑,是一种在设计、修建、装修或在生态和资源方面有回收利用价值的建筑形式;绿色建筑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比如高效地利用能源、水以及其他资源来保障人体健康,提高生产力,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我国的学者们对“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归纳起来这些不同的认识大致可以分为目标说和过程说两类。持“目标说”观点的学者,将“绿色建筑”看作是一个完美的理想目标,现在也许不能达到,但是我们实践努力的方向。“目标说”为我们总结了“绿色建筑”的基本原则:保护建筑物的环境、建筑物能够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它资源、重视室内空气质量、尊重地方文化传统、追求建筑造价与使用运行管理费用经济的整体合理,既不能单纯强调低建造成本,使建筑付出高昂的使用代价,也不应为一个过高的目标付出不切实际的初投资。“过程说”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动态地定义绿色建筑。对某个具体的建筑个体而言,“绿色建筑”是一个伴随在建筑全生命周期每个阶段的持续概念,对于特定区域的绿色建筑而言,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绿色建筑又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自然资源等条件的约束,而呈现出不同的要求和面貌。对于绿色建筑的不同理解来自着眼点的不同,如果说,“目标说”是从一个静态的视角为我们描绘了绿色建筑的不同方面的话,“过程说”则从动态的方面为我们指出了绿色建筑实现的途径和方法。对“绿色建筑”的这两种认识,实际共同为我们勾勒出一副关于“绿色建筑”的完整蓝图:“绿色建筑”是一个目标,但它并不遥远,在实践的不同阶段中,这个目标可以被分解为有针对性的分目标,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传统、资源条件下的实践都有各自不同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现实目标,绿色建筑理想的最终实现,有赖于每一个切实可行的分目标的梯次完成,因此绿色建筑应该是一个处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目标。2004年8月,我国建设部将“绿色建筑”明确定义为:“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我国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给出的“绿色建筑”概念是:最大限度地节能、节水、节地、节材;最大程度地减少气、液、固体废弃物对大气、水、生态循环、自然环境的破坏;营造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室内外环境,健康为主,适度舒适。在我国2006年颁布施行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国家标准中,以国家规范的形式给出了“绿色建筑”的定义,即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这是对绿色建筑所下的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四个方面的内涵:第一方面就是“全寿命周期”的概念。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