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三年建设规划一、专业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1.专业建设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本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要贯彻“就业导向、能力本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理念,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密切跟踪地区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跟进行业技术的发展,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掌握先进实用的制造技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根据我国及珠三角地区工业机器人发展的客观需求,本专业重点考虑服务本地区机械类企业,特别关注工业机器人设备制造与应用。体现兼顾服务社区的职业教育精神,着力提高学习者的职业技能,着力培养学习者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技能,以区别于中职教育的目标。以发展的眼光,为学生的长期职业提升和职业拓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体现以下基本原则:(1)以工学结合为基础,以能力训练为本位,以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为目标。(2)适应本地区行业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为地区经济发展服务。(3)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2.专业建设目标(1)办学规模本专业的建设方向和目标是为广州市和珠三角地区的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现代化生产第一线,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技术,进行工业机器人零件的设计,具有工业机器人生产现场的工艺实施能力、工业机器人的操作与应用能力以及对工业机器人产品进行装配、检测与调试的能力,同时具有对工业机器人进行维护保养与维修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在2016年,实现招收新生90-110人的规模。到2019年,实现在校生规模300人左右。(2)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工业机器人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立足广州经济开发区、科2学城,面向泛珠三角经济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工业机器人开发、制造、安装、调试、维护以及维修的能力,满足加工生产、应用、建设、服务第一线的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3)实验(实训)室建设通过校企合作模式新建机器人实训室,融合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工程技术、信息工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建设成为提供机器人设计和研发的实训室,进行新产品开发、生产线升级改造研究,着力加强和发展机器人应用学科及研究领域。重质轻量,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规模适中的实验实训基地,在保证专业教学的同时,逐步开展面向企业的科研服务,对外开放培训,为社会培养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人才。充分发挥实验实训设备的作用,开展与相关企业的深层次合作,在产品开发、技术革新等方面实现突破。在2017年,建成工业机器人技术实验室,2019年建设完成工业机器人创新实训室,配备工业机器人检测设备,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加大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现有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力争在2-3年内增加2个运作规范的、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校外实训基地,为实施多种形式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4)师资队伍建设在2016年,重点引进或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和2名专业骨干教师。学院通过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能够让专业带头人及时了解掌握高职教学新理论、新趋势,及时了解、跟踪专业新技术、新应用,引导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发展,为该专业的建设发挥重要作用。到2019年,使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21人,其中专任教师15人,兼职教师6人。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理论和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素质较高的专业师资队伍。校内专任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和骨干,是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者,对校内专任教师通过国内外专业技术培训、职教理论培训、企业实践、对外社会服务、参与企业科研和产品开发等方式进行双师素质培养,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和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校外兼职教师主要参与学生核心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校外实习指导、顶岗实习及毕业设计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等环节的教学活动,同时兼职教师也以搜集3生产一线实践资料、提供教学案例、共同编写教材等方式渗透到教学组织环节中。通过专业教师团队的建设,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专业技术能力、科研及社会服务能力的目的。(5)科研和教学资源建设以复合型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的设计以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基础。工业机器人技术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技术,在课程建设方面必须打破各专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学校内各个二级学院间及协同专业群的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跨专业、跨学科的课程建设模式,加强不同专业之间资源的共建、共享。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及时跟踪各级尤其是国家级技能大赛中所涉及的相关新技术、新成果。组织教师消化并将相应内容纳入课程内容,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目的。重点建设工业机器人编程、工业机器人系统设计与应用、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PLC控制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优化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争取建成市级精品课程1门,2-3门院级精品课程,完成2-3门有特色的专业教材与实训教材的编写。取得1项以上市级教学改革项目或科研成果,1-2项院级教学改革项目或科研成果。在现有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力争到2019年,建成具备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教学资源平台。二、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计划1.师资队伍基本情况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0名,其中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5人;硕士以上学历3人,具有一线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有7人。2.建设规划到2019年,使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总人数达到15人,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途径,使专业师资队伍拥有1名校内和1名校外高职称以上的专业带头人、4~5名专业骨干教师,形成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专职师资队伍。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聘请具有企业经验的一线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担任本专业的专业教学、实训及毕业设计指导老师。加大师资培训的力度,组织专职教师去企业实践,使教师队伍成为一支高素质、4双师型结构的教学团队。专职教师中,双师比例达到80%以上。3.建设内容(1)制订本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其知识、能力标准评价体系,建立使教师持续跟踪行业技术水平的激励机制。规定教师每2年到企业锻炼时间累计不少于20天,取得相关职业资格高级证书不少于1项。对联系实际、成绩显著的教师给予奖励。(2)针对专业师资队伍目前的薄弱环节,加大师资引进力度。在3年内引进工业机器人技术方向理论造诣高、实践能力强的骨干教师3名。(3)积极跟踪先进制造技术,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技术更新。安排2~3名教师参加国内专业技术培训班;加大专业内部培训,每学期组织“技术前沿”系列专题讲座至少1期;制订优秀教师培养计划;坚持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度和实训室工作制度。另外,通过采取优秀教师公开课、教学研讨等方法进行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4)聘请相关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共6名作为兼职教师。主要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5)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政府、社会、行业协会组织的各项社会工作,担任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要职,兼任政府、企业或团体的专家、顾问等。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锻炼和提高教师能力,扩大专业影响力。工业机器人技术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要有一支具备良好“双师”素质的教师队伍。因为符合工业机器人技术复合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专业调整与整合、课程体系及内容的设计与实施、生产性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维护,都要靠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去操作完成。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研室全面实施“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让专业教师到企业接受顶岗培训,不断学习新技术、新工艺;进行“双师结构”的师资结构调整,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参与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学结合教材的开发和实训室的建设;将部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聘为兼职教师,来校讲授专业性较强、应用性较广的课程,弥补目前本专业师资队伍在数量、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不足,使其能够进一步满足课程改革的要求。参照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专业专任教师配置仍应保持在师生比1:18左右。5由于兼职教师的加入,可以适当下浮。兼职教师可以弥补师资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