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组织培养:在无菌条件下,将离体的植物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组织(形成层、花药组织、胚乳、皮层等)、细胞(体细胞和生殖细胞)以及原生质体,培养在人工配制的培养基上,给予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长成完整的植株的过程。(P1)2、基本培养基:培养基中若只含有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常称为基本培养基。(P19)3、完全培养基:需要添加各种各样的附加物如:维生素、氨基酸、生长调节物质的培养基。4、“煮化”培养基:使琼脂溶解于90℃以上的热水。(P22)5、灭菌:指用理化方法杀死物体表面和孔隙内的一切微生物或生物体,即把所有生命的物质全部杀死。(P31)6、无菌操作:在通过严格灭菌的操作空间(接种室、超净台等)和使用的器皿内,以及操作者外表都不带任何活着的微生物条件下进行操作。(P31)7、初代培养:旨在获得无菌材料和我无性繁殖系,即接种某种外植体后,最初的一代培养。8、褐变:外植体褐变是指在接种后,其表面开始褐变,有时甚至会使整个培养基褐变的现象。9、继代培养:继初代培养之后的连续数代的扩繁培养过程,旨在繁殖出相当数量的无根苗,最后能达到边繁殖边生根的目的。10玻璃化:当植物材料不断地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呈半透明水迹状,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玻璃化。11、驯化:植物由一种生长环境转到另一种差异较大的生长环境的适应过程12、植物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指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采用标准化、机械化、自动化技术,高效优质地按计划批量生产健康植物苗木13、外植体:从母体上切下来用于进行组织培养的材料称为外植体。二、填空题、判断题或选择题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2、植物组培发展简史:1902年德国植物学家哈布兰特(Haberlandt)提出植物细胞全能性的理论;1943年White出版了《植物组织培养手册》;1962年,Muraskige和Skoog发表了关于促进烟草组织快速生长的培养基组成的论文,文中提及的培养基就是目前广泛使用的MS培养基;1958年首次证实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1983年成功在烟草上实现了根癌农杆菌的转化,是第一个转基因(P3)3、植物脱毒和离体快速繁殖是目前植物组培应用最多、最有效的一个方面(P5)4、保持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洁净是组织培养成败的最基本要求(P8)5、无菌条件的好坏对组织培养成功与否起重要作用(P12)6、培养室最重要的因素是温度,一般保持在20℃-27℃左右,相对湿度保持在70%-80%为好,一般需要每天光照10h-16h(P15)7、培养基的成分主要有:水、无机营养素、有机化合物、天然复合物、培养体的支持材料等五大类(P18)8、最常见的碳源有:蔗糖、葡萄糖、果糖(P19)9、在培养基的各成分中,植物激素是培养基的关键物质,对植物组织培养起着决定性作用(P20)10、生长素与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决定着发育的方向,是愈合组织、长根还是长芽(P21)11、母液配制时可分别配成大量元素母液、微量元素母液、铁盐母液、有机物母液、激素类母液(P24)12、培养基的pH一般是5.0-6.0,当高于6.0时培养基会变硬,低于5.0时,琼脂不能很好地凝固(P25)13、继代培养中扩繁的方法包括:切割茎段、分离芽丛、分离胚状体、分离原球茎等(P47)14、组培苗移栽苗的基质要求具备:透气性、保湿性好和一定的肥力,容易灭菌处理,不利于杂菌滋生,常选用:珍珠岩、蛭石、河沙、泥炭等(P49)15、病毒粒体有:杆状、线状、球状三种(P55)16、热处理的两种方法:一、温汤浸渍处理;二是高温空气处理(P58)17、生产规模的大小受两个因素的影响:组织培养试管苗的增殖率和生产种苗所需时间(P76)三、解答题1、常用培养基的配方有哪些?并且按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可分为哪四种类型?(P28)答:常用培养基配方有:MS培养基,B5培养基,SH培养基,N6培养基,马铃薯简化培养基四个类型:①:含盐量较高的培养基;②:硝酸钾含量较高的培养基;③:中等无机盐含量的培养基;④:低无机盐含量的培养基(P30)2、外植体材料的预先栽培要做到什么?(P35)答:要做到:不连作;栽培基质要灭菌和消毒;多施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及时预防病虫害;尽量创造较好的生长环境等3、外植体消毒剂有何要求(P38)答:具有良好的消毒效果,容易被水冲洗或能自行分解,不损伤材料,不影响组织培养物的生长4、简述初代培养时考虑的要素有哪些?(P45)答:①:无菌;②:一些条件(包括):1、材料种类的选择与培养部位;2、合适的培养基,尤指激素;3、合适的培养条件③:技术高5、简述褐变产生的原因及减轻褐变的方法(P46)答;原因:它的出现是由于植物组织中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而使细胞的代谢发生变化所致减轻方法:“三选择,二加入,一连续”;选择分生能力强的外植体;选择合适的无机盐成分浓度、蔗糖浓度和激素水平;选择适宜的温度加入活性炭;加入抗氧化剂;连续将材料进行转移6、简述玻璃化发生原因与解决方法(P47)答;原因:主要是由于培养容器中空气湿度过高,透气性较差造成的方法:①:增加培养基琼脂的含量②:增加培养基中的溶质水平,以降低培养基的水势③: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④:增加光照⑤:增加容器通风,最好进行CO2施肥,这对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有明显的作用⑥:降低培养温度,进行变温培养,有助于减轻试管苗玻璃化的现象发生⑦: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可以考虑加入适量脱落酸7、植物病毒的鉴定与检测方法(P55)答;①;指示植物法②;抗血清鉴定法③;电子显微镜鉴定法④;酶联免疫鉴定法(ELISA法)另:补充基本知识真菌性污染主要指霉菌引起的污染。一般接种后3~8d可在培养基中发现各种颜色的菌斑。真菌性污染,一股多由接种室内的空气不洁净、超净工作台的过滤效果不理想、操作不慎等原因引起。细菌性污染的主要症状是材料附近出现黏液状和发酵泡沫状物体,或在材料附近的培养基中出现混浊和云雾状痕迹。一般在接种后1~2d即可发现。细菌性污染除外植体带菌或培养基灭菌不彻底外,主要是操作人员的不慎造成。除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无菌操作程序操作外,外植体带菌引起的污染与外植体的种类、取材季节、部位、预处理方法及消毒方法等密切相关。灭菌过程:先用75%酒精荡洗30秒左右,倒出酒精水用无菌蒸馏水冲洗3-5次,然后用0.1%的升汞溶液荡洗7分钟左右,倒出升汞溶液,用无菌蒸馏水冲洗5-10次离体培养的含义:培养物脱离母株而在培养基上进行的培养还有组织培养的三大特点:培养条件可以人为控制、生长周期短,繁殖率高、管理方便,利于工厂化生产和自动化控制。掌握组培过程中褐变和玻璃化的概念,产生原因及如何减少褐变和玻璃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