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事和药物使用管理与持续改进一、我院对麻醉精神药品是如何管理的?答:1、医生使用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专用处方开具药品。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注射剂处方为一次常用量;其他剂型处方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控缓释制剂处方不得超过7日量。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量。盐酸哌替啶处方为一次常用量,仅限于医疗机构内使用。哌醋甲酯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时,每张处方不得超过30日常用量。2、为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控缓释制剂,每张处方不得超过15日常用量。3、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4、对因镇痛需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癌痛、慢性中、重度非癌痛的新患者,建立专用病历,统一编号,并留存患者身份证复印件,签署“知情同意书”。专用病历由医院保管。5、护士做好空白处方的领用、保管登记及药品使用和回收登记,有备用药的科室做好交接班登记。知道医院每季度组织相关人员(药剂科、医务科、护理部、保卫科)对麻醉、第一类精神药品使用进行专项检查。6、发现失窃情况立即向保卫科报告。7、毒性药品:门诊应开具专用处方,病区凭病区医嘱。8、医院有“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管理小组”,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小组成员应知)二、高危险药品有哪些?答:易引起低血糖症状的注射型降血糖药品;肌肉松弛剂及抗具细胞毒性肿瘤药;高浓度注射型电解质。三、为医务人员、患者合理用药提供信息与咨询服务答:1、门诊药房有专门的药物咨询窗口(电话:8825、2233414)2、临床药学室接受专门药物使用咨询(电话:8883、2234094)四、医院制定有处方集:医院印制处方集五、药品召回制度:临床发现存在或可能存在质量问题的药品,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的药品事向药剂科报告,药剂科根据调查情况需要对药品进行召回。六、用药监测制度、处方点评制度医院有相关制度,对处方点评结果予以返馈、通报、公示。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如何报告?答: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处理程序:医务人员发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应暂时停药、发现人应及时通过本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网络或纸质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上报至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必要时联系药剂科临床药学室(ADR监测小组,电话:8883)到临床核实报告情况。对发现紧急、严重或群发的不良事件需要立即报告医务科、药剂科临床药学室(夜间或节假日通知总值班),相关人员接到报告后尽快到达现场进行调查,初步判断原因并提出处理意见(对现场无法提出处理意见的经查阅资料后48小时内提出处理意见),防止不良后果扩大,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发生与药品有关的不良事件及时向药剂科报告。医院有“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小组”,每季召开一次会议。(小组成员应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成员:各病区护士长。八、医生、护士、药师发现用药错误时,及时报告相关部门:由发现用药错误的医务人员登记填写用药错误报表,医生用药错误应上报医务科,护士用药错误上报护理部,药学人员用药错误上报药剂科。九、抗菌药物规范使用1、医院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专家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小组成员应知)2、主要检查是否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部(2009)38号文件。3、卫生部(2009)38号文件主要内容:3.1围手术期药物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重点是Ⅰ类切口手术):Ⅰ类切口手术一般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确需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症、药物选择、用药起始与持续时间。3.2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如何掌握?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2)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3)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4)对已有严重不良反应报告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要慎重遴选,使用中密切关注安全性问题。3.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分一线、二线、三线药物,文件中规定的“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医院暂时按《医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三线药物管理。3.4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参考):对重点科室监测(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4、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基本原则答:(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5、如何选用抗菌药物的品种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6、抗菌药物的高、低限治疗剂量范围选择?答:治疗重症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和抗菌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的感染(如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抗菌药物剂量宜较大(治疗剂量范围高限);而治疗单纯性下尿路感染时,由于多数药物尿药浓度远高于血药浓度,则可应用较小剂量(治疗剂量范围低限)。7、应如何选择抗菌药物给药途径?答:轻症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不必采用静脉或肌内注射给药。重症感染、全身性感染患者初始治疗应予静脉给药,以确保药效;病情好转能口服时应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宜尽量避免(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后,很少被吸收,在感染部位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易引起过敏反应或导致耐药菌产生)。8、抗菌药物疗程多长为宜?答: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但是,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溶血性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深部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防止复发。9、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指征?答:(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4)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10、内科及儿科通常不宜常规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答:普通感冒、麻疹、病毒性肝炎、灰髓炎、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有发热的患者,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11、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基本原则、目的?答:原则:根据手术野有否污染或污染可能,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12、清洁手术何种情况下可考虑选择性预防用药?答:清洁手术如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③异物植入手术;④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13、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答:1)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1小时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静脉给药可在术前0.5小时,肌注在术前0.5~1小时),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污染手术野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500ml),可在手术中给予第2剂(使用长半衰期抗菌药者除外)。抗菌药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剂即可。2)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3)对手术前已存在感染者,抗菌药使用时间应按治疗性应用而定。十、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主要内容1、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主要内容:1)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2)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3)医师经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4)明确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对不同管理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进行严格限定,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5)严格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6)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7)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专项点评。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每名医师不少于50份处方、医嘱,重点抽查感染科、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临床科室以及I类切口手术和介入治疗病例。2、2012年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根据各临床科室不同专业特点,科学设定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制定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流程,并严格执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十一、规范特殊药物管理1.放射性药品有防护装置。2.病区内麻醉药品实行“五专”:专柜、专锁、专册、专方、专人。3.普通病区高浓度电解质为专区域储存,并与其他药物分开,存放处以“高浓度电解质”专用标识提醒。4.对包装相似、药名相似、一品多规或多剂型药物的存放有明晰的警示。5.护士按时发药,确保服药到口。6.发生输液反应时,应该立即停止输液,保留输液通路换做其他的液体和输液器。7.发现严重、群发不良事件应及时报告并记录。8.临床药师为医护人员、患者提供合理用药的知识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咨询服务。9.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10.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控制力度。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11.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剖宫产手术除外),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关节镜检查手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颅骨肿物切除手术和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12.《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2012年4月24日发布,自2012年8月1日起施行。十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流程?药物不良反应1.停用药物,保留静脉通路。2.必要时予急救处理。3.解释安慰。报告药剂师医生护理部必要时IV安全小组成员会诊必要时送检必要时药剂师前往调查按医嘱处理评估根据医嘱进一步处理必要时封存相关药物及器材健康教育填写ADR报表妥善保管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