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第2章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的调节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学习目标1.概述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3.概述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学习重点、难点: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2.人脑的高级功能。一、反射和反射弧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类反射比较如下: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时间生来就有后天获得刺激非条件刺激(直接刺激)条件刺激(信号刺激)神经中枢大脑皮层以下中枢大脑皮层神经联系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永久、固定,反射不消退反射弧及神经联系暂时、可变,反射易消退,需强化意义完成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大大提高人和动物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举例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望梅止渴、谈虎色变特别提醒:条件反射的形成必须以非条件反射为基础,将无关刺激和非条件刺激多次结合,使无关刺激转化成条件刺激而形成。条件反射应不断用非条件刺激强化才能稳定,否则将不断减弱甚至消退。2.反射弧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反射弧结构结构特点功能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的特殊结构将内外界刺激的信息转变为神经的兴既无感觉又无效应2/17奋传入神经感觉神经元将兴奋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既无感觉又无效应神经中枢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对传入的兴奋进行分析与综合既无感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将兴奋由神经中枢传出至效应器只有感觉无效应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对内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应答只有感觉无效应特别提醒:反射活动的进行除需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外,还需要有适宜的刺激。二、兴奋的传导和传递1.(1)神经元的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共同组成神经纤维。(2)许多神经纤维集结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就成为一条神经。2.神经元的功能及分类神经元接受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并传导兴奋。3/17可分为以下三类神经元:(1)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外周传到神经中枢。(2)运动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把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外周。(3)中间神经元(联络神经元):在传入和传出两种神经元之间起联系作用,位于脑和脊髓内。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电信号传导(1)传导过程局部电流依次在兴奋部位和未兴奋部分进行下去,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2)传导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4.兴奋在神经元间的传递——递质传递(1)突触类型:一般情况下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形成接点,由此可分为两类:4/17A.轴突—胞体型,表示为:B.轴突—树突型,表示为:(2)传递过程①突触小泡释放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单胺类物质等。②神经递质移动方向:突触小泡→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③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3)传递特点: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特别提醒:①以上两种突触类型是在神经元之间形成的,但在效应器中,还可以形成轴突—肌肉型或轴突—腺体型。②突触前膜释放递质的方式是胞吐,主要利用膜的结构特性——生物膜的流动性,此过程消耗ATP。③突触小泡的形成与高尔基体密切相关,突触间隙中的液体是组织液。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结构名称主要神经中枢功能大脑语言中枢、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具有感知、控制躯体的运动,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5/17脑中枢等面的高级功能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维持身体平衡脑干呼吸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调节呼吸、心血管运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和生物节律调节中枢调节体温、水分平衡、血糖平衡等脊髓调节躯体运动的低级中枢受大脑的控制2.大脑皮层的语言区中枢名称别名受损后的病症病症的症状运动性书写中枢书写中枢(W区)失写症病人可听懂别人的谈话和看懂文字,也会讲话,手部运动正常,但失去书写、绘图能力运动性言中枢说话中枢(S区)运动性失语症病人可以看懂文字,也能听懂别人讲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听觉性语言中枢听话中枢(H区)听觉性失语症病人能讲话、书写,也能看懂文字,能听见别人发音,但不懂其含义,病人可以模仿别人说话,但往往是答非所问视觉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V区)失读症病人的视觉无障碍,但看不懂文字的含义,即不能阅读【知识链接】与神经中枢相关的知识小结1.脊髓有传导功能,同时还是许多简单反射活动的低级中枢。分析脊椎受损的病人大小便失禁的时候,既应该考虑其传导功能受损,还应该考虑其具有反射功能。2.所有的感觉都在大脑皮层形成;躯体的自主运动与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一运动区)有关(注意:寒冷状态下骨骼肌的不自主战栗与下丘脑有关);大脑皮层还与内脏的活动有密切关系。6/173.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内,另外,下丘脑中的一些区域还与血糖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等有关。4.小脑与躯体运动的平衡有关。神经系统功能的研究1.脑功能的研究方法临床观察研究——临床观察与实验(解剖)研究,以确定脑部各区域的功能。2.反射弧兴奋传导方向的研究方法(1)手术切断或药物阻断脊蛙的某处结构,观察对刺激的反应;(2)电流表测向法:①在神经纤维上a.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②在神经元之间a.刺激b点,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b.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只发生一次偏转。第2、3节通过激素的调节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学习目标1.描述动物和人体的激素调节2.运用建构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3.简述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7/174.描述水盐调节和体温调节重点难点1.血糖平衡的调节2.激素调节的实例分析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一、人体内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和生理功能内分泌腺激素名称化学性质作用部位生理作用下丘脑抗利尿激素多肽肾小管、集合管促进水分的重吸收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调节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进垂体合成并分泌促性腺激素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全身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促性腺激素性腺促进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全身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8/17睾丸雄性激素固醇全身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固醇全身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孕激素固醇卵巢、乳腺促进子宫内膜和乳腺的生长发育,为受精卵着床和泌乳准备条件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全身调节糖代谢,降低血糖浓度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升高血糖浓度胸腺胸腺素多肽免疫器官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特别提醒:激素的化学性质与使用蛋白质类、多肽类激素只能注射不能口服使用,因其进入消化道后能被消化酶降解而失去作用;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类激素,可以口服使用。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实例分析1.血糖平衡的调节过程9/17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3.体温恒定的调节过程4.水盐平衡的调节过程特别提醒: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是机体稳态调节的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10/17②血糖、体温、水盐平衡的调节既有神经调节参与,又有激素调节参与。③下丘脑部分神经细胞既能传导神经冲动,又能分泌激素。三、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及相关激素间的作用1.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1)分级调节:下丘脑能够控制垂体,垂体控制相关腺体,这种分层控制的方式称为分级调节。(2)反馈调节:反馈有正反馈和负反馈。①正反馈的实例:排尿反射、血液凝固、分娩过程、月经周期中黄体生成素的释放。②负反馈的实例:大多数激素的调节、体温调节等。11/172.激素的作用特点:(1)产生部位作用部位(靶器官)。(2)含氮类激素与靶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引发调节效应;固醇类激素与靶细胞内受体特异性结合而引发调节效应。(3)激素在完成调节作用后即发生代谢性失活。(4)激素调节中,对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是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共同完成的:①血糖调节中的激素关系②体温调节中的激素关系:协同作用——肾上腺素与甲状腺激素。③生长发育中的激素关系:协同作用——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特别注意:(1)生长激素不同于生长素,因为生长激素是动物激素而生长素是植物激素,它们的分泌部位和化学性质均不同。(2)对于某一种生理活动的激素调节一般不是由一种激素完成的,而是由多种激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3)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均可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但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生长,而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侧重于发育。第4节免疫调节学习目标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习重点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12/17一、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1.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比较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区别来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象对所有病原体起一定防御作用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特点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联系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特异性免疫的形成过程增强了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2.特异性免疫(1)种类:特异性免疫包括抗感染免疫、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等,其中抗感染免疫按获得方式可分为:(2)应用: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特别提醒: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因其与外界相通,故属于第一道防线。二、与免疫有关的细胞的比较1.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2.各种免疫细胞的比较13/17细胞名称来源功能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结合体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浆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及分泌淋巴因子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记忆细胞B细胞或T细胞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特别提醒:吞噬细胞在第二道防线中吞噬处理抗原,在第三道防线中对抗原摄取处理并传递,另外抗原的最终消灭仍离不开吞噬细胞——吞噬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体。三.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1.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类型项目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源头B细胞T细胞杀菌物质特异性抗体淋巴因子作用对象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靶细胞)14/17吞噬过程关系对于外毒素,体液免疫发挥作用;对于胞内寄生物,体液免疫先起作用以阻止寄生物通过血液循环而传播感染、当寄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特别提醒:淋巴因子是T细胞产生的免疫活性物质,对机体免疫有加强作用,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中都能起作用。2.记忆细胞与二次免疫反应(1)记忆细胞的特点: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能“记住”入侵的抗原。某些抗原诱发产生的记忆细胞可对该抗原记忆终生,从而使动物或人体对该抗原具有终生免疫能力,如天花、麻疹、伤寒等,患者痊愈后终生具有抵抗力。(2)二次免疫反应: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很快地作出反应,迅速增殖分化出大量的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此为二次免疫反应。(3)二次免疫特点:比初次反应快,也比初次反应强烈,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4)初次免疫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