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二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卷选修6《环境保护》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3分)读“人类社会和环境相关模式图”回答1~3题1、在“人类社会和环境相关模式图”中,与A、B、C、D箭头表示的意义相匹配的内容是()①铁矿石、水产品②煤渣、污水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④植树造林和废物利用A.A①、B②、C③、D④B.A①、B②、C④、D③C.A②、B①、C③、D④D.A②、B①、C④、D③2、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是()A、对立的关系B、统一的关系C对立统一的关系D矛盾的关系3、人类对待环境的正确态度是()A、停止社会发展,使环境恢复原始面貌B、最大限度地扩大自然保护区C、人类可以无限制地从环境中获敢能量和物质D、正确协调人类自身发展,生产力发展与环境的关系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环境污染不可能导致生态破坏B、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次生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C、缺碘引起的甲状腺肿大不属于原生环境问题D、原生环境问题与次生环境问题可以截然分开材料:近些年来由于环保措施得到有效的执行,南极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正在不断缩小,预计到2050年之前,这个“臭名昭著”的巨大空洞就可以完全被“填补”上了。据此材料,回答5~6题:5.有关臭氧层破坏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类使用电冰箱、空调释放大量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所致B.臭氧主要分布在近地面的对流层,容易被人类活动所破坏C.臭氧层空洞的出现,使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将发生变化D.保护臭氧层的主要措施是逐步淘汰破坏臭氧层物质的排放6.“南极臭氧空洞不断缩小”这一现象说明()A.大气对人类排放的有害气体的自净能力增强B.人类已经不必关心臭氧空洞等环境问题C.环境与发展问题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D.50年后,全求变暖等大气环境问题都将得到解决(第1题)2材料:2002年11月,澳大利亚的新威尔士州和韩国的中部地区爆发沙尘暴,南北半球同时发生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据此材料,回答5~9题:7.下列天气系统,易造成沙尘暴的是()A.暖锋B.台风C.锋面气旋D.反气旋8.南北半球同时发生的沙尘暴引起了科学家的关注,可能的看法是()A.此时韩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B.此时澳大利亚不应该出现沙尘暴C.此时韩国和澳大利亚都不应该出现沙尘暴D.此时韩国爆发的可能不是沙尘暴9.下列国家和地区中,与韩国此次沙尘暴关系最密切的是()A.日本B.朝鲜C.中国东部D.蒙古国10.澳大利亚的热带沙漠直逼西部海岸,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厄尔尼诺现象B.东南信风C.西澳大利亚寒流D.东澳大利亚暖流11.根治沙尘暴最有效的措施是()A.跨流域调水,平均分布水资源的数量B.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C.修建防风墙,阻挡沙尘入侵D.兴修水库,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12.可持续发展思想源远流长,下列诗句能反映该种思想的有①“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渔。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②“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③“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④“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⑤“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②③D.③④⑤读下图,完成13~15题。13.图中所示反映了我国某地区的环境问题。该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B.不合理的灌溉C.过度开采地下水D.过度樵采和滥垦滥牧14.该环境问题对该地区可能造成的影响是()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安全3B.影响京广铁路线等重要交通线路的安全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使得可利用的水资源减少D.该地的降水增加形成涝灾15.图中“神黄”铁路运输的物资中,运量较大的物资可能是()A.煤炭B.机械产品C.棉花D.粮食16.近些年探测,海底“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储量极为丰富,其开发技术亦日趋成熟。开始利用“可燃冰”将产生的环境效益有()①可取代一些核电站,减少核废料的污染②无CO2排放,减缓全球变暖速度③可取代水电站,改善大气质量④部分替代煤和石油,减轻对大气的污染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17、土地资源危机主要表现为A.耕地的增多和退化B.荒漠化和水土流失C.土地生产力下降D.土地原生盐碱化2005年夏天,我国许多地方遭遇了少见的气候异常:北方的暴雨、南京的高温、云南的洪涝灾害等。生活在欧洲的人们却感受到天如此寒冷。在伦敦,人们穿上了毛衣,在德国,居然下了几十毫米厚的积雪。有证据表明,气候变暖是诱因,它破坏了正常的大气环境。在此情况下,《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显得那么迫切和需要。据此回答18~20题。18.京都议定书》中有一条款是“碳汇”问题,允许森林茂密的工业化国家用森林抵消一部分温室气体的减排义务。因此下列哪个国家可从中受益?()A.美国B.加拿大C.法国D.意大利19.大气中CO2浓度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矿物燃料的大量使用B.太阳黑子增多C.温带森林破坏严重D.地球温度升高,海水中CO2溢出20.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A.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B.陆地面积增加C.中纬度地区更加湿润,粮食产量增加D.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21.我国不同地区农村生态建设的重点各不相同,其中符合东部沿海地区的是A、重点进行农牧结合型高产、高效农田生态系统B、发展立体种养型林—农—牧复合生态系统C、以保护土地资源为中心,建设合理的“三高农业”农田生态系统D、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中心,综合治理旱、涝、盐、碱据新华网综合消息,中哈输油管线(中国新疆阿拉山口-哈萨克斯坦阿塔苏输油管线)于2004年9月28日开始铺设,管线全长1000公里。据此回答22~23题。22.中哈输油管线铺设过程中,沿线需要注意的主要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B.土壤次生盐碱化C.土地荒漠化D.气候变暖23.哈萨克斯坦石油最丰富的地区在()A.里海沿岸B.巴尔喀什湖附近C.额尔齐斯河沿岸D.北部丘陵24.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下列措施中,从“开源”方面能有效保证我国石油安全的是()①在海外大力投资石油的开发和经营②加速国内石油资源的勘探与开发③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库④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4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5.目前,我国进口的石油基本上来自中东。为了建立多元化的石油进口渠道,从位置方面考虑,除中东外较为理想的进口石油的地区是()①加勒比海地区②北非③东南亚④中亚⑤俄罗斯A.①②③B.①③⑤C.②③④D.③④⑤二、综合题26、将下列备选答案的序号,填入“地理要素关联示意图”中的空格内。(10分)①水土流失严重②沙暴盛行③气候恶化④沿海低地被淹⑤水旱灾害增多⑥农牧业减产⑦风沙侵蚀粮田⑧工厂、车辆大量燃烧化工燃料⑨大气中CO2增多⑩内陆年降水量减少27.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公元3世纪以前,楼兰及其周围地区河湖众多,胡杨林茂盛,土地肥美,楼兰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但到了公元4世纪,楼兰的名字突然从中外文献中销声匿迹了。如今,人们看到距塔里木河尾不远处,楼兰古城的遗址默默静卧,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沧桑。材料二在新疆塔里木河沿岸,分布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胡杨林带。千百年来,胡杨林和塔里木河相依偎,形成一条绿色长廊,紧紧锁住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库姆塔格沙漠急于扩张的沙舌,守护着南疆各族儿女的家园。长期以来,人们堵坝扒堤,引水漫灌,砍伐了大片胡杨林,发展了农牧业生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但是近20年来,流动沙丘步步逼近,蚕食着绿色走廊,在连接新疆和内地的218国道上,有200处约65千米的路段被沙舌掩埋,大风、沙尘暴天气席卷全疆,上千农牧民举家迁徙,沦为“生态难民”。沙尘暴还波及北京、南京等地。(1)楼兰为什么会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5分)(2)分析楼兰古城消失的原因。(5分)(3)该地区的胡杨林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有什么作用?(5分)5地理答题纸一、选择题1--5ACDBD6--10CDADC11--15BCCAA16--20CBBAD21--25CCABD二、综合题26、从到下从左到右2、7、6、1、3、5、6、9、4、8、10或3、5、6、1、2、7、9、4、8、10。27(1)塔里木河给楼兰地区带来丰富的水源,大片胡杨林保护了当地生态环境,发展了绿洲农业,使之成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2)自然因素:南疆深居温带内陆,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温带荒漠分布广,容易引起沙漠扩张。人类活动的原因:长期以来人类不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塔里木河流量锐减,造成大片胡杨林枯死;砍伐胡杨林,毁林开荒,使森林资源衰竭,淡水资源匾乏,沙漠不断扩张,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导致楼兰古城的消失。6(3)胡杨耐盐碱、生产快,在该地区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等环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