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是研究细胞基本活动的科学,它从不同层次(显微、亚显微、分子水平)上主要研究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增殖、分化、代谢、运动、衰老、凋亡、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基因表达与调控、细胞的起源与进化等重大生命活动。克隆通过体细胞进行的无性繁殖,以及由无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个体组成的种群。单细胞经过有丝分裂形成的细胞群。Cellline细胞系:指原代细胞培养物经首次传代成功后所繁殖的细胞群体。也指可长期连续传代的培养细胞。原代培养:指从机体组织中取材后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的细胞培养,直接取材于机体组织的细胞培养。是在体外培养的任何一种体细胞所必须的经历的阶段和传代培养的基础。传代培养:培养细胞从培养基中取出,把一部分转移至新的培养器中再进行培养的方式。细胞融合:Cellfusion是在自发或人工诱导下,两个或多个不同基因型的细胞或原生质体融合形成一个杂种细胞。基本过程包括细胞融合形成异核体、异核体通过细胞有丝分裂进行核融合、最终形成单核的杂种细胞。细胞融合可作为一种实验方法被广泛适用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膜蛋白的研究。原位杂交:应用标记探针与细胞中待测物质杂交,再用相应的标记物检测系统,在待测物之原有位置将其显示出来的检测技术。接触抑制:细胞培养中的一种现象。培养开始后细胞悬浮液在培养瓶中生长不久就会贴壁生长,形成致密的单层细胞。当细胞继续生长分裂到表面互相接触时就会停止增殖,并维持相互接触的状态直至衰老的现象。愈伤组织(callus)原指植物体的局部受到创伤刺激后,在伤口表面新生的组织。它由活的薄壁细胞组成,可起源于植物体任何器官内各种组织的活细胞。原生质体(protoplast)脱去细胞壁的细胞或者完整的动物细胞叫原生质体,是组成细胞的一个形态结构单位。具体包括细胞膜和膜内细胞质及其他具有生命活性的细胞器。荧光显微镜荧光显微镜是以紫外线为光源,用以照射被检物体,使之发出荧光,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的形状及其所在位置。荧光显微镜用于研究细胞内物质的吸收、运输、化学物质的分布及定位等。细胞中有些物质,如叶绿素等,受紫外线照射后可发荧光;另有一些物质本身虽不能发荧光,但如果用荧光染料或荧光抗体染色后,经紫外线照射亦可发荧光,荧光显微镜就是对这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工具之一。成斑效应当荧光抗体标记细胞的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均匀分布在细胞表面的标记荧光会重新分布,聚集在细胞表面的某些部位即成斑现象。脂质体(liposome)磷脂分子可在水中形成稳定的脂双层,亲水头部插入水中,疏水尾部伸向空气,搅动后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型脂质体,直径25--1000nm。可用于转基因,或制备的药物,利用脂质体可以和细胞膜融合的特点,将药物送入细胞内部。血影: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膨胀、破裂,释放出内部的蛋白等物质,变成没有内容物的空壳,由于红细胞具有很大的变形性、柔韧性和可塑性,当内容物渗漏后又重新封闭后形成的细胞叫血影。磷脂:含有磷酸基团的脂称为磷脂。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磷脂分子的极性头部(由磷脂酰胆碱)和疏水尾部组成。由甘油基团与非极性端相连。胆固醇:存在于真核细胞膜中,由极性头部、非极性类固醇环结构和非极性碳氢尾部组成。主要对调节细胞膜的流动性,加强膜的稳定性。载体蛋白:能与特定溶质分子结合,通过一系列构象变化介导不溶性物质跨膜运输的蛋白质分子。通道蛋白:横跨质膜的亲水性膜转运蛋白,能形成亲水通道,允许特定的溶质通过,转运适当大小的离子顺浓度梯度通过,所有通道蛋白均以自由扩散方式运输溶质。常见的有:离子通道、孔蛋白、水孔蛋白。又分选择门、配体门、电压门、应力激活性跨膜通道。吞噬作用:(phagocyrosis)指细胞从周围环境摄取固体颗粒的活动。当固体物质吸附于细胞膜上时,膜就突出或陷入,两边的细胞膜一经融合,被膜包围的固体物质就被包在细胞内。通过吞噬体摄取营养物质和消灭感染的细菌、病毒以及损伤的细胞、衰老的红细胞。协同转运:在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运输中,一种许多主动运输不是直接由ATP提供能量,而是由储存于膜上的离子梯度中的能量来驱动的,这一能量来源与进行耦联运转的蛋白相联系来完成物质跨膜运输,即一种物质的运输依赖于第二种物质同时运输。钠钾泵:由两个α大亚基和两个β小亚基组成,α亚基为跨膜蛋白,在膜内侧有ATP结合位点,细胞外侧有乌本苷结合位点,α亚基上有3个钠离子和2个钾离子结合位点,通过构象变化运输钠钾离子,每个循环消耗一个ATP分子,将3个钠离子泵出细胞外,2个钾离子泵入细胞内。细胞内膜系统:由细胞内膜构成的各种细胞器的总和。包括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等。泛素:Ubiquitin是一种存在于所有真核生物(大部分真核细胞)中的小蛋白。泛素7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大约8500道尔顿。它的主要功能是标记需要分解掉的蛋白质,使其被26S蛋白酶体降解。广泛存在且序列高度保守。溶酶体(Lysosome):溶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动物细胞中,是由单层膜围绕、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类、形态不一、执行不同生理功能的囊泡状细胞器,主要功能是进行细胞内的消化作用,在维持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及防御方面起重要作用。专为分解各种外源和内源的大分子物质,被称作细胞内消化器。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一种由膜包裹起来的胞质细胞器,含有各种利用或产生过氧化氢酶,如尿酸氧化酶和或过氧化氢酶。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一种相互连通的膜性管道系统,交织成网状分布在细胞质中,电镜下观察是由膜构成的小管小泡或扁囊构成,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光面内质网。蛋白质分选:依靠蛋白质自身信号序列,从蛋白质起始合成部位,转运到功能发挥部位并装配成结构与功能复合体的过程。保证蛋白质的正确定位和生物学活性。分子伴侣:Molecularchaperone细胞中的某些蛋白分子可以识别正在合成的多肽或部分折叠的多肽并与多肽链某些部位结合,帮助转运、折叠或装配,本身不参与最终产物的形成。信号假说:分泌蛋白N端序列作为信号肽,指导分泌蛋白在内质网膜上合成,然后再信号肽引导下边合成边通过易位子蛋白复合体,进入内质网腔,在蛋白质合成结束前切除信号肽。是关于蛋白质定向运输的假说。膜泡运输:细胞对大分子以及颗粒性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胞吞胞吐作用。需要ATP供能,涉及细胞膜形变、膜泡形成、膜泡融合等过程。信号肽(Signalpeptide):位于蛋白质N端,一般由16--26和氨基酸残基组成,其中包括输水核心区、信号肽的C端和N端等三部分,没有严格的专一性。引导新合成的蛋白质向分泌通路转移的短肽链。信号序列:Signalsquence由mRNA上特定序列编码合成,粗面内质网引导者,并决定新生肽插入膜内或者进入膜腔。通常有16-26个氨基酸残基,对所引导的蛋白质没有特异性要求。信号识别颗粒(SPR):真核生物细胞质中的一种小分子RNA和六种蛋白的复合体,能识别核糖体上新生成的肽末端信号序列并与之结合,使肽链合成停止,同时他又可以与内质网膜上的停泊蛋白识别和结合,从而将mRNA上的核糖体带到膜上。SPR上有三个结合位点:信号肽识别结合位点、SPR受体蛋白结合位点、翻译暂停结构域。细胞通讯(cellcommunication):细胞发出信号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靶细胞相应受体作用,然后通过细胞信号转导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最终表现出整体生物学效应的过程。细胞间识别:cellrecognition细胞间通过信号分子作用引发细胞反应的现象。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能与细胞外专一信号分子结合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的特殊蛋白质。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ligand)。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胞吞等过程。配体:能与细胞膜受体结合的化学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细胞因子、神经递质、药物等。他们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引发细胞内相应的生物学效应。信号转导:指外界信号与细胞表面受体作用,通过影响胞内信使水平的变化,进而引起细胞应答反应的一系列过程,从而影响细胞生物学功能的过程。水溶性信息分子及前列腺素类(脂溶性)必须首先与胞膜受体结合,启动细胞内信号转导的级联反应,将细胞外的信号跨膜转导至胞内;脂溶性信息分子可进入胞内,与胞浆或核内受体结合,通过改变靶基因的转录活性,诱发细胞特定的应答反应。G蛋白:GTP结合蛋白具有GTP水解酶活性的一类信号转导蛋白,由α、β、ү三个不同亚基组成。激素诱导GTP与G蛋白结合的GDP进行交换激活下游的腺苷酸环化酶活性,将细胞外第一信使激素和细胞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生成的的第二信使cAMP联系起来。第二信使:指细胞内产生的非蛋白类小分子,通过浓度变化应答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调节细胞内酶和非酶蛋白的活性,从而在细胞信号转导途径中行使携带和级联放大功能。SH2结构域:含有约100个氨基酸残基,具有SH2结构域的蛋白家族有相似的三维结构,但是每一个成员可特异结合围绕磷酸酪氨酸残基的氨基酸序列。该蛋白家族包括酶、癌蛋白、锚定蛋白、接头蛋白、调节蛋白、转录因子等。细胞骨架:Cytokeleton在细胞质基质中赋予细胞以一定的形态构造因素,由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组成。主要蛋白成分分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原肌球蛋白、微管蛋白等。细胞外被:指细胞质膜外表面覆盖的一层粘多糖物质,实际上,细胞外被中的糖与质膜中的蛋白分子或脂类分子是共价结合的,形成糖蛋白和糖脂,所以,细胞外被应是细胞质膜的正常结构组分,它不仅对膜蛋白起保护作用,而且在细胞识别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外基质:是由动物细胞合成并分泌到胞外、分布在细胞表面或细胞之间的大分子,主要是一些多糖和蛋白,或蛋白聚糖。这些物质构成复杂的网架结构,支持并连接组织结构、调节组织的发生和细胞的生理活动。膜骨架:细胞质膜的一种特别结构,是由膜蛋白和纤维蛋白组成的网架,它参与维持细胞质膜的形状并协助质膜完成多种生理功能,这种结构称为膜骨架。膜骨架位于细胞质膜下约0.2μm厚的溶胶层。成熟的动物血红细胞没有细胞核、细胞器和内膜系统,是研究膜骨架的理想材料。踏车行为:Treadmilling,微管两端具有GTP帽,微管将继续装配,反之,具GDP帽则解聚.通常微管持有β微管蛋白的正极(+)端组装较快,而持有α微管蛋白的负极(-)端组装较慢。在一定条件下,微管一端异二聚体微管蛋白聚合装配使微管延长,而另一端则去装配而使微管缩短,解聚下来的微管蛋白又可以加聚到正极的这种现象称为踏车行为微管组织中心:microtubuleorganizingcenter,MTOC活细胞内,能够起始微管的成核作用,帮助α、β微管蛋白聚合为微管,并使之延伸的细胞结构称为微管组织中心。除中心体以外,细胞内起始微管组织中心作用的类似结构还有位于纤毛和鞭毛基部的基体等结构。微管结合蛋白:与微管结合的辅助蛋白,是微管结构和功能的必要成分,作用是控制微管的延长并调控微管的聚合与解聚。包括微管相关蛋白和微管装饰蛋白微管相关蛋白:MAP一种微管结合蛋白,是微管的结构和功能成分,具有稳定微管结构和促进微管聚合的作用。细胞外基质:分布于细胞外空间,由细胞分泌的蛋白和多糖所构成的网络结构。为细胞活动和生存提供适宜的场所,并通过信号转导系统影响细胞的形状、代谢、功能、迁移、增值和分化。核被摸:包在细胞核外部的双层膜结构,由内外两层核膜组成,外膜与内膜相连,表面附着有大量核糖体。外核膜:面向细胞质基质的核被膜,表面附有核糖体,有些部位与内质网相连,在形态和功能上与内质网相似。内核膜:面向核基质的核被膜。核孔复合体:是由核孔以及相关连接的环状结构提示,核被膜上沟通核质和细胞质的复杂隧道结构,由多种核孔蛋白构成。隧道的内、外口和中央有由核糖核蛋白组成的颗粒,对进出核的物质有控制作用。核纤层(nuclearlamina):位于细胞核内层膜下的纤维蛋白片层或者纤维网络,由3中核纤层蛋白组成。核纤层与中间纤维、核骨架相互连接,形成贯穿细胞核与细胞质的骨架结构体系。核基质/核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