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情书》,中国的《致青春》及韩国的《建筑学概论》都是描写初恋的优秀影片,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建筑学概论》,但被《致青春》感动最深,纯粹是因为这是中国人拍给中国人看的。《建筑学概论》则不同,这不是一部靠演技取胜的影片,也不是靠结合时代大背景或什么悲剧命运来帮衬的电影,纯粹就是人性,深度挖掘人性,不温不火,不冷不热,甚至漫不经心中让人经历了一次感情的纯洁洗礼,一种别样的感动,一种可以很轻松的感动,一种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的感动。它在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远在《致青春》之上毫无疑问,甚至也超过曾经令我感动激动万分的《情书》,韩国电影不得不承认,成了现在亚洲的代表,甚至走在世界电影的前端。影片最精彩的应该是结尾。已经有了未婚妻并筹划结婚事宜的男主人公抱着复杂的心理勉强但又“心甘情愿”地帮自己的初恋(因为误解而分手)盖好漂亮的面向大海的房子后,意外发现她还保留着那证明自己爱情的房屋模型时,他冲着女主人公愤怒地喊道,”为什么,为什么找我,为什么找我盖房子?“,那初恋的苦涩,那埋藏心底的委屈,那倔强的压抑,那屈辱,那曾经的自卑,那因为误解而深受伤害的自尊,在那一瞬间都爆发了出来。你他妈的这是什么意思啊?结了婚,有了老公,再离婚,为了得到更多离婚财产而拖很久才离婚的“坏”女人,为什么要找我给你盖房子,就因为我们初恋,不,是我单恋你,我其实根本配不上你,你当时眼里只有高富帅,我不是,对,就因为我们曾经约定将来由我来给你盖个房子的一句玩笑话,你来找我?在这个时候,我要结婚的节骨眼?你留着我丢掉的为你建的房屋模型,到现在!这是为什么?女主人公回答,”因为你是我的初恋。。。。。。”,“不可以吗?”眼泪夺眶而出。两人瞬间吻在了一起。这部电影有很多讨巧,精妙而又很有趣味的剧情和场景设计,但上面这一幕如果说是设计出来的,那水平真不是一般的高了。这总应该是某人的真实经历吧。一部电影最能打动人的往往是真实,而赤裸裸的真实往往会流于琐碎,偏离主题,所以艺术加工总是少不了的,但加工痕迹明显了,就会失去真实,这个度的把握本身就是门艺术。更精彩的还不是这个,影片继续,真正的结尾来了。。。。。。房子建好了,男主人公和新婚妻子坐上了去美国的飞机,也许他们永远不会回来了。女主人公把医院的父亲接了回来,住进了新房子。重新拾起自己的音乐爱好,教小孩子钢琴。送走学生,快递来了,一个小箱子,寄件人是他。打开一看,是当年他们约好初雪那一天见面而他因为对她的误解没去,她去了,并留下那张CD和为他买的一个CD唱机(因为他编了一个烂理由与她决绝,家里没有CD机,所以听不了她送他的这张CD)。如果说,女主人公通过收藏他为她做的房屋模型而“埋葬”那段初恋的话。男主人公收藏了那张CD及CD机则表明了彼此彼此。只是,那段初恋的被埋葬是因为误解,造化弄人。至此,我们也可以理解电影开始时,为什么男主人公会装作不认识女主人公了,伤得太深了。小男生的初恋啊,怎经得起误解,又是那么大的一个误解。在当今人人都知道东莞,谈东莞的中国,这个误解,太,太他妈小儿科了。所以,中国现在拍不出这种电影,也拍不好,赵薇已经很不容易了。勉强给及格吧。女主人公微笑着看着这张CD,拿起,放进CD唱机,音乐响起,那熟悉的歌声,电影结束。美,太美了。时间是人世间最伟大的雕刻师,最美的作品都是时间的作品,什么东西给了时间的跨度,就有了深度,有了力量,有了韵味。一张父女的合影没什么稀奇,但一年一张,几十年下来,就有了让人唏嘘不已的感染力了。我们中国总是经历否定,否定之否定,断代,现在的总是要歪曲,丑化,甚至抹杀过去的,时间在中国不是连续的,记忆总是消失的,遗忘的,我们过着有今天忘昨天,没明天的当下,当然也就难以感受时间的美和时间的深度了。怀念,回忆初恋实际上是对时间的怀念,对记忆的苏醒,对历史的反思。对时间敏感,才会有历史责任感,而这是我们现在最最稀缺,也最最需要的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没有希望,固然是看年轻人,但也要看老年人有没有反省,反思和忏悔的勇气,换句话说,就是有没有历史责任感。你们老家伙们难道一辈子都是糊里糊涂的吗?你们老了,回忆初恋的美好的同时,有没有那个勇气对时间的公允做出自己的判断呢?年轻人是无力改变这个世界的,他们只会砸烂它,重头再来,而这其实是老家伙们的罪过,因为你们把一切都带进了坟墓,没有历史感,没有责任心,也许因为,你们都没有过初恋。你们只相信陪葬,因为你们没有过美好。建筑是没有生命的,对,没有生命。电影中,男主人公对妈妈说,“妈,你难道住在这个房子里几十年不感到腻烦吗?你不想搬到公寓里去住吗?”妈妈回答到,“房子住久了怎么会腻烦,只有人会腻烦。”也许,我们中国人都应该好好思考下这句话,我们在拼命建这建那,是不是因为我们太容易腻烦了,而又错误地以为可以靠建筑来治疗腻烦。我们注重风水,却忽视了人与人的关系。我们设计建设的房屋,建筑物有多少是考虑了人的感性需要的。建筑学首先应该是关于人的科学,人与建筑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的关系,你如果对待人,你就如何对待建筑。你认为人没有个性,没有温度,那你的建筑就是千篇一律和冷冰冰的。你对待人表里不一,你的建筑就是样子工程。你喜欢高高在上,你的建筑就咄咄逼人。我们国家是什么样的人,看看我们的建筑就知道了。千篇一律冷冰冰,高高在上爱装逼。明茨伯格被称为管理学界的离经叛道者,在其《战略历程:纵览战略管理学派》中,他并没有给战略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把战略理论归结为十个学派,并一一点评。他认为,简单从一个角度来解释战略就好比是盲人摸象:摸到鼻子的人说大象是一条蛇,摸到耳朵的人说大象是一把扇子,摸到膝盖的人说大象是一棵树,摸到尾巴的人说大象是一根绳子,摸到大象身躯的人说大象是一堵墙营销3.0版本,令人应接不暇。那么,营销的本质是什么?很多人觉得这是已经有定论的话题,不值得讨论,当然也有人说营销就是4P,或者4C,则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最初在美国,营销的含义是:若干市场因素的各种结合从而影响市场供给,这些因素包括促销、推销、有组织的销售活动。1967年,菲利普构建为出发点的产物非但对人们的工作无益,反而使人迷失。营销理论需要从本质上去解构。解构主义领袖人物雅克一个问题不可以一次性、终极性地解决,而只能是分步走,分时间、分空间、分不同的角度来解决。对营销的重建与深度认知,须先从各方面多视野地去看待营销,尽力地去勾勒出它的一个暂时性的全貌;然后再对这个全貌的每一侧面进行批判性的分析与吸收。现在,就让我们解构营销本质,蒙上眼睛,一步步去摸营销这头大象。1流通说1922年,美国学者弗莱德促使商品所有权转移和实体分销所做的努力。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把营销定义为是引导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或用户所进行的一切业务活动。对于生产部门来讲,专业化和劳动分工造成了不同的供应能力;对于消费者来讲,他们对满足需要的形式、任务、地点和获得效用有不同的要求。消费者与供应商在空间、时间上的分离性构成了企业产品、服务价值实现的障碍。营销正是为了消除这种销售障碍,是产业社会打通生产不一致和五个分歧造成的。两个不一致是指:①数量的不一致,生产者喜欢大量的生产与消费,消费者则偏好少量的购买与消费;②种类的不一致,生产者专业化生产种类较少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则需要更多的种类。五个分歧是指:①空间分歧,生产者倾向于在生产最经济的地方设厂,而消费者则位于很多分散的地点;②时间分歧,在生产商品和服务的时候,消费者可能不想消费,而且把商品从生产者运送到消费者那需时间;③信息分歧,生产者不知何人在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需要何种商品,消费者并不知道何时何地以何种价格获得何种物品;④价值分歧,生产者以成本和竞争价格衡量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消费者以经济效用和支付能力衡量价值;⑤所有权分歧,生产者拥有对他们自己并不想消费的商品和服务的所有权,消费者想要他们并未拥有的产品和服务。亨利大生产的手法释放出了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形成了低价格的有效循环。这种经营思路是以刺激消费为基础的,在汽车行业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打通了销售障碍的关键。流通说的关键在于提高这种从生产到消费对接的系统效率。基于流通说,企业营销策略的关键就是如何使产品或服务能够高效率贯穿生产领域、流通领域以及消费领域。企业的广告推动,终端的拦截和促销,都是为了使这个对接过程更有效率,同时减缓甚至阻止对手对接。流通说提醒企业不能仅仅停留在客户角度或企业角度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将两者打通,去追求价值链层面上的共赢。很多企业以为把货铺到了超市等终端零售点,就可以达成销售;但是,这仅仅打通了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并没有和消费者进行有效对接,十多年前长虹在彩电大战中的崩盘就缘于此。从策略上讲,流通方式与流通速度是营销的关键。流通方式由营销组合决定,而流通速度由营销效率管理决定。管理营销效率,应该关注六大核心效率:价值信息传递效率、交易过程效率、产品/服务交付效率、售后服务效率、客户忠诚度管理效率和销售绩效效率。2需求管理说我曾当面向菲利普哪一个词语可以精准定义营销,他给出的词就是Demandmanagement,即需求管理。科特勒这样定义营销:识别目前尚未满足的需要与欲望,估量和确定需要量的大小,选择和决定企业能最好地为它服务的目标市场,并且决定适当的产品、劳务和计划,以便为目标市场服务。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界占主导地位。其客户导向从根本上抓住了企业利润的来源点;另一方面,需求管理说也是众多营销思想流派中体系构建最为完善、最为系统的学说,这种系统性也造成了它的可接受性。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需求管理说的策略体系大致都是从环境分析开始到消费者分析,然后根据STP战略,找到细分市场和适当定位之后,来设计营销战术组合。这种战术组合被E.杰罗姆旁若无人式营销观念是难以与现实的市场竞争相适应的。此外,需求管理说过于关注交易前的营销活动,忽视交易后的营销活动。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需求管理说在当今营销学说中贡献最大,使用最广,实践性最强。3竞争说市场营销的本质不是为客户服务,而是算计,包围并战胜竞争对手。杰克传统的营销认为企业必须满足消费者需求,但是通过满足需求,美国汽车公司就能成功与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抗衡吗?到底营销的源点与本质是需求还是竞争?视竞争乃至战争为营销本质的学派认为:在市场上满足客户需求的深度不是取胜的关键,企业没有市场,是因为市场被竞争者占据和封锁;市场也不是没有需求,只是竞争者让需求发生在他的身上。顾客需求如同森林中的肉,企业如一群狼,取胜的关键在于比其他狼群跑得快。竞争说之所以把考虑竞争放在注重客户之前,是因为市场上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企业很难寻求到客户需求的最优解。客户满意是一个主观概念,营销管理者对客户满意的管理实际上是一个预期管理:消费者购买产品以后的满意程度取决于购前期望得到实现的程度,而这个预期的来由是什么?参照物是什么?竞争者所能提供的价值是一个很重要的标杆。相对于20年前,笔记本电脑在中国的售价大大降低,性能和配置却不断升级,然而消费者满意程度却在下降,为什么?竞争使得笔记本生产商不断地相互追赶和超越,改变了客户对价值的判定标准。所以,过分关注客户需求不如直接在营销活动中给自己树立一个明确的标准:打败竞争者红海区域,局限了企业对新兴市场区域的开拓。其次,营销活动不同于战争,其中有对抗也有合作。战争以消灭对手或者使得对手臣服作为胜利的标准,而营销中的竞争只是夺取市场利润的手段,与竞争者合作也可能获取市场利润。譬如,竞争者的产品可以成为测量企业产品相对价值的标志,没有竞争者,客户很难理解该公司所创造的价值;再者,对许多产业而言,开拓市场需要许多宣传费用,而竞争者可以共同分担;更有越来越多的竞争者组成了企业联盟。第三,竞争说还面对着一个尖锐而尴尬的问题:是否战胜了竞争对手,就赢得了市场?当柯达战胜了地球上所有的胶片公司时,却发现消费者已经选择了数码相机,不再需要胶片。4差异说差异说本质就是要和竞争对手进行有效区分,是竞争说思路上的一种延伸。竞争说主要强调击败对手来给企业腾出生存的空间,而到底通过何种手段获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