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知识点概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绪论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及影响因素分析区位:是指决定人类活动场所的各种因素和关系的总和。区位理论的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区位条件:是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区位因子(或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土地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1、劳动对象2、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二、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原材料因子主要是通过:⑴运费大小,⑵原材料的可运性、⑶可替代性⑷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三、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四、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五、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六、技术与知识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第三节区域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自然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自然环境是影响经济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但不是决定性因素。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特性差异,导致其具有不同的区位选择。二、市场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也就是所谓的需求门槛。需求门槛因经济活动的性质和类型而不同。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1)内部规模经济(2)外部规模经济(二)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市场不仅有规模之差,更有内容之差,不同的市场特性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特性往往是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偏好的特点而引起。在不同的区域,由于不同的消费习惯和其它不同因素,占首要地位的需求层次往往并不相同。三、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产业环境的构成要素:产业集聚、基础设施、生产服务以及其他自然与人文环境等。具体地说,供货和相关行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1、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2、“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3、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4、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四、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一)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二)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三)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四)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第四节交通对经济活动区位的一般影响一、交通网连结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贝塔指数:边的数量与顶点数量之比。计算公式如下:Eβ=——V式中:β——交通网的连结度;E——交通网中边的数量;V——交通网中顶点的数量。二、通达度(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1)通达指数(accessibilityindex)通达指数:网络中从一个顶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由下式计算:nAi=∑Diji=1,2,3,...,ni=1式中:Ai——顶点i在网络中的通达度;Dij——顶点i到顶点j的最短距离。第二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第一节杜能农业区位论一、杜能圈结构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园结构。二、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一)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提出了农业地理学的两个原理:(1)不存在对于所有地域而言的绝对优越的农业生产方式,即农业生产方式的相对优越性。(2)距市场越近、单位面积收益越高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布局是合理的,由此而形成的农业生产方式布局,从农业地域总体上看收益最大。(二)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局限性:①杜能放宽了“孤立国”的假设条件,首先考察了河流的影响,其次考察了其它小城市的影响,进而考察了谷物价格和土质的影响。②没有考虑自给性农业经营的空间问题;③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为动机与现实不完全符合;④技术与交通的发展使得杜能理论中的⑤距离因素决定性作用制约变小;⑥没有考虑到城市周围地区的土地利用。第二节韦伯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韦伯(AlfredWeber,1868—1958)是德国经济学家,他于1909年著书《关于工业的区位(第一部区位的纯理论)》,从而创立了工业区位理论。二、韦伯工业区位论理论概要(一)基本概念与理论前提(1)区位因子(locationalfactors)及其分类◆概念: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类型: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而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例如空气湿度等。◆在区位因子中,还可分出区域性因子,集聚、分散因子。(2)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概念:一般区位因子的确定,即在区位因子中寻求与所有工业均相关的区域性因子。(二)运费指向论(P70)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1.最小运费原理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3.综合等费用线◆概念1: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概念2: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三)劳动费指向论1.概念劳动费——指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工资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工资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能力的差距。2.韦伯劳动费指向论的思路3.劳动费指向的判断指标指标1:劳动费指数◆概念:每单位质量产品的平均劳动。◆标准: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大,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指标2:劳动系数◆概念:每单位区位质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质量◆标准:劳动系数大,表示远离运费最小区位的可能性大;劳动系数小则表示运费最小区位的指向强。进一步也可以说劳动系数越高,工业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廉价地集中。4.劳动费指向的影响因素◆结论:决定劳动费指向有两个条件,一是基于特定工业性质的条件,该条件是通过劳动费指数和劳动系数来测定;二是人口密度和运费率等环境条件。(四)集聚指向论1.概念◆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5.集聚指向对运费指向或劳动费指向区位的影响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会产生集聚。一般而言,发生集聚指向可能性大的区域是多数工厂互相临近的区域。6.集聚指向的判断◆指标:加工系数加工系数=单位区位质量的加工价值◆标准:加工系数高,工业集聚的可能性也大;相反,集聚的可能性就小。四、韦伯区位论的意义(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五、理论的局限性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有不少假定(如运费构成,完全竞争条件)与现实存在距离,同时,忽视了决策者的差异、技术变化以及政策因素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因而降低了其现实有效性。第四章商业和服务业区位论第一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三、中心地三原则与中心地系统的空间模型(一)市场原则与中心地系统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的空间均衡是中心地系统的基础。1.基本前提第一,中心地分布的区域为自然条件和资源相同且均质分布的平原。人口均匀地分布,且居民的收入和需求以及消费方式都相同。中心地在区域内的任何地方都可布局。第二,具有统一的交通系统,且同一规模的所有城市,其交通便利程度一致。运费与距离成正比。第三,消费者都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即就近购买,以减少交通费。第四,相同的商品和服务在任何一个中心地价格和质量都相同。消费者购买商品和享受服务的实际价格等于销售价格加上交通费。第五,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尽量布局于少数的中心地、并且满足供给所有的空间(所有居民)的配置形式。第六,中心地职能在同一中心地集聚。2.中心地系统的构造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具有如下关系,即:1,3,9,27,81,…。从这一数字排列关系可看出,是按3的倍数在变化,因此在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4.市场原则中心地系统的特点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二)交通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各等级中心地的市场区域关系为:1,4,16,64,256,…。因此,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三)行政原则基础上的中心地系统2.中心地市场区之间的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各等级的中心地的市场区域数为:1,7,49,343,…,以7的倍数增加。因此,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3.中心地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058,…。(四)三原则适合的条件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交通原则适用于如19世纪交通大发展时期,以及新开拓的殖民地国家、新开发区、交通过境地带或聚落呈线状分布区域。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交通原则比市场原则的作用大。行政原则比较适用于具有强大统治机构的绝对主义时代,或者像社会主义国家以行政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生活。五、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一)意义(1)引入演绎的思维方法,研究空间法则和原理,带来地理研究思维方法大革命。(2)中心地理论是城市地理学和商业地理学的理论基础。(3)中心地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二)存在的问题(1)只重视商品供给范围的上限分析,缺乏对供给下限的详细分析。(2)K值在一个系统中固定不变。(3)把消费者看作“经济人”,认为其首先是利用离自己最近的中心地。(4)忽视了集聚利益。(5)没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发展和人口移动带来的中心地系统的变化。第二节零售业区位论一、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一)消费市场状况主要指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二)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消费者的购买价格等于零售区位的价格加交通费。如果需求空间曲线变化平缓,说明零售区位具有极强的空间集聚性,反之。则说明零售区位趋于分散。在重要的交通中心常形成大型的商业中心。(三)零售业间的竞争同业间的竞争,可能会出现两种趋势:一是相互排斥趋于分散,二是在竞争中产生联合,形成各种专业化的商业中心(四)地价的作用不同的零售业商店支付地价的能力有大小之分,使地价成为调节零售业空间布局的重要因素。随着距离最高地价的距离的增加,零售业承担地价的能力在准件减弱,但到了一定区域会出现商业副中心,商业副中心的地价要高于附近地区地价。三、零售引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