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通货膨胀的含义、衡量指标及类型;理解通货膨胀的原因;了解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及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掌握失业与充分就业的含义;了解失业的类型及影响;理解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一、通货膨胀的含义及衡量(一)通货膨胀的含义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升。经济学界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并不完全一致。在理解通货膨胀时应注意:第一,物价的上升不是指一种或几种商品的物价上升,而是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即物价总水平的上升。第二,不是指物价水平一时的上升,而是指持续一定时期的物价上升。(二)通货膨胀的衡量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是表明商品价格从一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变动程度的指数。根据计算物价指数时包括的商品品种的不同,物价指数可以分为三类:(1)消费物价指数(简称CPI),也称零售物价指数或生活费用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居民个人的日常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化的指标。(2)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PPI),又称批发物价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用到的产品的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得到的指数。(3)GDP折算指数,是衡量各个时期所有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的指标。(三)通货膨胀的类型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西方经济学家把通货膨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按物价上涨的速度和趋势划分(1)爬行的通货膨胀。(2)温和的通货膨胀。(3)奔腾式或飞奔式通货膨胀。(4)恶性通货膨胀,又称超级通货膨胀。2、按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分类按照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程度加以区分,可以将通货膨胀分为两种:一种是未预期的通货膨胀,即人们没有预料到价格会上涨,或者是价格上涨的速度超过了人们的预计。另一种是预期到的通货膨胀,即人们预料到价格会上涨。3、按通货膨胀对不同商品价格影响的差别分类依据对不同商品价格影响的差别,可以把通货膨胀划分为平衡的通货膨胀和非平衡的通货膨胀。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所有商品的价格每年上涨速率相同的通货膨胀,非平衡的通货膨胀是指不同商品的价格每年上涨速率不相同的通货膨胀。二、通货膨胀的原因(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又称超额需求型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的一般物价水平普遍而持续的上涨。(二)货币供给增加形成的通货膨胀物价水平P就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变动而变动。当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物价水平就上升,形成通货膨胀。货币数量论用交易方程作为分析工具,提出了商品价格决定于货币供给量的理论。货币数量论者提出的交易方程是:MV=PY(三)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又称成本通货膨胀或供给通货膨胀,是指在没有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方面成本的提高所引起的通货膨胀。从总供给的角度看,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在于成本的增加。成本的增加意味着只有在高于从前的价格水平时,才能达到与以前同样的产量水平,即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总供给曲线向左上方移动使国民收入减少,价格水平上升,这种价格上升就是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起成本增加的原因并不完全相同,因此,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又可以根据其原因的不同而分为以下几种:(1)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2)利润推动的通货膨胀。(3)原材料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四)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纯粹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不存在的,纯粹的成本推动也不可能产生持续的通货膨胀过程。在现实经济中大量存在的是需求与供给同时发生作用的混合型通货膨胀。(五)结构性通货膨胀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社会经济中各部门结构性因素变动导致各经济部门之间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通货膨胀。这种理论认为通货膨胀起因不在于需求增加或成本上升,而在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三、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影响从通货膨胀发生后对经济主体行为的影响来看,主要产生两种效应,其一是产出效应,其二是收入再分配效应。(一)产出效应所谓产出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一个经济社会的产出总量,可能会使产出增加或者减少。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有三种情况:(1)随着通货膨胀出现,产出增加。(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引致失业,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引起就业和产出水平的下降。(3)恶性通货膨胀导致经济崩溃。(二)收入再分配效应所谓收入再分配效应是指通货膨胀会影响到经济社会的收入再分配,使一部分人的利益受损,使另一部分人利益。通货膨胀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再分配效应是不同的:(1)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2)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3)通货膨胀对储蓄者不利。(4)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三)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究竟是有利还是不利呢?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并没有一致的看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有利论”、“不利论”、“中性论”三种观点。“有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尤其是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利于经济发展,在他们看来“通货膨胀是经济发展必不可缺的润滑剂”。“不利论”者认为,通货膨胀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中性论”者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四、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一)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就是通过调节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的政策手段。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二)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就是进行反方向调整,即减少政府支出,促使总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以降低价格水平。(三)收入政策收入政策针对的主要是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当劳动工资水平提高时,会推动总供给曲线向上移动,从而既带来物价水平提高,又造成产出下降,那么当政府采取一定手段限制工资水平上涨时,就能够抑制成本上升,使总供给曲线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降,从而改变滞胀的局面。收入政策的基本方向是控制工资水平,分为以下几种具体的手段:(1)工资—物价指导线。(2)以纳税为基础的收入政策,即政府以税收作为奖励和惩罚的手段来限制工资—物价的增长。(3)强制性措施,也称为冻结工资物价,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硬性规定工资和物价的上涨幅度,甚至暂时将工资和物价冻结在某一既定水平上。(四)收入指数化政策所谓收入指数化就是把所有的收入项目,例如工资、利息、资本收益以及其它收入都与物价指数联系起来,使各种收入随着物价指数的变动而变动。当与物价指数是一对一的联系时,称为全部指数化;当只与物价指数的一部分联系起来时,称为部分指数化。(五)其他政策除了上述政策以外,在治理通货膨胀政策中还有其他一些政策手段,例如:人力政策,旨在改善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主要是为了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是一种辅助性的反通货膨胀政策;对外经济政策,主要是为了减少国际经济波动对本国经济的影响,防止世界性通货膨胀输入本国,如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等;供给政策,则是从总供给的角度出发通过减税增加个人可支配收入,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供给增加,通过削减社会福利开支来控制政府支出规模等,从而消除因供给不足造成的通货膨胀。一、失业的含义失业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劳动力失去工作的状态。属于失业范围的人包括:①新加入劳动力队伍第一次寻找工作,或重新加入劳动力队伍正在寻找工作已达4周以上的人。②为了寻找其他工作而离职,在找工作期间作为失业者登记注册的人。③被暂时辞退并等待重返工作岗位而连续七天未得到工资的人。④被企业解雇而且无法回到原工作岗位的人,即非自愿离职者。二、失业的衡量失业的状况通过失业率来衡量。失业率是失业人数(失业量)与劳动力总量(劳动总量)的比例。失业率取决于劳动总量、就业人数(就业量)。失业量=劳动总量-就业量。用N表示就业量,U表示失业量,L表示劳动总量,n表示就业率,u表示失业率,那么有:LNnLUu三、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充分就业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提出的概念,是指在某一工资水平之下,所有愿意接受工作的人都获得了就业机会。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全部就业或者完全就业,而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失业,但所有的失业均属于摩擦性的和季节性的,而且失业的间隔期很短。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工(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发挥作用时所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四、失业的类型(一)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也称为寻业的失业,它主要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信息流动存在障碍或滞后产生的失业。(二)季节性失业季节性失业是由于季节性因素所带来的失业。(三)技术性失业技术性失业是指技术进步所产生的机器排挤工人所造成的失业。(四)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尤其是产品结构变化所带来的失业。(五)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性波动中的衰退和萧条阶段,总需求水平绝对量下降,需求不足,由此而造成的失业。(六)隐蔽性失业除了上述几类失业之外,经济中往往还存在另一种失业:隐蔽性失业。隐蔽性失业是指表面上有工作,实际上对生产并没有做出贡献的人,即有“职”无“工”的人。五、失业的影响对于个人来说,失业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一方面,失业者的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甚至遇到极大的困难;另一方面,失业还会对失业者的心理方面产生巨大的冲击。如果失业持续较长的时间,失业者的工作技能也会贬值。奥肯在研究美国经济时发现,随着经济从萧条中逐渐恢复,产出增加的比例大于就业增加的比例。这种失业与国民收入之间的关系,后来被称为“奥肯定律”。奥肯定律认为,失业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产出能够增加2.5到3个百分点,或者说当失业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产出将下降2.5到3个百分点。一、凯恩斯的观点:失业与通货膨胀不会并存凯恩斯认为,在未实现充分就业,即资源闲置的情况下,总需求的增加只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而不会引起价格水平上升。在未实现充分就业的情况下,不会发生通货膨胀。在充分就业实现,即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之后,总需求的增加无法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只会引起价格上升。这也就是说,在发生了通货膨胀时,一定已经实现了充分就业。这种通货膨胀是由于总需求过度而引起的,即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二、菲利普斯曲线: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的交替关系(一)菲利普斯曲线的初始形式1958年,在英国任教的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在研究了1861—1957年的英国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的统计资料后,提出了一条用以研究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在以横轴表示失业率,纵轴表示货币工资增长率的坐标系中,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这就是最初的菲利普斯曲线。下图中,当失业率为u1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为,而当失业率提高到u2时,货币工资增长率下降到。(二)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本来只是用来描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但后来有的经济学者认为,工资是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从而也是产品价格的主要构成部分,因此,可以用通货膨胀率来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这样一来,菲利普斯曲线就变成了一条用来描述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替代关系的曲线:当失业率高时,通货膨胀率就低;当失业率低时,通货膨胀率就高。下图中,横轴代表失业率u,纵轴代表通货膨胀率π,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PC即为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说明了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按预期扩大的菲利普斯曲线依然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交替关系。只不过现在的交替关系表现为用更高的通货膨胀率来换取一定的失业率。(四)菲利普斯曲线的主要观点(1)通货膨胀是由于工资成本推动所引起的,这就是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理论。(2)承认了通货膨胀与失业的交替关系。(3)当失业率为自然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为零。(4)为政策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