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说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戈森定律”的内容:(1)效用递减定律:随着物品占有量的增加,人的欲望或物品的效用是递减的。(2)边际效用相等定律:在物品有限条件下,为使人的欲望得到最大限度满足,务必将这些物品在各种欲望之间作适当分配,使人的各种欲望被满足的程度相等。(3)在原有欲望已被满足的条件下,要取得更多享乐量,只有发现新享乐或扩充旧享乐。•二、奥地利学派•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庞巴维克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又称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一般规律的态度,反对历史归纳法;也反对英国古典经济学的价值论和分配论,尤其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一)门格尔的经济学说•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代表作:《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主张继承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研究社会经济,试图从个人心理动机和孤立的个体经济出发,阐明社会经济的一般规律。•门格尔在研究中虽然未明确使用“边际效用”一词,这个词是后来由他的学生维塞尔首先提出和使用的;但他表达了它的基本含义:理论经济学应研究“财货和人类欲望满足之间的因果关系”。•物品成为“财货”的四个条件:(1)人类对该物品有欲望;(2)此物品具有能满足人类欲望的效用;(3)人类对此物品有一定的认识;(4)人类能够支配此物品以满足自身欲望。•门格尔把财货划分为不同等级:(1)低级财货:消费资料。其价值取决于人们在消费它时能得到的满足程度;即它在消费者心里的效用大小。(2)高级财货:生产消费资料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本、劳动力、企业家活动等。其价值由他们将生产出的低级财货的效用与价值决定。•(二)维塞尔的经济学说•门格尔的学生,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经济价值的起源和主要规律》(1884年);《自然价值》(1889年)•维塞尔继承和发展了门格尔的主观价值论。他最早提出“边际效用”一词,认为价值由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46/65页•某一财物要具有价值,必须既有效用,又有稀少性,二者相结合就是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价值形成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归算理论(归属论)维塞尔认为,土地、劳动、资本这三种生产要素的价值或其“生产性贡献”,应根据它们生产出来的消费物品的主观效用来确定,从而确定它们各自在产品中的分配份额。为了将消费物品的主观效用分别归属到相关生产性物品上,需要把若干生产性物品的不同组合所带来的不同效用,用方程式分别表示出来联立求解,从而算出土地、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性贡献”,也就是它们的分配额。例如,假定以A、B、C代表三种生产要素,又假定它们的不同组合可产生如下各不相同的效用:A+B=100,2A+3C=290,4B+5C=590;则A=40,B=60,C=70。•(三)庞巴维克的经济学说•庞巴维克是奥地利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在其体系中体现最完整、最系统。•庞巴维克将价值分为两类:(1)客观价值:由主观价值决定。它是指一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者能力,即物品本身的效用和使用价值。其大小通过市场价格反应出来。(2)主观价值:是一种或者一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和享乐所具有的重要性。•物品是否有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它的主观评价。•物品价值大小则取决于其边际效用量,即物品在满足人的最后和最不重要的欲望时所具有的效用。•生产资料不直接满足人的欲望;其价值由其产出的最终消费品的边际效用决定。•边际效用量由人们的需要及满足人们需要的物品供给二者之间的关系决定。47/65页•时差利息论庞巴维克在边际效用价值论的基础上,将人的主观评价和时间因素相结合,提出“时差利息论”:一切利息形态的产生和利率的高低,均取决于人们对等量等质产品,在现在和将来这两个不同时间内的主观心理评价不同。庞巴维克将物品分为用于满足现在需要的“现在物品”和用于满足将来需要的“未来物品”。他认为,由于以下3个原因,人们对现在物品的主观评价更高,故现在物品与将来物品在价值上存在差别:(1)处于困境的人预期将来处境会好转;(2)人们普遍对未来存在不确定性和风险意识;(3)未来物品是由现在物品生产的。这种对现在物品和未来物品的不同评价,使现在物品的价值高于未来物品。为填补这一价值差额以实现等价交换,未来物品的持有者必须向现在物品所有者支付利息。•“时差利息论”使各种剥削收入合理化:—资本家用来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资本是现在物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的则是将来物品。利润是资本家应得的时差利息。—同理可证借贷利息、地租的合理性。•三、数理学派•数理学派又称为数学经济学派,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另一分支。•其特点是以边际效用学说为理论基础,运用数学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规律。它是边际效用学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的产物。•杰文斯发表《政治经济学理论》、瓦尔拉斯出版《纯粹政治经济学要义》被视为数理学派形成的标志。•帕累托则又将数理经济学向前推进了一步。•(一)杰文斯:最后效用程度价值论•杰文斯是边际效用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数理学派早期代表人物之一。48/65页•主要著作:《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杰文斯经济学说的特点:以主观心理为出发点,以效用论为基础,以数学分析为工具。•杰文斯以主观效用作为分析价值的基础,认为物品对人能产生“快乐”和避免“痛苦”,因而具有效用。•物品效用的大小和价值的高低,以人在不同情况下对苦乐的主观估计的变化为转移。•因此,物品价值只是一种主观的数量关系。•杰文斯将效用分为总效用和效用程度:总效用是物品所能满足的欲望总量;效用程度则是某一单位物品所满足的欲望强度。其中,“最后效用程度”具有最重要的意义。•“最后效用程度”表示现有商品量中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增量的效用程度。即最后增加的物品单位对人所提供的效用程度。•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边际效用)决定了商品价值。•随着一种物品总量不断增加,其边际效用递减。•最后效用程度=商品最后增量的总效用/商品最后增量•实现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等于交换后各自拥有的这两种商品量的“最后效用程度”比例的倒数。(详见P321)•(三)价值与国际价值理论1.价值理论•穆勒认为物品的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价格是指一个物品能够换回的货币数量。•使物品具有价值的两个条件:(1)效用(2)获得该物品存在一定困难。•物品的价值取决于该物品的市场供求情况;但也可能取决于其生产费用。•商品的分类:(1)数量绝对有限且不能任意再生产、增加的商品。(供求)(2)经过一定投入后供给可无限增加且每单位该物品的生产费用不增加的商品。(生产费用:以生产中耗费的劳动为主)(3)供给可以增加,但同时生产费用也会增加的商品。(最高生产费用)•有效需求是指有意购买该物品的人在一定时间、一定情况下所能买下的数量。34/65页•价格是决定于有效需求和供给之间的比率。•需求关系变动会引起价格变动:商品供小于求则涨价;供求均衡时,价格停止上涨。2.国际价值理论(国际需求方程式)•在自由竞争的国际贸易当中,进口商品的价值不是取决于该商品在其生产国中所花费的生产费用,而是取决于进口该商品的国家为了能交换到它,而必须给生产国的那些商品的生产费用。•一国出口品总额的价值=该国支付进口品总额的价值•(二)“看不见的手”理论•反对国家干预经济活动。•自由竞争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可自发调节社会经济运行。•该理论是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基础。•(三)分工学说•提高劳动生产力是增加国民财富的主要原因;推动分工的发展则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力,使技术进步。•举例:制针业•为什么产生分工?——交换引起分工。•分工的发展受交换范围(即市场)大小的限制——强调实行自由贸易。(四)货币学说•货币的起源:货币是人们在商品交换中,为了克服存在的困难而产生的。•货币是流通手段。但它不是具有价值的财富。•赞同发行与流通纸币。但强调慎重。(五)价值论与价格论•第一次明确区分了“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概念,将二者视为“价值”概念的两层不同含义:—交换价值:即习惯上所说的“商品价值”,是指人们由于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其他物品的购买力。又被斯密称为“真实价格”、“劳动价格”。—使用价值:某特定物品的效用。•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1.劳动价值论(生产商品耗费的)劳动决定价值•3.地租理论•地租是归地主阶级占有的一种特殊收入。地租的来源分析:劳动价值论:地租是农业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收入构成价值论:地租是价值的三大源泉之一,是使用土地的报酬。�农业特性:地租是一种垄断价格,是土地私有权具有垄断性而产生的结果。�重农学派:大自然的产物。•其变动趋势与工资类似:随社会经济发展而增长。(七)资本积累理论1.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两种定义生产劳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劳动,可提供利润。非生产劳动则不生产剩余价值,是与收入相交换的劳动,不提供利润。(正确)�以是否生产商品或者物质产品为划分标准。(错误)(八)经济自由主义和国际贸易理论1.经济自由主义•“自由放任”: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国家职能:一是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二是保护社会成员财产及人身安全;三是建设和维持公共工程、公共事业。•赋税原则:公平、确定、便利、经济2.国际贸易理论•地域分工论:对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的相关分析建立在各国地理、自然条件上。•优势原理:绝对优势与相对优势—绝对优势:当两个国家生产两种商品,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时,如果A国在甲商品上劳动生产率高,B国则劳动生产率低,A国就在该商品生产上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形成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据依据;但相对优势也不可忽视《经济表》是魁奈经济体系的全面总结,也是重农学派的共同信条。以对资本(“预付”)的分析为开始,以再生产为终结,试图就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流通领域,说明三个问题:—全部农产品在社会三个阶级中如何分配以便再生产顺利进行;—分配中的各个经济部门如何相互联系并构成一个整体;—唯一生产“纯产品”的农业是如何成为经济基础的。1.6个前提条件(1)社会上普遍实行大规模的租地农业经济,即资本主义大农业生产。(2)社会分为三大阶级。(3)只考虑简单再生产。(4)价格固定不变。(5)假设商品货币流通只在三阶级之间进行。(6)在一个生产年度内,只计算阶级之间的交易总额,不分析单笔交易。生产阶级:假定一生产年度的流通开始前,生产阶级投入100亿基本投资(原预付)建仓库等,并投入20亿年预付(流动资本)买种子等。并假定其中的100亿每年损耗(折旧)10亿,10年耗净。而20亿则每年都能一次收回投资。生产阶级每年共创造50亿农产品(社会总产品):粮食40亿+工业原料10亿;或者说是折旧的原预付10亿+投资给下一年的年预付20亿+剩余的纯产品(地租)20亿不生产阶级:上一年产出的20亿工业产品=10亿工业消费品+10亿农业生产资料(农具)土地所有者:上一年所收20亿货币地租※流通过程(包括五个交换行为)(1)土地所有者以10亿里弗尔向生产阶级购买生活资料(粮食)。(2)土地所有者以另外10亿里弗尔向不生产阶级购买工业消费品。(3)不生产阶级用手中的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粮食。(4)生产阶级用10亿里弗尔货币向不生产阶级购买生产资料(农具)。(5)不生产阶级用得到的10亿里弗尔货币向生产阶级购买工业原料。※流通的结果土地所有者得到10亿粮食和10亿工业消费品。(收入)不生产阶级得到10亿粮食(将在再生产中消耗掉)和10亿工业原料(投入再生产)。生产阶级得到10亿农具(补充原预付的损耗)和20亿货币(要上交的地租)。此外,留在生产阶级手中、没进入流通的20亿粮食则用来补偿“年预付”(投入再生产)。5、看不见的手斯密认为个人在经济生活中只考虑自己利益,受“看不见的手”驱使,即通过分工和市场的作用,可以达到国家富裕的目的。后来,“看不见的手”便成为表示资本主义完全竞争模式的形象用语。这种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人人为自己,都有获得市场信息的自由,自由竞争,无需政府干预经济活动。亚当•斯密的后继者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