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本单元教学计划课时课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备注第一课时新课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讲授、讨论、探究课时练习第二课时新课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讲授、讨论、探究课时练习第三课时复习课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归纳、总结、识记督查第四课时练习课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训练、提问、讲解批改第五课时新课国家财政讲授、讨论、探究课时练习第六课时新课征税和纳税讲授、讨论、探究课时练习第七课时复习课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归纳、总结、识记督查第八课时练习课第八课财政与税收训练、提问、讲解批改第九课时探究课提高效率促进公平自学、讨论、探究搜集资料第十课时单元复习课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归纳、总结、识记督查引言生产和分配构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那么,我国的分配制度为什么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有什么意义?在收入分配中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政府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于大众生活、经济发展有什么积极作用?税收对于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什么重要意义?这些都是本单元所要探究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理解公民依法纳税的基本义务,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引言如果我们把社会财富比作一块蛋糕,那么,把蛋糕做大固然重要,切分蛋糕同样值得重视。分配状况如何,既取决于财富的增加,又取决于财富的分配方式。实行什么样的分配制度与我们个人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教学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两框。第一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阐述了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必然性,指出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基本原则;介绍了我国现阶段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个人收入分配方式。第二框“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主要讲了三个问题:公平、效率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什么;为什么要注重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怎样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教学课型及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复习课1课时;练习课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①识记“按劳分配的基本含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基本含义;公平和效率的含义以及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②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意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为什么要实现社会公平;怎样实现社会公平。”③运用“联系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初步认识我国目前存在的多种分配方式,并确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必要性和必然性,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明,理顺我国的分配关系。”能力目标:通过“经营公司”相关知识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如何创办公司、如何经营公司,从而提高学生将来的创业能力;使学生能分析不同公司类型的特点,学会在不同条件下进行选择;结合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通过分析党和政府解决就业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劳动者的择业观念对就业的影响以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途径问题等问题,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①培养学生国家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创办公司、积极创业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②使学生深刻认识: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经济创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价值;③增强学生依法设立公司、依法经营等法律意识;④引导学生从社会的需要和自身的能力方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增强自身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做一个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重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关于公平问题。教学难点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教学方法教师的教法:1、对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容、原因等知识直接采用讲授法;2、讨论法。即对于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及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可采用讨论来加深同学们的理解。学生的学法:1、自学阅读。即对教材知识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前自学阅读;2、讨论法。即对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让同学们结合实际展开讨论。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任务说明完成《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教学本科时的教学内容情境导入,发现生活学校在假期组织35名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联系某宾馆做了一天清洁工作,负责打扫40间客房卫生。同学们分别负责打扫地面墙壁、床铺叠被、擦洗门窗玻璃、清洁卫生间等工作。一天的辛苦劳动结束了,该宾馆的负责人对大家的劳动非常满意,于是就付给同学们劳动报酬600元。那么,你认为怎样分配这600元是合理的?为什么?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个人消费品上实行的是怎样的分配制度?其内容和原因又分别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来共同学习“个人收入的分配”这一知识。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板书)新课教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课题板书)情境激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1日施行。其中,第十二章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奖励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第七十四条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规定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8-60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相关内容,并解决上述问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探究活动一:某村的收入分配特点(注:利用课本P41中的虚框内容。)讲解方法:学生对课本材料及其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该村的收入分配有何特点?),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等知识点。对问题的分析:该村坚持的是按劳分配原则;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决定因素: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3、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即原因)4、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5、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情境激疑:《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于2006年1月1日施行。其中,第十二章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务员工资制度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体现工作职责、工作能力、工作实绩、奖励等因素,保持不同职务、级别之间的合理工资差距。”第七十四条规定“公务员工资包括基本工资、津贴、补贴和奖金……”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一规定的?请同学们阅读课文P58-60中“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相关内容,并解决上述问题。一、按劳分配为主体(板书)探究活动一:某村的收入分配特点(注:利用课本P41中的虚框内容。)讲解方法:学生对课本材料及其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即该村的收入分配有何特点?),解决“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坚持按劳分配的意义、按劳分配居主体地位”等知识点。对问题的分析:该村坚持的是按劳分配原则;先富起来的地区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1、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及其决定因素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决定因素:2、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任务说明完成《》的教学本科时的教学内容复习提问,情境导入,发现生活新课教学一、(板书)第八课财政与税收引言在社会生活中,不论是国家的政治活动和经济、文化生活,还是人民群众的生活,都离不开国家财力的支撑,因而国家必须直接掌握一定的收入。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每个人都与税收密切相关。了解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具体用到哪里,有助于我们理解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学习税收的有关知识、认识依法纳税的必要性,有助于我们增强权利义务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教学内容《国家财政》《征税和纳税》教材分析本课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财政:先从财政这一核心概念入手,过渡到财政的主要环节——预算。然后又分别讲了财政收入的含义、途径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支出的含义、种类及财政收支平衡;最后抽象概括了财政。第二部分税收:本部分从拆析“税”字入手,形象生动地点出了“税收”的意义,进而指出税收与国家和法律的关系,然后阐述了税收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两个主要税种——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最后切入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这一主题上来,重点分析了依法纳税的必要性及违反税法的各种行为及相应惩罚。本教学课型及课时安排新课2课时;复习课1课时;练习课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①识记“财政、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种类;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增值税的内容及计税方法,个人所得税的含义及特点。”②理解“影响财政收入高低的因素;如何正确使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运行;财政支出的巨大作用;税收基本特征之间的关系;增值税及个人所得税的意义和作用;纳税人和负税人的区别与联系;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是违法行为,应负法律责任。”③运用“联系当前国家实施扩张型的财政政策的情况,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通过教材所给财政图表数字的分析,领会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正确认识和简单评价政府工作报告中的财政工作报告;能够初步认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相关问题,从而做到准确理解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结合实际,说明公民诚信纳税、依法纳税的必要性。”能力目标:通过对财政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以及调查研究的能力;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财政政策,这说明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增强,通过对教材所给财政图表数字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图表类习题的解法,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联系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及调查研究的能力;结合财政收支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具体税种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辨别比较能力,观察分析实际的能力;通过学习财政与税收、税收与公民生活等相互关系,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财政支出的教学,使学生增强国家观念、大局观念,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学生进行基本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感,教育学生关心和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为重,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通过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税收的基本特征的教学,初步使学生认识照章纳税是守法的表现,人人都应该做守法公民。依法纳税是公民应尽的义务,是爱国的体现,公民既要有自觉纳税的意识,又要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关心税收的使用,做到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教学重点财政收入;税收的含义及基本特征;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教学难点财政政策;预算与决算;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收与财政收入的其他形式的区别;偷税、欠税、骗税、抗税教学方法教师的教法:1、讲授法。即对财政、税收的含义、财政的作用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等知识可直接采用讲授法;2、讨论法。即对财政收支关系、税率计算方法、纳税人与负税人的关系等知识可直接采用讨论法。学生的学法:1、自学阅读法。即学生先自己阅读教材,然后在老师指导,下进一步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2、调查研究法。即深入企业和社区,调查国家收入分配制度的落实和征税、纳税的情况。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本课时的任务说明完成《国家财政》的教学本科时的教学内容情境导入,发现生活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所建工程中综合效益最为巨大的过程。从1994年12月14日正式开始到2009年全部竣工,历时15年,动态所需投资为2039亿元。2008年奥运会由北京主办,北京奥运会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资金的保障。材料中大笔的钱要由谁来出呢?国家的收入从哪里来,具体用到哪里去呢?新课教学①②③④第二课时本课时的任务说明完成《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本科时的教学内容复习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