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调理手法预防体弱儿技术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络调理手法预防体弱儿技术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王晓鸣前言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城乡儿童保健工作要求》规定,体弱儿是包括中度以上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佝偻病激期等一组疾病的总称。体弱儿的管理是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重中之重。小儿经络调理技术是在小儿推拿学、小儿体质学说和中医儿童保健学基础上创建的,小儿推拿主要以治病为目的,小儿经络调理技术更侧重于预防保健。它以脏腑学说为基础,利用小儿推拿五经补泻作用,组合了五经及相关经络、穴位,从而达到“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的目的。诊断标准一、西医标准体弱儿是包括中度以上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佝偻病激期等一组疾病的总称。本技术主要研究“中度以上营养性贫血、中度以上营养不良、佝偻病激期”的发病。(一)缺铁性营养性贫血(根据刘湘云、陈荣华主编,江苏科技技术出版社出版《儿童保健学》标准)①红细胞形态有明显低色素小细胞的表现,MCHC31%,MCV80FL,MCH27pg。生后10天内新生儿血色素140g/L,10天-3月因生理性贫血因素影响,暂定Hb100g/L,3个月-不足7岁110g/L,7-14岁120g/L。②有明显缺铁病因以及表现③SI8.95μmool/L(50g/dl),TIBC62.65μmool/L(350g/dl)。④运铁旦白饱和度15%。⑤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细胞外铁0~+。⑥FEP8.95μmool/L,红细胞原卟啉600μg/L,FEP/Hb4.5。⑦SF16μg/L为单纯ID;伴感染时SF50μg/L。⑧铁剂治疗有效。符合2条以上可诊断缺铁性营养性贫血。(二)营养不良(根据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七版标准)1.病史以及体格检查2.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三种,分别为中位数减标准差法,标准差比值法,和均值力差法,主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中位数减标准差法主要包括:(1)体重低下:儿童的年龄性别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体重低下,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体重低下,此指标反映儿童过去和(或)现在有慢性和(或)急性营养不良,单凭此指标不能区分属急性还是慢性营养不良。(2)生长迟缓:儿童的年龄性别身高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生长迟缓,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生长迟缓,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3)消瘦:儿童的身高和体重与同年龄、同性别参照人群标准相比,低于中位减2个标准差,但高于或等于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消瘦,如低于参照人群的中位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消瘦,此指标反映儿童近期急性营养不良。3.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浆蛋白浓度的降低、血浆胰岛素生长因子1的下降、血浆必须氨基酸和非必须氨基酸比值的下降、多种血清酶活性的降低、血糖水平的下降以及微量元素含量的降低。(三)VitD缺乏性佝偻病(依据1992年7月在北京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会议通过的《佝偻病早期防治方案》)1.判断指标(1)主要体征:颅骨软化(囟门边软)、乒乓颅、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或X形腿等。(2)次要体征:枕秃、囟门增大、囟门晚闭、出牙迟缓、肋外翻、肌肉韧带松弛等。(3)症状:夜惊、多汗、烦躁不安。(4)病史:VD缺乏史,近1~2个月内缺乏日光接触同时未补充VD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人工喂养、体弱多病、食欲低下、偏食、生长过快等。2.判定标准(1)有2项主要体征,同时有VD缺乏史及明显症状者;(2)有1项主要体征及2项次要体征,同时有VD缺乏史及明显症状者;(3)有2项次要体征,同时有明显症状,VD缺乏史及其它条件者;(4)虽有症状、体征、病史,但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可不诊断为佝偻病,列为可疑给予预防。3.临床分度(1)轻度:表现有轻度的骨骼改变,如囟门边软,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等。(2)中度:表现有典型而明显的骨骼改变,如方颅,串珠、肋膈沟,鸡胸,漏斗胸,手镯,O及(或)X形腿等。(3)重度:表现有严重的骨骼畸形或功能障碍,有严重的肋膈沟,鸡胸、漏斗胸,O、X形腿,脊柱畸形,病理性骨折等。二、中医标准(一)缺铁性营养性贫血(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中医属贫血:(1)脾胃虚弱临床可见面色苍黄,口唇、爪甲苍白,不思饮食,倦怠乏力,形体消瘦,或面浮足肿,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弱,指纹淡红。治法:健运脾胃,益气养血。(2)心脾两虚临床可见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唇、爪甲淡白,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夜寐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食欲不振,面浮足肿,舌淡红,舌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红。(3)肝肾阴虚临床可见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四肢震颤抽动,皮肤、粘膜、爪甲苍白,两颧潮红,盗汗,口干,发育迟缓,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4)脾肾阳虚临床可见面色淡白,口唇粘膜苍白,厌食纳呆,或大便溏薄,精神不振,夜间哭闹,发育迟缓,囟门迟闭,头发稀少,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指纹紫。(二)营养不良(俞景茂主编《中医儿科临床实践》。贵阳:贵州科技出版社.2005)中医属“疳证”、“疳气”、“疳积”。⑴饮食异常,大便干稀不调,或脘腹膨胀等明显脾胃功能失调者。⑵形体消瘦,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15%以上,面色不华,毛发稀疏枯黄,严重者干枯赢瘦。⑶兼有精神不振,或好发脾气,烦躁易怒,或喜揉眉擦眼,或吮指磨牙等症。⑷有喂养不当或病后饮食失调及长期消瘦史。⑸因蛔虫引起者,谓之“蛔疳”,大便镜检可见蛔虫卵。⑹贫血者,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减少。⑺出现肢体浮肿,属于营养性水肿者,血清总蛋白大多在45克/升以下,血清白蛋白约在20克/升以下.(三)VitD缺乏性佝偻病(汪受传主编《中医儿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病属于五迟、五软、鸡胸、龟背以及部分汗症、疳症范畴。⑴肺脾气虚初期多以非特异性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多汗夜惊,烦躁不安,发稀枕秃,囟门开大,伴有轻度骨骼改变,或形体虚胖,肌肉松软,大便不实,食欲不振,反复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软无力。⑵脾虚肝旺头部多汗,发稀枕秃,囟门迟闭,出牙延迟,坐立行走无力,夜啼不宁,易惊多惕,甚抽搐,纳呆食少,舌淡苔薄,脉细弦。⑶肾精亏损有明显的骨骼改变症状,如头颅方大,肋软骨沟,肋串珠,手镯,足镯,鸡胸,漏斗胸等,O型或X型腿,出牙、坐立、行走迟缓,并有面白虚烦,多汗肢软,舌淡,苔少,脉细无力。适应症42天-3周岁健康婴幼儿。禁忌症42天-3周岁患病婴幼儿。操作方法1、中医生理特点评估采用“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表”(表1)进行中医生理特点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判断为平衡状态或偏颇状态,偏颇状态又分为偏心肝有余状态和偏肺脾不足状态。表1婴幼儿中医生理状态指标辨识表项目计分标准面色□1分:总是面色不华□2分:经常面色不华□3分:有时面色不华□4分:面色润泽□5分:有时面色偏红□6分:经常面色偏红□7分:总是面色偏红耐受寒热□1分:每遇天气变化就生病□2分:经常遇天气变化就生病□3分:有时遇天气变化就生病□4分:不随天气变化而生病寐时多汗□4分:无□5分:有时·132·项目计分标准□6分:经常□7分:总是动则出汗□1分:总是□2分:经常□3分:有时□4分:无睡眠□4分:正常□5分:有时不安□6分:经常不安□7分:总是不安烦躁易哭□4分:无□5分:有时□6分:经常□7分:总是食欲□1分:总是不佳□2分:经常不佳□3分:有时不佳□4分:食欲正常大便□1分:总是不调□2分:经常不调□3分:有时不调□4分:正常□5分:有时偏干□6分:经常偏干□7分:总是偏干总分□平衡状态(30-34分)中医生理状态□偏心肝有余(34分)□偏肺脾不足(30分)2、经络调理手法⑴体位由家长抱着或平躺在治疗床上。⑵经络调理手法取穴操作平衡状态:捏脊3遍,补脾经200次,清肝经、清心经各100次,补肺经、补肾经各200次,揉板门150次。偏颇状态:偏心肝有余状态,泻肝经、心经各200次,补脾经、肺经、肾经各100次,清天河水200次,清小肠200次;偏肺脾不足状态,补脾经、肺经、肾经各300次;捏脊3-5遍;推三关100次;揉板门150次。⑶操作手法补脾经位置:拇指外侧缘。操作:将小儿拇指屈曲,往向心方向推。清(泻)肝经位置:在食指掌面。操作:食指伸直,清法来回推;泻法由指根向指尖直推。清(泻)心经位置:中指掌面。操作:食指伸直,清法来回推;泻法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补肺经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补肾经位置:小指掌面。操作: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揉板门位置:掌侧大鱼际平面。操作:用拇指端左揉。捏脊位置:后背正中线,自尾骶部到颈部大椎穴。操作: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清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线,自腕至肘成一直线。操作:用食、中二指指腹自腕推向肘部。推三关位置:前臂阳面靠大拇指那一直线。操作:用拇指或食、中指指面自腕推向肘。清小肠位置:小指尺侧边缘,自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3、时间及疗程每周三次,3个月为一疗程,半年为一阶段。4、注意事项⑴适合于0-6岁婴幼儿;⑵操作前用滑石粉和小儿优质爽身粉以润滑皮肤;⑶操作时手法力度以皮肤微红为适度;⑷推拿时可安抚、逗玩、怀抱,以便孩子配合;⑸每周三次,半年为一阶段,家长不易坚持,需要时上门操作。可能的意外情况及处理方案⑴如婴幼儿害怕、不合作,做捏脊前先安抚,逗玩。⑵如做捏脊时婴幼儿哭吵可让家长抱着做。不良反应/事件/事件婴幼儿皮肤、肌肉娇嫩,易受伤,做捏脊时动作要轻。课题研究过程中有几个孩子的家长在做捏脊时用力不恰当,使孩子感到疼痛而哭吵不安,以为伤到孩子来医院就诊。经检查,局部皮肤有发红,无瘀斑瘀点,无皮肤破损。停捏脊后一天,皮肤恢复正常。

1 / 1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