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写作要求:不低于8000字,不能抄袭他人的语句,要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可以少量引用他人的语句,但要在文中注明,并在参考文献中列举出来。下面是写作提纲,按照这个提纲认真的写出初稿,然后反复推敲,最后定稿。)-------李强议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当今社会的影响1、什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是指那些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长久地、稳定地起作用的思维习惯、思维方法”,以及“对待事物的审视趋向和公认的观点”。它是一种东方的智慧,意蕴相当丰富,既有历史的智慧积淀,又有现实的智慧映像,还有未来智慧的闪光。[6]2、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什么特征{第一、强调整体统一的思维特征;第二、偏重直觉体验的思维特征(由整体性思维方式所决定,中国传统思维把体验视为高于理性思辨的一种认识本体的主要方式。因为在古代哲人那里,本体都是抽象的、混沌的、朦胧的,要把握它,只好借助于顿悟的直觉思维,靠主体的自觉认可、内心体验,从人自身的心理感受推知物质现象。从先秦开始就是靠一种直觉意识来把握事物的。老子的“涤除玄览”,庄子的“以明、见独”,孟子的“尽心、知性”,乃至佛教的“顿悟”和后来的程朱的“格物致知”,陆王的“求理于吾心”,等);第三、崇尚中庸调和的思维特征(表明,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所有对立的两方面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体现了辩证法思想。但是,这种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存在一个重大缺陷,这就是以追求和解、协调、统一为目的,讲求不偏不倚的中庸哲学,崇尚矛盾的调和统一,不注重矛盾对立面之间的差异、排斥、斗争,不重视通过对立面的交锋和优胜劣汰推动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而是在对立中求统一,在变化中求不变。这种尚同不尚异、尚统不尚变的中庸思维虽然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弊端明显。从理论上说,片面追求和夸大矛盾的同一性,忽视斗争性,不符合科学辩证法的精神,不能正确地说明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最终必然是取消矛盾,从而走向辩证法的反面。从社会作用看,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一元化的主导思想下,不同的思想观点受到压抑、扼杀,整个社会弥漫的是墨守成规、迷信权威、不敢跨“雷池”半步的思想禁锢。这种求同求稳的思维方式,明显束缚了创新精神,阻碍新事物、新思想的产生。);第四、侧重内倾意向的思维特征(这种以人和人类社会自身为对象的内倾性、意向性思维,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在伦理道德、社会治理、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发展。但是,随着这种内倾式思维的极端发展,主体化趋向登峰造极,思维方式走向封闭式,即将主体自身作为认识的出发点、对象乃至目的,忽视对外界的科学探索认识,结果导致主体妄自尊大、漠视外界,特别是蔑视对自然界的探索,鄙视对自然科学技术的研究。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谓做学问不是探求客观世界的本质规律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而是学礼、学道、学诗、学易,探索如何安身立命和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信条和处世之学。纲常伦理、典章制度被看作最重要的知识,而自然科学技术往往被轻视为雕虫小技,被视为小人的事业,为君子所不齿。如“礼记”“王制”说:“内执技以事上者”,“不与士齿”,“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这种一切以伦理、政治为中心的思维习惯不仅压制了人的创新精神,而且把科学技术当作“奇技淫巧”的做法,扼制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在近代处于了落后状态。反思传统思维方式对我国历史进程、社会发展特别是对民族创新精神的影响可以看出,我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其封闭保守、漠视个性、忽视理性等诸多弱点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创新发展步伐。)[1].}{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具有整体性、经验性、封闭性、中庸性、实用性、形象性等6大基本特征。[2]}{世界上不同国家、地区间的民族之所以能进行交流,是因为他们遵循着共同的思维模式,但同时又由于各自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特殊性等因素,使它们在遵循共同性的同时,又有其各自的特殊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正是在其特定条件下形成的,它的特征在世界上更是独一无二的。1.经验综合性经验综合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与西方的所谓理性分析思维是对立的,它倾向于对感性经验作抽象的整体把握,而不是对经验事实作具体的概念分析;它重视对感性经验的直接超越,却又同经验保持着直接联系,即缺少必要的中间环节和中介;它主张在主客体的统一中把握整体系统及其动态平衡,却忽视了主客体的对立以及概念系统的逻辑化和形式化,因而缺少概念的确定性和明晰性。2.整体思维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自人类童年时代起,一直延续至今。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周易》最早提出了整体论的初步图式,把一切自然现象和人事吉凶统统纳入由阴(--)阳(—)两爻组成的六十四卦系统。《易传》进一步提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整体观,和空间方位、四时运行联系起来,以“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有机论为其轴心,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论的思维,为整个传统思维奠定了基础。道家所说的“混沌”和“朴”,也是原始未分化的整体。后来,八卦和混沌思维被太极(道理)和阴阳五行思维所代替,标志着有机整体思维模式的正式完成。古代中国的整体思维主要有对称、中庸、兼两、联系等形式。其从不同的方面对整体性问题给予深入的思考并且又赋予方法和应用的特征。整体思维日后成为中国人思维中的骨干内容,并且在与西方思维的比较中也就越来越显示出其内在所具有的巨大价值。这种整体思维认为,天和地、人和物都是一个整体,即所谓的“天地一体”、“万物之一原”,整体是由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要认识整体必先了解部分,反之亦然。“天人合一”是整体思维的根本点,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将自然和社会结合起来,进行考察,并把社会自然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理解,认为人们认识自然界脱离不了社会,反之亦然;另一方面,把认识的主客体包融在一起,不把认识客体从认识的主体中分立出来,在运思中把每个事物作为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3.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与整体思维密切联系的。由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的整体思维既不能用概念来分析,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因此,对整体的把握只能靠直觉顿悟。中国古代的道家、佛家以及儒家的理学都特别重视直觉。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迅速、直接地理解和掌握的思维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突变、飞跃、升华,是思维中断时的突然顿悟,它不是靠逻辑推理,也没有思维空间的连续,整体性、直接性、非逻辑性、非时间性和自发性是其基本特点。直觉思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客体掌握不多,但主体其他方面的知识相当丰富,掌握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技巧能够灵活运用。这就使得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能将思维过程压缩到最低限度,舍去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无须做逻辑分析,而能准确、迅速地抓到事物的本质。而另一种直觉思维则恰恰相反,它不具备丰富的知识,而是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匮乏,因而很难进行逻辑论证和推理,这种直觉思维体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非逻辑的直观经验;二是主体悟性;三是模糊性。4.辩证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中两个完整的体系分别存在于《老子》、《易传》的书里。这两个思想体系都是根据对立两极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观点来概括人类所积累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都把发展变化的原则看作是关于世界的普遍原则。老子把对立面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看作是自然界的根本法则,强调“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还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极为可贵的思想。(《老子》)庄子提出“穷则反,终则始”,深刻地表达了“物极必反”的道理。(《庄子》)《老子》和《周传》的辩证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成为中华民族理论思维之重要组成部分。辩证思维具体有三种形式;即依存、转化、相对。辩证思维形态的确立,使得古代中国人在观察和思考问题时采取完整而非孤立、变化而非静止、相对而非绝对的态度。5.务实思维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务实性极强。人们的认识离不开“经世致用”,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很少出现过“为学术而学术”或“为哲学而哲学”的倾向,这正是所谓“广大高明不离乎日用”,因此,中国先人对自然的关注不是惊奇于大自然的奥秘而对知识性的追求,而是满足于日常需要的实用技术。他们认为,自然界不是认识研究的客体,人才是认识的核心,一切认识都围绕着人而旋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人们共同的认识目的是人伦关系、社会道德、安邦治国、修身养性,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只是作为理解和解释社会问题的例证。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古代很少有自然科学家最有力的解释了。6.意象思维意象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一个重要特征,它与中国人习惯于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思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意象思维是从具体形象符号中把握抽象意义的思维活动,集中地表现在“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易系辞上》)以及“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等命题中。(王弼:《周易明象》意是语言所指称、物象所代表的抽象意义;象不完全是具体形象,也可以是借喻意义,如代表某种意义的卦象。意象思维既不同于感觉知觉思维,又不同于理性的抽象概念,而是一种感性形象和抽象意义结合起来的符号性思维。总之,在意象思维中,形象符号只是桥梁、是工具,真正的目的在于“意”。二者的关系只能是“得意忘言”、“得鱼忘筌”。7.保守思维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保守性思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恋过去。中国人习惯于沉浸在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中,以“古已有之”自诩,而不去探求现实中落后的原因;二是过分信任、依赖经典。中国人的思维和生活常常以经典来对照检查;三是自由思想不发达,保守封闭。以前人们常说《四书》、《五经》阻碍了中国自由思想的发展,其实不然,真正阻碍的是中国人的保守性和依恋过去的心态,保守必然封闭,封闭自然落后。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几个特征,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必然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一个特征推导出其他几个特征。[5]}3、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形成的原因{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特征的形成有其内在根据。1.自然条件的影响中国古代所处的位置一面临海,三面陆路,交通极不方便,造成了一种与外部世界半隔绝的状态,这种半封闭的大陆性地理环境所产生的“隔绝机制”,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所特有的“自我中心”的思维视野。从古至今,中国一直是个农业大国,封建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着统治地位,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根本不需要,并且也不可能向人们提出具有很高、很复杂的抽象思维能力的要求;而是使得农业生产的丰歉对自然条件有很大的依赖性。中国古代的灾难性气候,像梦魔一样压抑着一代又一代的先民们。人们无力战胜自然,于是在幻想中寄希望于人间的英雄,产生了原始的英雄崇拜。又由于原始协作式的农业自然经济和家国一体的宗法分封制的形成,原始英雄崇拜逐渐过渡到祖先崇拜,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重视人伦、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的倾向便由此产生。2.从哲学和文化体系角度来说,受儒家文化影响深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深深地影响和渗透在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后经历代哲人和思想家们的阐释、补缀和完善,成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赖以存在和缓慢进化的精神支柱。正是这种哲学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沉积在人们的思想深处,不断地规范和固化人们的行为,影响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形成。具体从内容上讲,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认识论、人生目标阻碍着抽象思维的发展。占统治地位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主张“天人合一”,要求人在身心各方面向自然做出认同,无条件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对自然的这种态度,只能产生一种审美与道德的价值取向,决不能导出人们对自然的探索精神。“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使中国传统文化在认识论上特别强调心!的作用,认为认识应当“直指人心”、潜心体悟,这样的认识活动,自然不需要逻辑,不需要抽象思维能力。中国人的人生目标就是“求知”,这也只是手段。所以,要努力读书,因为书中有“颜如玉”、“黄金屋”。学而优!是为了“仕”,而这里的“优”主要表现的又不是真学问,没有真正掌握了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是指是否符合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