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实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没有规则意识的人将无法在社会立足。因些,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当今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但规则意识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亲身体验出来的。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能刻骨铭心、终生不忘。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用“心”去体验,引导他们在体验中把规则内化为品质、外显为行为就显得特别重要。一、参与规则制定,在认同中体验。被动的执行带来的后果只能是一种潜在的逆反。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其实在每一个孩子心灵最隐蔽处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她就会发出特有的声响,要想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那么,我必须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规则的制定者,注定是规则的受益者,在班级里,制订规则不只是老师的事,要尊重学生的权益,学生是学习和生活的主人,为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规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制定规则:有的是全班讨论,有的是分组讨论,有的是每个同学自己制定,然后再集中,还有的让家长提出修改和补充意见,最后,再由老师进行修定和审批,形成文本,大家照章行事。并以此作为教育的突破口,在讨论、筛选、确定、执行规则中自己教育自己。这样制定出的规则,是大家共同参与的结果,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学生肯定是能认同的,也就能自觉遵守。二、营造教育氛围,在情景中体验。学校是相对单纯的场所,在学生心目中没有规则,即使有也是死的,没有说服力与感召力,为了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我们可以结合具体规则创设教育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规则的讨论和评析,在评议中知道好与不好、“为什么”和“怎么办”。让学生感受平时不易遇到但未来很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进行有益的心理准备,获得宝贵的人生体验。例如,为了培养孩子规则意识,一位老师设计了“借书试验”:老师带着学生去图书馆借书,学生不断地从书架上拿喜欢的书籍。办理借书手续时,老师有意识地表示每人最多借两本,观察学生对于退书的态度,有的学生随手一扔,有的学生随手塞到旁边的书架上,有的学生则走一段路,很细心地将书本放回原位。老师以活生生的事例,从图书管理员费神、其他同学麻烦、书本容易损坏等可能发生的直接后果,开导孩子只有学会尊重别人,遵守社会公德,别人才会尊重你,社会才能秩序井然,这样就有效地进行了规则意识的培养。三、开展主题活动,在实践中体验。规则意识的培养重要的一环是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感悟,就不可能有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我们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感悟、去认识,并在实践中升华。通过活动的开展,有意识地创设各种实践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规则实践中,努力帮助学生寻找一个“岗位”,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去体验规则,对于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我们要求学生“不要践踏草坪要爱护小树”这一规则时,我们开展了“感恩大自然,爱绿护绿我行动”活动,我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岗位与角色,让学生自己去参加种草、除草;各班承包认领花园,负责对认领的花园灌水、除草、看护、美化;所有的同学行动起来,清除绿化带的枯枝败叶,把美丽整洁留给大家,查找校园内树木的有关知识,并制作成爱绿护绿书签或卡片;开展“爱绿护绿公益广告语”大赛;办“爱绿护绿”手抄报;进行“爱绿护绿”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将学生自己的劳动融于其中,这样让其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生命的可贵,才能更好的树立起“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则意识。这种伴随着丰富的情感活动的内心体验是形成认识,转化为行为的基础。四、扮演不同角色,在换位中体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生角色的单一性就导致对规则认同不够,对规则执行缺乏力度如果让学生以不同角色的身份和视角去参与体验,去审视他人遵守规则的情况,去感受他人工作时的心情和责任、工作过程中的辛劳、完成工作后的情绪和收获,这样有利于自己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例如,为了培养学生在就餐时养成“安静、卫生、节约、有序”的规则意识,我们让学生扮演阳光志愿者,去观察学生群体中的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检查餐厅卫生、维持排队秩序,让学生扮演生活老师给学生分菜分饭,参与对学生的管理,让学生扮演餐厅工作人员去洗菜和切菜,在这种角色体验活动中使他明白餐厅安静、有序的必要性,同时也体验到老师、工人、以及父母劳动的艰辛,从而驱动规则意识的形成。五、从小事做起,在纠错中体验。生活里处处有规则,“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学生在大事大非面前都能遵守规则,而在小事中最容易忽略,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出入校门时,上下楼梯时,餐厅打饭时、遇到老师与同学时等方面,观察和知道这些地方有哪些规则,跟他一起讨论没有这些规则会发生什么事,教育孩子懂得生活里处处有规则,人人遵守规则人们才能有安定的正常的生活。我们进一步细化学习生活中规则,要求学生从不随意往教室的地面乱扔纸屑杂物,人离关灯,每天清洁后摆放好洁具,不随在吐痰,不践踏草坪等小事入手,进行规则意识的教育和引导。实行他人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及时查找违反规则的现象,进行积极、耐心的引导,要求孩子“知错就改”,坚持正面教育为主,惩戒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在不断违反规则、改正错误、遵守规则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许多教育者往往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在小时候,常常会问“为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为什么”越来越少。没有规则会使人放纵,而过多的规则会令孩子盲从。规则不是限制,如果我们抓住一切教育契机,在丰富的体验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可能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