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三数学专题讲座7(培优)2011.11第1页共8页探索性问题的常见类型及其求解策略在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有关探索性问题频频出现,涉及代数、三角、几何,成为高考的热点之一。正因如此,初等数学中有关探索性问题也就成为大家研究的热点。多年来笔者对此也做了一些探讨。探索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此类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不完备。要求解答者自己去探索,结合已有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它对学生的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分析、归纳、判断、讨论与证明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探索性问题一般可分为:条件追溯型,结论探索型、条件重组型,存在判断型,规律探究型,实验操作型。每一种类型其求解策略又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在求解时就必须首先要明辨它是哪一种类型的探索问题,然后再根据所属类型制定解题策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一、条件追溯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针对一个结论,条件未知需探索,或条件增删需确定,或条件正误需判断。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执果索因,先寻找结论成立的必要条件,再通过检验或认证找到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在“执果索因”的过程中,常常会犯的一个错误是不考虑推理过程的可逆与否,误将必要条件当作充分条件,应引起注意。例1.设函数)(,2sin)(txfxxf若是偶函数,则t的一个可能值是。分析与解答:∵是偶又)().22sin()(2sin)(txftxtxtxf函数∴)22sin()22sin()()(txtxtxftxf即。由此可得)(2)22(222222Zkktxtxktxtx或∴)(412Zkkt评注:本题为条件探索型题目,其结论明确,需要完备使得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所需寻求的条件.这类题要求学生变换思维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二、结论探索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有条件而无结论或结论的正确与否需要确定。解决这类问题的策略是:先探索结论而后去论证结论。在探索过程中常可先从特殊情形入手,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判断来作一番猜测,得出结论,再就一般情形去认证结论。例2.若干个能惟一确定一个数列的量称为该数列的“基本量”。设na是公比为q的无穷等比数列,下列na的四组量中,一定能成为该数列“基本量”的是第组。(写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组号)。①S1与S2;②a2与S3;③a1与an;④q与an.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Sn为na的前n项和。分析与解答:(1)由S1和S2,可知a1和a2。由qaa12可得公比q,故能确定数列是该数列的“基本量”。(2)由a2与S3,设其公比为q,首项为a1,可得2012届高三数学专题讲座7(培优)2011.11第2页共8页211132112,,qaqaaSqaaqaa,∴qaaqaS2223∴0)(23222aqSaqa满足条件的q可能不存在,也可能不止一个,因而不能确定数列,故不一定是数列na的基本量。(3)由a1与an,可得1111,aaqqaannnn,当n为奇数时,q可能有两个值,故不一定能确定数列,所以也不一定是数列的一个基本量。(4)由q与an,由1111,nnnnqaaqaa可得,故数列na能够确定,是数列na的一个基本量。故应填①、④评注:数学需要解题,但题海战术绝对不是学习数学的最佳策略。本题考查确定等比数列的条件,要求正确理解等比数列和新概念“基本量”的意义。如何能够跳出题海,事半功倍,全面考察问题的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而且可以纵观全局,从整体上对知识的全貌有一个较好的理解.例3.规定11!mxxxxmCm,其中xR,m是正整数,且01xC,这是组合数mnC(n,m是正整数,且mn)的一种推广.(Ⅰ)求515C的值;(Ⅱ)组合数的两个性质:①mnmnnCC;②11mmmnnnCCC,是否都能推广到(xR,m是正整数)的情形?若能推广,则写出推广的形式并给出证明;若不能,则说明理由;(Ⅲ)我们知道,组合数mnC是正整数.那么,对于mxC,xR,m是正整数,是否也有同样的结论?你能举出一些mxCR成立的例子吗?分析与解答:(Ⅰ)515151619116285!C.(Ⅱ)一个性质是否能推广的新的数域上,首先需要研究它是否满足新的定义.从这个角度很快可以看出:性质①不能推广.例如当2x时,12C有定义,但212C无意义.性质②如果能够推广,那么,它的推广形式应该是:11mmmxxxCCC,其中xR,m是正整数.类比于性质①的思考方法,但从定义上是看不出矛盾的,那么,我们不妨仿造组合数性质的证明过程来证明这个结论.事实上,当1m时,10111xxxCCxC.当2m时,11112!1!mmxxxxxmxxxmCCmm12111!xxxmxmmm1121!mxxxxmxCm由此,可以知道,性质②能够推广.(Ⅲ)从mxC的定义不难知道,当xZ且0m时,mxCZ不成立,下面,我们将2012届高三数学专题讲座7(培优)2011.11第3页共8页着眼点放在xZ的情形.先从熟悉的问题入手.当xm时,mxC就是组合数,故mxCZ.当xZ且xm时,推广和探索的一般思路是:能否把未知的情形(mxC,xZ且xm)与已知的结论mnCZ相联系?一方面再一次考察定义:11!mxxxxmCm;另一方面,可以从具体的问题入手.由(Ⅰ)的计算过程不难知道:551519CC.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例子发现类似的结论.因此,将515C转化为519C可能是问题解决的途径.事实上,当0x时,1111111!!mmmmxxmxxxmxmxxCCmm.①若1xmm,即1x,则1mxmC为组合数,故mxCZ.②若1xmm,即0xm时,无法通过上述方法得出结论,此时,由具体的计算不难发现:43C=0……,可以猜想,此时0mxCZ.这个结论不难验证.事实上,当0xm时,在,1,,1xxxm这m个连续的整数中,必存在某个数为0.所以,0mxCZ.综上,对于xZ且m为正整数,均有mxCZ.评注:类比是创造性“模仿”,联想是“由此及彼”思维跳跃.在开放题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所求的问题与熟知的信息相类比,进行多方位的联想,将式子结构、运算法则、解题方法、问题的结论等引申、推广或迁移,可由已知探索未知,由旧知探索新知,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提高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应变灵活性.三、条件重组型这类问题是指给出了一些相关命题,但需对这些命题进行重新组合构成新的复合命题,或题设的结求的方向,条件和结论都需要去探求的一类问题。此类问题更难,解题要有更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需要要联想等手段。一般的解题的思路是通过对条件的反复重新组合进行逐一探求。应该说此类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思维和创造力。例4、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m、n是平面α及β之外的两条不同的直线,给出四个论断:①m⊥n;②α⊥β;③n⊥β;④m⊥α。以其中的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分析:本题给出了四个论断,要求其中三个为条件,余下一个为结论,用枚举法分四种情况逐一验证。分析与解答:依题意可得以下四个命题:(1)m⊥n,α⊥β,n⊥βm⊥α;(2)m⊥n,α⊥β,m⊥αn⊥β;(3)m⊥α,n⊥β,m⊥αα⊥β;(4)α⊥β,n⊥β,m⊥αm⊥n。不难发现,命题(3)、(4)为真命题,而命题(1)、(2)为假命题。故填上命题(3)或(4)。例5.已知三个不等式:0,0,0bdacadbcab(其中a,b,c,d均为实数),用其中两个不等式作为条件,余下的一个不等式作为结论组成一个命题,可组成的正确命题的个数是个2012届高三数学专题讲座7(培优)2011.11第4页共8页分析与解答:若0,0,0abadbcbdacadbcab则∴00,0bdacadbcab若0,0,0abadbcbdacab则,00,0,00,0,000,0,0abbdacadbcababadbcbdacadbcadbcbdacabadbc即则若即故三个命题均为真命题。四、存在判断型这类问题的基本特征是:要判断在某些确定条件下的某一数学对象(数值、图形、函数等)是否存在或某一结论是否成立。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是:通常假定题中的数学对象存在(或结论成立)或暂且认可其中的一部分的结论,然后在这个前提下进行逻辑推理,若由此导出矛盾,则否定假设;否则,给出肯定结论。其中反证法在解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例6、已知11)(324)(32,Rxxaxxxf在区间上是增函数。(1)求实数a的值组成的集合A;(2)设关于x的方程3312)(xxxf的两个非常零实根为x1、x2,试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得不等式2121xxtmm对任意1,1tAa及恒成立?若存在,求m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分析与解答:(1)2224)(xaxxf,∴f(x)在[-1,1]上是增函数,恒成立对1,10)(xxf,即x2-ax-2≤0,对x∈[-1,1]恒成立①设2)(2axxx,(1)120a,(1)120a11a110)1(10)1(11,1aaAf,af,a,x时以及当时只有当对(2)233214233xaxxxx由,得2020xxax或280a,12,220xxxax是方程的两非零实根22121212()48xxxxxxa,22121212()48xxxxxxa21211,83.axxa又21211,1mtmxxaAt要使不等式对任意及恒成立22(1)20,(1)20gmmgmm则,∴m≥2或m≤-2.2012届高三数学专题讲座7(培优)2011.11第5页共8页所以,存在实数m,使不等式1,11212tAaxxtmm及对任意2,2mmm,或其取值范围是恒成立评注:“存在”就是有,证明有或者可以找出一个也行。“不存在”就是没有,找不到。这类问题常用反证法加以认证。“是否存在”的问题,结论有两种:如果存在,找出一个来;如果不存在,需说明理由。这类问题常用“肯定顺推”。例7、已知常数a0,向量c=(0,a),i=(1,0),经过原点O以c+λi为方向向量的直线与经过定点A(0,a)以i-2λc为方向向量的直线相交于点P,其中λ∈R.试问:是否存在两个定点E、F,使得|PE|+|PF|为定值.若存在,求出E、F的坐标;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分析与解答:根据题设条件,首先求出点P坐标满足的方程,据此再判断是否存在两定点,使得点P到两定点距离的和为定值.∵i=(1,0),c=(0,a),∴).2,1(2),,(aciaic因此,直线OP和AP的方程分别为y=ax和y-a=-2ax.消去参数,得点P(x,y)的坐标满足方程y(y-a)=-2a2x2,整理得,1)2()2(81222aayx①因为a0,所以得:(i)当a=22时,方程①是圆方程,故不存在合乎题意的定点E和F;(ii)当0a22时,方程①表示椭圆,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