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楼中学2011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经济生活》第三单元概述:《经济生活》第三单元主要介绍我国的分配制度,重在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本单元包括二课内容,主要讲两大问题:一是个人收入分配(第七课);二是财政和税收(第八课)。除了上述内容,另设置一个“综合探究”栏目,围绕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展开调查和讨论。归纳为三句话:成果分配定制度;公平效率要兼顾;财税政策恰好处。一、构建体系二、考点解读1、理解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根本原因(2)这是由我国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直接原因(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客观要求实践证明,这种分配制度对加快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起到了促进作用。2、了解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作用(1)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2)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劳动的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实行按劳分配,是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重要条件,它体现了劳动者共同劳动、平等分配的社会地位。3、了解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2-(1)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a.含义:个体劳动者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其劳动成果扣除成本和税收后直接归劳动者所有,从而构成他们的个人收入。b.特点:他们既是劳动者,又是经营者、投资者,不仅要付出劳动,谋划发展,还要承担经营风险,个体劳动者的合法收入受国家保护。(2)按生产要素分配a.具体形式:主要有劳动、资本、技术、土地、管理等。按劳动要素分配:指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所获得的工资收入。按资本要素分配:包括私营企业主生产经营取得的税后利润,债权人取得的利息收入,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等。按技术要素分配:科技工作者提供新技术取得的收入。按土地要素分配:出租土地或房屋所得收入。按管理要素分配: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其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而参与分配的形式。b.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进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4、理解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说明促进收入分配公平的举措(1)主要表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2)意义: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共同富裕的要求),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实现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效率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3)措施: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证。第二、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有利于理顺国家、企业、个人三者的分配关系,维护劳动者利益,也有利于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第三、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为此,要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通过加强税收调节,整顿分配秩序,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防止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实现公平分配。5、理解公平与效率的关系(1)效率的含义:指经济活动中产出与投入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的关系a.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b.矛盾:二者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没有效率作为前提和基础的公平,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穷。只有公平分配,才能维护劳动者权益,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3)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具体要求-3-a.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进公平。b.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6、了解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其来源(1)财政收入是指国家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渠道筹集起来的资金。(2)财政收入的来源有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7、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2)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合理的分配政策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能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公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增加财政收入的根本途径是加快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社会财富总量。8、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及其种类(1)财政支出是指国家对集中起来的资金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2)财政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首要的)、教科文卫事业支出、行政管理和国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债务支出。9、了解财政收支平衡财政收支平衡是指当年的财政收入等于支出,或收入大于支出略有盈余,或支出大于收入略有赤字。10、理解我国财政的作用(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分配收入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与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保障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等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经济平稳运行要求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保持基本平衡,避免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11、了解税收的含义、基本特征及作用(1)含义: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2)基本特征a.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是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b.强制性是指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征税。无偿性是指国家取得税收,既不需要返回给纳税人,也不需要对纳税人直接付出任何代价。固定性是指国家在征税之前以法律的形式预先规定了征税的对象和税率,不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不能随意改变。c.税收的基本特征是税收区别于其它财政收入形式的主要标志。三个特征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3)作用税收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赖依存在和实现其各项职能的物质基础。12、了解个人所得税-4-(1)个人所得税是指国家对个人所得征收的一种税。它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也是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手段。(2)我国个人所得税,按应税项目不同,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和比例税率。超额累进税率是指按征税对象数额的大小,规定由低到高不同等级的税率,超额部分按相应等级的税率征收(如工资与薪金税率由5%到45%,共分9级纳税)。比例税率是指不论征税对象数额大小,只规定一个恒定的税率(如利息税是5%)。13、理解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纳税与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联系在一起,公民必须承担纳税义务,自觉诚信纳税。(3)出现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等违反税法的行为,都要依法处理:追缴税款,加收滞纳金并处罚款,触犯刑法的要追究刑事责任。(4)公民要增强税收意识:一方面公民要依法自觉纳税,不偷税、欠税、骗税、抗税;另一方面公民要增强对国家公职人员及公共权力的监督意识,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征管和使用,对贪污和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进行批评和检举,以维护人民和国家的利益。三、误区点拨1、在公有制经济中进行的分配一定是按劳分配。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产品的分配必须体现劳动者的意志和利益,这为实行按劳分配提供了一种可能。但不能说只要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分配都是按劳分配。例如,过去我国实行的“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尽管也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但它无视劳动的差别。它不是按劳分配,而只是与之相对立的一种分配方式。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只看到了按劳分配的实现由于受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制约有其客观必然性,但没有看到是否实行按劳分配还受到一定社会的主观因素的制约。2、按劳分配意味着每个劳动者付出等量的劳动就会获得等量的报酬。按劳分配是指在公有制经济中,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响相应的劳动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即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但在我国现阶段,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各不相同,企业之间的经济效益也有所差别,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与各地区各行业的经济发展水平各个企业的效益分不开的。所以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职工付出等量的劳动并不一定能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并未否定按劳分配,只是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有所差别。3、劳动收入等于按劳分配收入按劳分配收入和劳动收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按劳分配收入一定是劳动收入,而劳动收入则不一定是按劳分配收入。如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的收入是劳动收入,但却不是按劳分配的收入。农村集体经济条件下的家庭承包经营收入是劳动收入,其中既有按劳分配收入,也有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因为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属集体所有,部分生产资料属农民个人所有。股份合作制条件下职工既是投资者又是劳动者,其作为劳动者的收入是按劳分配收入,作为投资者的收入则属于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4、公平就要消灭差别,有差别就不公平。分配公平不等于平均主义,并不是要消除收入差距,而是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于悬殊,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借口兼顾公平而消除收入差距,必然陷入平均主义,实质也是分配不公的表现。(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必然造成收入差距扩大,因此它主要体现了效率,尚未能兼顾公平。)-5-5、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区别。初次分配是指在生产活动中,将国民收入在国家、企业、个人之间进行分配,生产要素的提供与报酬支付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初次分配关系;再分配是指在初次分配结果的基础上政府对要素收入进行再次调节的过程,重点调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不同群体之间、在职与退休人员之间的收入关系。收入分配公平与平均主义有着根本区别。如果把公平理解为平均,结果会奖懒罚勤,既不利于提高效率,也损害了实现社会公平的物质基础;如果忽视公平,分配不公,效率的提高也会失去良好的环境,甚至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6、财政政策等同于货币政策。(1)区别。①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与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②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等属于财政政策;凡和银行有关的政策,如利率和信贷规模的调整属于货币政策。③政策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2)联系。①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是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手段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