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发展与演进(辽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1)刘艳菊[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发展与演进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毛泽东的政治本位的伦理价值观;二是邓小平的经济本位的伦理价值观;三是江泽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元主导的伦理价值观;四是胡锦涛总书记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元主导的伦理价值观。[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演进历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已有九十多年的历史。九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和实践相结合,逐渐中国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是在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作为党的四代领导的核心,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一、马克思的伦理价值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此以后,中国人民摆脱了传统封建主义伦理价值观的窠臼,有了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伦理价值观体系。马克思的伦理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为价值取向和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价值理想和目标的价值观。1.马克思的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伦理价值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伦理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和学说都是围绕着如何使人摆脱剥削、压迫和异化,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来展开的,他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发展视为无产阶级和人类奋斗的理想和目标。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视域里,“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即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历史活动的人,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①因此,马克思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始终将人民群众作为价值的主体。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深刻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②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伦理价值观就是以人的生存为根基、以绝大多数人的2解放和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价值体系。它揭示了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质,就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2.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伦理价值观与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服务这一基本的价值取向相一致,马克思的价值理想就是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消灭剥削、消灭阶级的统治,以至消灭无产阶级本身,实现共产主义。马克思所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其终极目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描绘未来社会:“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②人生来身受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制约,同时,人们又总是不停地摆脱这些制约,不停地为自由而斗争,在马克思看来,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人类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真正成为自然和社会主人的充满和谐的社会。二、毛泽东的政治本位的伦理价值观毛泽东成长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于国外帝国主义的疯狂侵略和国内封建主义的腐朽统治,使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要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实现人民解放,就必须进行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暴力革命,砸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革命新政权。在这种背景下,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价值目标的政治本位的伦理价值观。1.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价值观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中国共产党人的长期革命和人生实践,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价值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时刻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想人民群众所想,干人民群众所需。毛泽东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里,生活和战斗在民族解放和人民解放的严酷斗争环境中,他十分重视人民群众的价值,十分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并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视为共产党人工作的出发点和最高标准,主张“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③他还指出,我们为人民办事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任何共产党人,党和国家的任何干部个人,都不应该争权夺利,好大喜功,更不能以权谋私。要以人民之苦为己苦,人民之忧为己忧,以人民之乐为己乐,共产党人要做到吃苦在前,享受在后。2.毛泽东的共产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毛泽东继承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的伦理价值观。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目标,坚信“共产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整个思想体系,同时又是一种新的社会制度”。④在他看来,共产党人的指导思想是共产主义理论,共产党人3所从事的一切革命事业都是共产主义事业,共产党人所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毛泽东的共产主义的价值观是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强调集体与个人的辩证统一。他反对个人主义价值观,但不否认个人正当利益的实现,并力求把集体主义原则与个人价值的正确实现统一起来。他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④同时,在保证和发展社会整体利益的前提下,把社会整体利益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满足和改善群众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三、邓小平的经济本位的伦理价值观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的重视共产主义道德先进性和大公无私高尚品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伦理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全面论述了人们追求正当物质利益和个人需要的合理性,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了由政治主导的价值观向经济主导的价值观的转换。邓小平的伦理价值观是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取向和主体,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价值理想和目标的伦理价值观。1.邓小平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伦理价值观邓小平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伦理价值观。他要求共产党人的一切方针、行动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能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要始终热爱人民,关心人民,服务人民,取信于民,甘为人民公仆。他反复强调,要“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代表群众的利益”。⑤他还指出我们党是代表人民执掌政权,党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保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邓小平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⑥2.邓小平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邓小平伦理价值观的价值理想和目标。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的价值理想和竭力追求并努力奋斗去实现的价值目标。邓小平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他说:“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搞清楚这个问题。”⑦邓小平从“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入手,总结国外社会主义建设成败的经验教训,探索并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他反复指出,马克思的最高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要建立在4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社会主义是为共产主义做准备的阶段,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前提下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四、江泽民的政治、经济、文化三元主导的伦理价值观邓小平伦理价值观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但是,正如邓小平同志自己所说的,十年改革开放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主要的失误在思想政治教育,明显地出现了“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⑦江泽民在继承邓小平伦理价值观的基础上,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当建立在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之上。他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相提并论,突出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指出三者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此思想指导下,江泽民形成了以人民利益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取向,以建设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为价值目标的伦理价值观。1.江泽民的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伦理价值观始终代表人民利益的价值观是江泽民伦理价值观的核心。江泽民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和事业,目的都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⑧不断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既是我们思考问题、从事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最终目的。他还把把人民利益作为检验和评价党的全部工作的唯一标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说到底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只有能够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的路线方针政策,人民群众才拥护和支持。2.江泽民的小康社会和以德治国的伦理价值观江泽民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江泽民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江泽民还强调要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还提出了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德治国。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5五、胡锦涛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元主导体的伦理价值观己经迈进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转型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产生了许多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贯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新世纪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目标的过程中,逐步成熟并确立了新的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伦理价值观,即以人为本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观。1.胡锦涛的以人为本的伦理价值观“以人为本”是新世纪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是制定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想原则。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对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和地位的肯定,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确认并保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我们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首先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肯定人民群众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我们党取得政权靠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巩固执政地位同样靠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靠人民群众生机勃勃的创造性活动。无论发展生产力还是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无论发展政治文明还是发展精神文明,都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胡锦涛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价值观在新世纪,我们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谐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构建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