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学科德育实施方案一实施目的品德与社会课承担着德育任务,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做人的灵魂,行为的准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全面落实《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指导纲要》精神,认真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贯彻德育在政治学科的渗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教书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遵循品德形成规律,注重健康心理的培养,切实提高育人成效,制定思想品德德育实施方案。二、指导思想根据《山东省德育课程一体化指导纲要》精神,树立大德育观,确立“人人都是德育教师,处处都是德育环境,课课渗透品德教育”的观念。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路子,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努力。三、实施目标1、找准德育切入点。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中,重点突出“三维目标”的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设定,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交往的重要意义。2.正确处理德育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思想品德学科德育教育的载体,同时,教师不能死用教材,要整合教学资源,研究学情,多与学生交流与沟通,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困惑。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科学的教学情境,为教学问题的提出奠定良好的基础。也为学生的情感达成,正确观念的形成创造积极地氛围。3.用心深化德育效果:学生感情丰富、敏感自尊,渴望得到关爱。珍爱学生的心灵,用“心”去教育孩子。教师的身教胜过言教,教师从言谈举止中,从眼神中传递出“爱”。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达成感悟,完成本学科德育渗透。4.教学中寻找学生精神需求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增强其针对性德育教育不仅要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结合,还应选准它与学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如:独生子女学生耐挫能力不强,以自我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当,道德观念、集体观念、节俭思想意识淡薄等。在认准学生精神需求的同时,对其进行相应的德育教育。让学生知道遇到困难时应该做到不退缩,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后的乐趣,如何孝敬父母等,从而提高学生能力。5.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德育内容组织要科学化德育内容蕴含于知识内容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按照儿童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年级的道德发展水平加以组织和安排德育内容。6.加强德育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教学时应重视德育的实效性,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让问题在情境中提出,呈现了生活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学生直接参与的社会生活,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道德冲突,感悟道德选择,实现自我主动的教育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