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水工艺中沉淀方法强化概述水资源匮乏以及原水污染严重和水质标准提高的矛盾构成了我国给水处理的基本背景,因此常规水处理工艺需要进一步完善,而沉淀工艺是常规水处理工艺中泥水分离的重要环节,其运行状况直接影响出水水质,本文主要论述常见的几种强化方法。1磁粉与PAM连用法王进等[1]采用磁粉与PAM连用,以此来强化饮用水处理的混凝沉淀单元。结果表明:同时投加磁粉和PAM能够有效提高絮体沉降性能,缩短絮体的沉降时间,促进出水水质的提高,并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原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2压力强化法针对藻类污染源水,丛海兵[2]等人采用外加压力的方法强化藻类污染原水的混凝沉淀去除效果。静态实验将混匀后的含藻水注满加压装置后开启加压泵,利用压力破坏细胞内气囊,使藻类失去浮力,形成不同指定压力的预压力水样,然后用原水、各种预压力水进行混凝沉淀试验。结果表明:预压力为0.4-0.7MPa作用时,沉淀出水浊度为1.04-0.69NTU;叶绿素a浓度为2.9-0.8ug/l,去除率为95.8-98.8%;CODMn为3.8-2.9mg/l,去除率为66.2%-74.1%;预加压法比传统氧化方法节省混凝剂50%。动态试验将水流量控制为0.5m3/h,每1小时测定出水水质。结果表明:预压力混凝沉淀过滤出水浊度小于0.25NTU;叶绿素a浓度小于1ug/l,平均去除率为99.5%;CODMn小于3.6mg/l,平均去除率为70%,出水水质由于饮用水水质标准。另外,预压力作用后,水中溶解性有机物并未增加,说明藻细胞并未破裂,藻液没有外泄,与传统方法相比,预压力法避免了藻液外泄,降低了溶解性有机物和消毒副产物风险,供水更安全。3生物污泥回流法将生物预处理后生物污泥回流至絮凝池,以此来加大絮凝池中絮体密度,从而使絮体在沉淀池中更易沉淀。近几年,该方法在饮用水处理中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处理季节性氨氮和有机微污染水源的水处理中。有实验表明[3]:污泥回流比在1.5%-5%时,沉淀出水浊度降低,氨氮去除率也有明显提高。与不回流相比,污泥回流比为1.5%、3%和5%的运行工况下,CODMn的平均去除率为44.5%、44.1%和45.5%,同时絮凝剂投加量减少了17mg/l。4氢氧化物共沉淀法共沉淀[4]是溶液中的沉淀物(载体)析出时,将共存于溶液中的本应溶解的某2些组分一起沉淀下来的现象。氢氧化物共沉淀属于吸附共沉淀,新生成的氢氧化铝、氢氧化铁是非晶形沉淀,比表面积大,具有良好的吸附和絮凝作用。实验表明,在初始硒浓度为184ug/l时,AlCl3和Fe2(SO4)3对硒的去除率分别为70%和97%,出水硒浓度满足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5]。范先媛等[6]通过实验研究表明,FeSO4比Fe2(SO4)3的混凝沉淀效果更好,Fe2+对砷去除率可达到99.21%,满足我国饮用水卫生标准。有研究表明,共沉淀/微滤工艺可使水中铅含量满足饮用水卫生标准,然而SO42-含量的增加会影响饮用水的口感。共沉淀法具有工艺设备简单、投资少、运行管理方便、处理成本低等特点,但是,单一的共沉淀法仍然不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水质标准的要求,多将其与其他方法联用,从而来强化处理效果。总而言之,常规给水工艺的进一步完善一般都具有处理效率高、出水水质好、投资省、成本低等特点,可最大限度的挖掘利用现有水资源和供水设施的潜力,利用最小投资取得最大效益,从而有效解决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