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人员复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之和。国内生产总值(GDP)有三种表现形态,即:价值形态、收入形态和产品形态。在实际核算中,GDP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生产法和收入法都是先测算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增加值,把增加值加总得到GDP。支出法则是从经济整体计算GDP。①生产法:GDP=总产出-中间投入=各产业增加值之和②收入法:GDP=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之和③支出法:GDP=(消费)最终消费支出+(投资)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货物服务出口-货物服务进口消费、投资和净出口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可以反映经济运行的全貌。(二)增加值增加值核算是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石。增加值是各生产单位从总产出价值中扣除其购进货物及服务消耗价值后的余值,代表该生产单位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两种计算方法:一是生产法,公式表示为: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二是收入法,公式表示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盈余+营业盈余(三)产业三次产业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顺序对产业结构的划分,产品直接来自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三产业。它是世界上较为通用的产业结构分类,但各国的划分不尽一致。我国的三次产业划分是: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如: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金融、保险业、餐饮业等。(四)现价和可比价1、现价,即现行价格,也称当年价格,是指报告期当年的实际价格,如:工业品的出厂价格、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商品的零售价格等。2、可比价又称不变价,从字面意义上我们不难理解,它是固定不变的价格,因此也叫固定价格,它是用某一时期同类产品的平均价格作为固定价格来计算各个时期的产品价值,目的是为了消除各时期价格变动的影响,保证前后时期之间、地区之间、计划与实际之间指标的可比性。3、现价和不变价格的折算方法有三种:价格缩减法:不变价价值=现价价值/相应的价格指数物量外推法:核算期不变价价值=基期不变价价值×物量指数直接计算法:核算期不变价价值=基期产品单位价格×核算期产品数量例如:GDP的折算系数=GDP现价/GDP不变价,如,GDP现价为615亿元,GDP不变价为600亿元,615亿÷600亿=102.5%。GDP的折算系数为102.5%,也就是物价上涨了2.5%,也叫作通货率2.5%。(GDP的折算系数就是物价指数CPI,也叫作通货率)(五)弹性和税负1、弹性弹性是指两个指标的增长的关系。弹性系数一定是在两个经济现象之间存在函数关系,不存在函数关系就不存在弹性系数。所谓的税收弹性就是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增长之间的关系。公式为:税收弹性=税收增长率/相关经济指标的增长率它的经济含义就是指,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能够带来税收增长多少个百分点。2、税负税负是指税收指标占相关经济指标的比重。公式为:税收负担=税收绝对量/相关经济指标绝对量×100%税负也分为微观税负和宏观税负,如在计算某企业增值税税负时,公式为:增值税应缴税负率=应缴增值税税额/计税增值税销售收入×100%,而在宏观层面,税收总量/GDP,工业增值税/工业增加值等都属于宏观税负。分析宏观税负的目的,其一要看税收占GDP的比重是否合适;其二是从分地区来看,地区间的宏观税负反映出征管质量的差异。3、弹性和税负的关系弹性和税负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税负反映的是静态指标,弹性反映的是动态指标。但两者也有密切的联系,也就是当两个指标的增长弹性大于1时,税负就会上升,当两个指标的增长弹性小于1时,税负就会下降,反之亦然。(六)规模以上、限额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方法制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全部国有工业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在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贸易企业:指年末从业人员20人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限额以上零售贸易企业:指年末从业人员60人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限额以上餐饮业:指年末从业人员40人及以上,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限额以上住宿业:指星级宾馆、饭店。1、税收总量――GDP2、工业增值税――工业增加值3、商业增值税――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4、消费税――消费税应税品目的产量、销量、销售收入、销售产值等指标。5、所得税――利润工业企业利润增长率外资内长率工业企业预缴所得税增外资内工业企业所得税弹性外资内6、储蓄存款个人利息所得税――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及结息情况1、弹性反映变动趋势。2、税负具有标杆作用.宏观税收经济分析是反映地区、税种、行业税收总量与经济总量的关系,其显著标志是地区性。税收宏观特征描述主要是描述地区税收总量、税收增长、宏观税负、税收弹性、税收结构、税收周期等税收六大宏观特征。其核心是税收经济关系。其基本问题是“保持税收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问题。纳税能力=标准化税基(税制规定征税对象的宏观经济指标)×标准化税率(税制规定的税率)。(征收率=入库税收/纳税能力=实际税负/理论税负),它反映的是一个地区税务机关的实际征收能力,反映税收征管的质量的效率。(检验征管质量的十六字标准: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二)微观税收经济分析其显著标志是针对企业。税收微观特征描述主要是描述企业税收总量、税收增长、微观税负、税收弹性、税收结构、税收周期等税收六大微观特征。其核心是税源监控。其基本问题是“应收尽收”。联系:微观税收经济分析是基础,宏观税收经济分析是继续。从数量上看,宏观税收总量就是微观税收分量简单的汇总。微观税收经济分析更多地是体现在征收管理的执行上(如纳税评估),宏观税收经济分析则更多地是体现在税收计划的预测、编制与调整上。它们彼此是密切联系、不可分隔的。区别:①对象不同:宏观研究的是一个国家、地区整体;微观研究的是具体纳税人、企业。②资料来源不同:宏观纳税能力的标准化税基来源于宏观经济指标,无须进行真实性的审核,而微观企业的税基就需要进行真实性的审核,利用企业生产、财务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企业的税基是否真实,比如,说要通过企业的成本费用项目中的有关指标来推算企业的销售收入是否真实,通过包装物的消耗来判断销售量,通过生产的技术标准来判断企业的物耗是否正常。③核心不同:宏观研究的是“税收收入与经济发展”的同步问题;微观研究的是“应收尽收”的问题。微观税收经济分析估算与征管的纳税评估联系在一起了。如行业税负、行业税收弹性等。④可比性不同:宏观不可比(因为各地经济结构不同);微观具有可比性(如同行业是可比的)。二、税收经济分析的基本思路(一)从总量到结构。单纯用税收总量或者增长速度直接与GDP的总量或者增长速度比较只能反映总体概况,由于受GDP产业结构、税种结构以及某些特殊因素的影响,单纯对比会掩盖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和影响因素,就不能清晰地说明问题。(二)从宏观到微观。宏观分析看问题,微观分析找原因。在将宏观税收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后,逐步延伸到重点地区(如乌市)、重点行业(烟、钢、酒、电),结合纳税评估落实到微观的重点企业,使加强征管有的放矢。(三)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定量分析为定性分析的基础,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结果体现。①简单算术平均数nxx②加权算术平均数fxfx④几何平均数如已知各期环比发展速度:%100...21nnxxxx如已知基期和报告期规模:%1000AAxnn(二)动态分析常用的分析指标l、增长量增长量是用来说明某种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所增长的绝对数量的,其计算公式为:增长量=报告期发展水平-基期发展水平由于采用基期的不同,增长量可以分为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2、平均增长量为了说明某种事物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期的增长变化情况,需要计算平均增长量。3、发展速度发展速度是表明被研究现象发展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数列中两个时间发展水平相比的结果。发展速度=报告期发展水平/基期发展水平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发展速度有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之分。定期发展速度是用各个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基期水平相比。环比发展速度是用各报告期水平与前期水平相比,用以表明被研究现象逐期发展变化情况。4、增长速度增长速度指标是根据增长量与其基期水平之比求得的相对指标,它表明社会经济现象的增长程度。增长速度=发展速度-1增长速度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也分为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5、平均发展水平将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加以平均而得到的平均数叫平均发展水平。它是从动态上说明其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一般水平,它是根据时间数列来计算的。6、平均发展速度与平均增长速度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各个时期的发展速度往往是不同的,为了进行动态分析,需要将现象在各个时期的速度差异加以抽象,计算平均速度指标。平均速度分为平均发展速和平均增长速度两种。分析过程中常用的方法:1、对比分析法;2、因素分析法;3、平均分析法;4、相关分析法方差(σ2)=∑(x-x)2/n标准差(σ)=√∑(x-x)2/n离散系数=标准差/平均值若离散系数较小,说明税收收入波动幅的不大,平均数对税收收入规模具有代表性,可以用来进行预测分析。具体的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我们通常用r来表示:222)(1)(1))((1yynxxnyyxxnryxxy式中n表示资料项数;x表示x变量数列的算术平均数;y表示y变量数列的算术平均数;x表示x变量数列的标准差;y表示y变量数列的标准差;2xy表示x,y两个变量数列的协方差。由于上式计算比较繁琐,分子分母都有公因子n1。同时约掉,r的公式可写成:22)()())((yyxxyyxxr由于它是通过将各个离差相乘的方法来说明相关程度的,所以通常把这种相关系数的公式叫做“积差法”相关系数公式。在实际工作中,如果根据原始数据计算相关系数时,当x、y为除不尽小数时,计算既麻烦又影响其准确性,可以运用相关系数简捷法计算:2222)()())((yynxxnyxxynr此式可以不用计算两个变量数列的平均值与标准差,节约工作量,而且可以减少计算平均值除不尽所带来的误差。相关系数的数值范围是在-1和+1之间,即-1≤r≤1。计算结果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若0r≤1,表明是x与y正相关;若-1≤r0,表明是x与y负相关.若r=+1或-1时,表明x与y完全相关,二者为函数关系;若r=0时,表明x与y不相关,即二者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明相关系数越强;r的绝对值越接近于0,表明相关关系越弱.在对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的密切程度作为判断时,通常所用的判断标准是:∣r∣≥0.8时,为高度相关;0.5≤∣r∣0.8时,为中度相关,即显著相关;0.3≤∣r∣0.5时,为低度相关;∣r∣0.3时为微弱相关,可视为不相关.一元线性回归:当两种变量互为因果关系是可以用直线方程表示,即y对x的回归直线方程式,bxay,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式中a表示直线在y轴上截距,代表经济现象经过修匀的基础水平;b表示直线的斜率,称为y对x的回归系数,表明x每变动一个单位时,影响y平均变动的数量;a、b为确定回归直线模型的两个待定常数。如何来确定这两个参数,根据最小平方法,也叫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可以应用下列标准方程组来求解a和b的数值:2xbxaxyxbnay解联立方程式得出:xbynxbnyaxxnyxxynb22)())((一是反映国民经济总量的经济指标,国内生产总值(GDP)每年可比价和现价增长与税收(现价)增长呈现明显的不相关性。比如19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