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灾后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构建作者:陈丽君字体:【大中小】在5·12汶川大地震中,人们除了遭遇财产损失、家园毁坏、身体受伤等,也会出现各种心理应激反应的障碍,带来心理危机。其中,处于成长中的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值得我们关注。一、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特点心理危机是指,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如巨大灾难、亲人亡故、突发威胁生命的疾病等,个体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通常的方法来解决或处理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心理危机的出现不但会干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还会使其产生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不良反应。虽然适度的心理应激反应是正常的,但是长久的不良应激状态可能会造成心理发展障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终身的心理阴影。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危机干预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治疗的技术,动用各种社会资源,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下的学生采取明确有效的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恢复心理平衡的行为。有效的危机干预能够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获得生理和心理上的安全感,缓解和稳定由危机引发的负面反应,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这次地震灾害由于破坏性太大,受灾面积太广,持续时间太长,地震引发的次生灾害隐患太多,使得学生中产生的心理危机非常严重,干预的难度非常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包括下面的特点。1.干预范围广在这次8.0级的巨大地震灾害中,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直接受灾人数超过4000万人,其中学生达数十万。如此广泛的地区和庞大的学生人数,致使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的范围非常广。此外,学生的年龄层次也分布很广,从三、四岁的幼儿到二十多岁的青少年,包括就读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中专和大学的各类学生。2.干预时间长地震灾害是突发的,但是其造成的心理影响却是长期的。研究显示,在唐山地震20年之后,幸存者仍然存在心理创伤和精神障碍问题,并长期影响其心身健康。而此次地震的破坏程度和持续时间都要超过唐山大地震,因此心理危机的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尤其对那些失去亲人或自身致残的学生而言,影响更加长久甚至是终身的。此外,心理危机的爆发存在潜伏期。现在,学生正以全身心的力量来应对灾后安置、复课等事情,绝大部分问题都是隐藏着的。当一切正常后,问题就会爆发出来。因此,对学生的心理救助和干预要着眼长期。3.干预难度大汶川地震灾害的心理干预难度非常大。除了干预范围广和时间长所导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缺乏,还由于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处于起步的初级阶段,缺乏健全的干预机构、成熟的干预机制、有效的干预技术和相关的实践干预经验。此外,对学生的心理干预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平衡,还需要考虑危机对其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的长远影响,以促使其心理的成熟和性格的完善。4.干预的系统性学生的心理危机并不是在偶然和孤立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而且一个危机的解决,也并不代表危机警报的彻底解除,往往会有重复发生和连锁反应的可能。比如一个失去家园被迫异地求学的学生,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生活环境的改变,还包括学习条件、人际交往、生活习2惯等的改变和适应。此外,许多学生还会面临升学的问题,升学之后,危机干预的连续性也是需要考虑的。所以,危机干预不能只着眼于地震这一单独事件,而应系统性地去全面考虑。5.注重人格的塑造普通的心理危机干预强调短期性和问题的解决,通常只需要使用快速有效的干预方法,帮助个体恢复心理平衡,并不参与个体的人格塑造。而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突然爆发的境遇性危机可能会导致影响其人格发展的成长性危机。因此,心理危机中往往蕴涵着人格重塑的机会。对危机的干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恢复心理的平衡状况,更应该扩展到促进个体的成长和成熟,塑造积极健全的人格。二、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现状1.积极迅速的心理干预灾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灾区学生的心理援助工作正随着其他救灾工作一起全面铺开了。(1)心理危机干预得到充分重视。震灾发生后,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快得到了重视。国内几乎所有的心理和精神卫生机构都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对灾区学生进行心理援助和心理疏导。在灾后重建的学校中,专门开设了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2)干预工作全面展开。在灾后不到两周的时间内,50多支不同的心理援助队伍就进驻到灾区对受灾民众,尤其是学生进行心理援助。随着灾情的发展,援助者更是越来越多。他们中有大学生,有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有高校教师,有精神科医生,有唐山地震中的幸存者等。(3)有针对性地采取干预措施。援助者们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改进认知,恢复心理平衡。比如对低年级的学生,多采取游戏、绘画、讲故事等简单生动的形式,而高年级学生则采用阅读、写日记、讨论、讲座等形式。多元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和好评。2.心理干预中存在的问题(1)人力物力的严重不足。目前,在灾区从事心理干预的队伍,大多是志愿者和国内相关心理干预机构的工作人员。相对庞大的受灾人数来说,这些人员的数量只是杯水车薪。(2)各自为政,浪费资源。我国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才刚刚起步,还没有一个正式权威的有影响力的机构专门管理和负责心理干预工作。因此,志愿者队伍来到灾区后,都是各自为政、单打独干,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安排,造成了援助工作的重复浪费和盲点遗漏并存。(3)工作缺乏连续性。由于缺乏事前的周密考虑、充分准备和整体统筹,使得心理干预工作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连续性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援助工作的交接上。(4)没有长期的干预规划。心理干预工作是长期的。需要援助者能够比较长时间地驻扎在某一个区域,对学生进行耐心、细致地心理辅导。但以志愿者为主的援助队伍显然无法在时间上给予保证,致使干预工作只能仓促展开,无法长期维持。(5)不利于树立心理干预工作的正面形象。由于心理援助队伍缺乏统筹安排,致使前期工作整体上比较混乱。一些并没有相关资质的人员仅凭满腔热情就来到灾区,却没有能够把工作有效地开展;有的“快餐式”的粗糙干预不但没有帮助学生反而给他们带来新的二次伤害;有的队伍不注意方式方法,以致心理工作遭到一些教师和学生的反感和排斥。类似这些行为都不利于树立心理工作的正面形象,更不利于心理工作的长期开展。笔者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做到两点。一是对心理援助工作进行统筹、组织和管理;二是充分调动和利用灾区当地的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力量开展自助自救。3三、建构灾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由于需要得到心理援助的学生范围太广、人数太多,因此,仅仅依靠志愿者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心理危机干预涉及到灾后救助和重建工作的方方面面,要确保危机干预的效果,必须统一组织、规范管理,充分利用灾区当地的资源,并结合全社会的力量,建立广泛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笔者设想,可以建立“学生家庭班级学校社会”的五级心理干预体系。把对学生的干预从由少量的专家、志愿者参与的活动,变成由广泛的与学生有最紧密联系的同学、家长、教师、社区人员和心理专家共同参与的工作。这个五级干预体系的模式如下图。这个危机干预体系的核心,就是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关注,把心理干预工作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下面,把这五级体系中的分工、干预内容和目的作详细介绍。1.第一级:学生(预防者)处于这个干预体系第一级也就是最低一级的是学生本人,也包括同属于学生的同学、朋友和心理委员。把学生纳入体系是由于,虽然心理干预的对象是学生,但是学习本人也需要积极参与到这个心理康复的活动中,积极尝试自我心理救助。其干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学生本人要学习和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和心理应对策略,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主动开展自我干预。②学生在教师的鼓励和协助下,努力构建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与同学、朋友、家人的接触与沟通,获得支持、理解和关爱,促进负面情绪的宣泄和心理创伤的愈合。③为了把心理干预工作更好地落实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每一个班级都选取一名心理素质好、沟通能力强的同学作为心理委员。心理委员需接受一定的培训,其职责是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同学的心理状态,协助老师开展各种心理活动。2.第二级:家庭(监控者)充分发挥家庭对危机学生的亲情感化作用。家庭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等是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其支持最为重要。其中,父母要担负对孩子的关怀、安慰和监督工作。①鼓励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帮助他们克服震后的恐惧、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虽然家长们没有心理学专业知识,但他们对孩子真挚的关心和爱护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克服地震的阴影。②父母要经常观察和评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反应,如果发现异常状况,可以及时向其班主任汇报,以寻求帮助。③班级教师可以对家长进行一定的心理知识普及和培训,尤其是心理危机的典型症状和表现,使他们具备识别心理问题的能力。43.第三级:班级(教育者)每一个班级的班主任和科任教师构成了干预体系的第三级。虽然这些教师也没有受过心理学系统训练,但是大多数人拥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状况有深入的了解,可以把干预工作融入日常的教学中。班级教师的职责包括三方面。①监控和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心理状况。班级教师与学生接触很多,相互之间有较深的感情和信任关系,能够及时发现其心理异常状况。如果发现有需要帮助的学生,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疏导,并及时与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教师联系,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救助。②联系学校专任心理教师与学生家长。各个学校的专任心理辅导教师在接受了心理学专家的培训后,在本校对各个班级教师开展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培训。班级教师再对家长进行心理评估知识的培训,帮助他们辨别学生的心理危机状况。同时,与家长密切联系,接受家长对学生情况的反馈。③在班级组织开展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班级教师按照心理专家编写一些简单有效、操作性强的心理训练和心理辅导的游戏活动,在班级中对学生展开干预和指导。4.第四级:学校(干预者)学校这一级别是指学校的心理工作负责人,主要包括学校分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校长和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专任心理教师。其职责主要是指导、训练和上传下达。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内容。①上传下达。心理教师按照专家制定的方案展开干预,接受专家的培训和指导。同时,把学生的心理情况收集起来,汇报给专家。②建立全校学生的心理档案。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是反映学生心理素质的一种科学记录。建档有助于认识和记录学生的基本心理状况,甄别出其中的高危学生,并对其实施针对性的干预措施。③定期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团体辅导。④对存在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咨询。如果心理教师解决不了,可以转到专家和专业机构处进行进一步干预。5.第五级:社会(指导者)第五级是由心理和精神卫生专家组成的专业心理干预队伍,同时也包括具有心理干预资质的志愿者们。鉴于目前心理干预工作的无序性,必须有一个权威机构来组织、协调和管理散乱的志愿队伍和各专业心理干预机构。由于干预的对象是学生,因此最好由教育部来组织对学校系统的心理干预工作。据了解,目前教育部已经开始着手这方面的工作,发布了《做好灾区师生安置和恢复重建准备工作的方案》,拟对心理干预工作进行规范和统一管理。社会中的各类专家在心理干预中主要承担具有全局性和指导性的重要工作。①组织和管理工作。加强对心理援助队伍的组织协调,统一管理;加强对进入灾区从事心理援助的组织和人员进行从业资质核准;整合灾区的学校心理干预资源,统筹安排心理干预人员的具体工作。②培训指导工作。指导学校规范科学地进行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定期到各个学校去巡查和了解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灾区中小学教师进行培训。③编写资料。编写培训教材和各种自助阅读教材。④辅导咨询。对高危学生进行个别辅导。⑤总结经验。定期对干预工作做理论上的升华和总结,积累危机应对经验,调整危机干预的措施。为将来可能面临的类似工作提供宝贵的借鉴。⑥树立心理危机干预的正面形象。通过统一规范的管理,人员资质的审核,切实有效地展开工作,树立心理干预工作的正面形象。在这个体系中,通过明确地分工和合作,使心理干预层层递进,有效避免工作的混乱,把心理援助工作落到实处。同时,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