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网络对新闻传播活动的影响“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从而将网络与媒体联系起来,从广义上说第四媒体通常指因特网,从狭义上说是指基于因特网这个传输平台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1]当今世界,网络信息传播的便捷性给当今快节奏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新闻,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信息需求。网络的出现及飞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当今信息技术日益发达的情况下,如何合理利用网络进行新闻传播则成为新的话题。1.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及发展现状1.1网络信息时代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电子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实现了一体化,网络技术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进入90年代,由于国际互联网及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完善,特别是众多国家在信息高速公路和其他社会信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和努力,国际社会信息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人类社会逐渐步入信息网络社会,最集中的表现是信息空间在全球范围内的崛起。在人类历史发展全球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不仅担当者舆论导向的传播作用,而且肩负着人民生活衣食住行的便捷作用,同时,也成为科技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给力生产工具,加快人类现代化的建设。从而,推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1.2网络媒体的发展现状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传播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网络时代是人类社会的新形态,是历史进步的新阶段。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全面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政治和经济方面,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如今电脑及多媒体系统已进入千家万户、寻常人家,有许多人家是人手一台,出门还有笔记本电脑。现在全球大约有60亿台以上的电脑在各行各业和普通家庭中使用,有8亿人在因特网上漫游,其中中国网民总数已达1.23亿,全球还有1亿人通过手机上网。在这一次传播革命中,电脑加上各种软件和设备,将成为人们综合处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跨国传播乃至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人类已经进入信息社会和媒介社会,并且即将进入一个综合传播的新时代。”[2]2.网络发展对传播活动的影响22.1网络媒介传播的特点2.1.1互动性互动性是网络媒介传播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以往人们只是被动地阅读、收听和观看他们所“不讨厌的内容”,但是无法及时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是现在人们通过网络传播则可以随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和新闻发布者以及其他受众的互动关系,从而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传播关系转变为双向或多向互动的传播关系。2.1.2主动性以往是传播者积极地将信息推向受众,受众则消极地打开信息渠道的“开关”等待信息的来临。而网络传播中的人则必须自己主动地去寻找信息、追逐信息、向媒介、资料库、电子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索要信息,这使得受众则必须在信息传播中处于主动角色,去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2.1.3参与性以往受众对传播的参与和交流程度较低,网络传播则要求人们有很高的个人参与性,既要主动地选择、寻找、索要信息,而且要积极地通过电子邮箱交流信息,或者通过互联网召开网络会议、远程会诊,甚至可以通过聊天工具进行交流等,使人们对传播具有了更高程度的参与性。2.1.4集合性网络传播中的各种媒介将在发展中有机的组合、集成为一体化多功能的多媒体电脑,而各大传播机构如信息中心、出版社、报社、电台、电视台等,也将有序地聚合成一种松散的超级信息系统。网络传播连接着整个人类,每一种传播科技的出现与发展都在缩短着时间和空间,消除着文化差异和认知差异,扩展着新闻信息和思想观念。国际互联网上有众多互联网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公共信息和商业服务信息。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难怪《数字化生存》一书的作者尼葛络庞高唱“信息内容为王”,而一年之后,他感叹“要想在浩瀚的网络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实在是太难了”,于是他提出“导航为王”的论断。[3]2.2.网络的发展对传统媒介的影响网络媒体自身的特点,使之逐步成为传统媒体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无形中也促使传统媒体加快更新观念和运作方式的步伐。在相互竞争中,传统媒体和新兴的网络媒体互相影响、融合,形成了一整套新的信息传播方式。采访和写作是新闻传播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大变革中,它们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3传统的采访方式是寻找新闻线索、确定选题、考察采访对象、设计采访大纲,然后通常是面对面进行采访。记者通过种种人际关系联络到采访对象。说服其接受采访,按照预定的采访计划对其进行提问。在问答过程中察言观色,一方面可以判断其话语的真实程度,一方面可以为报道增添细节。这种实事求是的新闻采访方式,是任何时代都必须坚持的。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种采访方式受到时间、空间、人力、费用等因素的限制,有时甚至会影响新闻信息的时效性。网络传播出现后,人们开始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通过网站、论坛、留言板等方式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确定采访主题,然后利用电子邮件等通讯手段,把自己的采访提纲传给被采访者。对方在网上回答问题,还可以将相关的数据、资料等内容图片一起提供给采访者。这样的采访,大大节省了人力、财力,跨越了空间的阻隔,增强了新闻的时效性。在线采访的真实性,较传统采访方式而言较弱,这就需要采访者通过搜索引擎查找相关信息,掌握大量的资料,以便全面核实信息的准确程度。想要在线采访,一定要学会去伪存真,练就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辨别真假的本领。传统的新闻写作要求“及时”,要求尽快传递信息。“而1997年,在全球网络化的新闻竞争背景下,BBC建成了全天候BBC新闻频道BBCNEWS24,改善新闻节目质量,加强了连续报道、深度报道等电视新闻的薄弱环节。最重要的是,该频道的开播将时效性作为电视与网络及其他传媒竞争的关键,提出了“在需要时收看新闻”的全时概念。彻底更新了一直以来新闻时效性的定义。”[4]网络传播以其灵活的方式、新颖的创意、以及个性的内容冲击了传统媒体,同时也启发了传统媒体,例如湖南卫视的《天天读报》栏目,则将播新闻的方式改变成了说新闻的方式,以口语化、平民化的风格,不仅轻松、趣味的传播了信息,同时也使受众接受了信息,获得了受众的青睐。“多年来,电视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然而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最大的是电视。”[5]难怪电视发达国家的电视机构纷纷在网上“抢滩”。美国广播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福克斯广播公司、美国有线电视网等大广播公司在网上展开竞争。全国广播公司与微软公司结盟成立全天24小时有线新闻广播,同时在网上建立网站。这些网站的突出特点是充分发挥自身信息总汇和信息枢纽的优势,信息极为丰富。我国的一些电视台也积极加人了互联网,其中中央电视台有多个栏目上网,涵盖新闻、经济、文艺和体育等方方面面,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地方电视台上网,有效的发挥了国际互联网的优势,扩大了自身的影响力。“而目前国内上网的报纸更是不计4其数,《人民日报》网络版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站点之一,日访问量达180万次。”[6]2.3.网络媒介对新闻传播的积极影响2.3.1使新闻的即时传播成为现实所谓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近是构成新闻的要素之一。由于技术设备落后等原因,传统新闻的信息传递往往滞后不畅,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而打破这种在时间、空间上的屏障,最大限度地发挥新闻的作用,正是网络的优势所在。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即时性新闻已不再是神话。在网上,新闻可24小时不间断实施滚动发布,虚拟主持人随时播报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件,最后截稿时间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抢发即时新闻已成为现代新闻业竞争的一个重要内容。2.3.2单向传播转向双向交互式传播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方式的传播路径的单向性,使受众无法同时利用这些媒介对传者进行反向信息传播。而网络使双向交互式传播成为可能。在网上,受众可以随时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对于提高大众的政治生活质量和民主意识很有意义。例如今年武汉市的换届选举会,微博提出了“我对换届献言献策”的策划,使普通的市民也可以更深入地参与到换届的互动中去。“在微博的技术平台上,网民围绕同样的新闻话题,全方位提供新闻信息,积极参与讨论分析。一旦新闻信息有了失误,全民参与纠错,这种全民参与信息传播的方式改变了媒体单一作战报道新闻信息的模式,多元视角多元维度框架下的新闻报道必将走上更加专业的道路。在全民参与下,网民可以得到更加丰富的信息,更加严谨的推理,更加理性地探讨,更加多元的评析。”[7]同时,也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通过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等,及时了解社会思潮和社会舆情动态,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并在第一时间作出回应。2.3.3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传统媒体使用传播符号大多具有相对的单一性,互联网却集所有传统媒介之大成,它可以将文字、声音、图片、图表、动态图像等媒体符号综合在一个传播单元中,构成多媒体信息,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8]例如网络媒体可以利用链接的方式,将所有的信息都聚集到一起,可以让受众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获取信息,获得信息的同时还可以获得视听享受,使传播更具综合性、直观性、形象性,最大程度地还原信息的本来面目,也更加符合人们的接受习惯和思维规律,提高传播的综合效果。52.3.4适应不同层次受众个人化的需求尽管每个人的兴趣需求更不相同,但还是有不少信息是人们共同感兴趣的。这是因为,“每个个体社会大坏境中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个体,其独立的愿望总是受到共同环境的塑造和规范,这是大众传媒存在的基础。”[9]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满足大众共同需求的同时,也为满足小众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条件,使得每个人的个性都得了充分的张扬,适应了不同层次受众个人化的需求。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信息检索工具选择自己想要的信息,这使得受众获得了更具个性化的信息传播方式。2.4.网络媒介对新闻传播的消极影响虽然网络媒介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捷,但是作为一个新兴事物,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很多方面还不完善,出现了很多问题。尤其是我国的网络媒体,目前存在着一些限制自身发展的不利因素和缺陷,也不同程度的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消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4.1.报道面比较浅显,缺乏深度网上发布的新闻以及观点和评论通常具有广泛性但缺乏深刻性,缺乏令人身心为之折服的力度,多数网络媒体满足于扮演信息发布平台的角色。如论坛和博客上通常只会去描述事情的发生,给了观众很多发表意见的平台,但是这种平台往往就是一些发泄私人情绪,带有很强主观意识的意见。很少能真正评论到事物的本质。如2009年8月份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新浪网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成为门户网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务的网站,也正式进入主流人群视野。“博主在微博上发表评论时,无需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评论那样字斟句酌,只需用简单的句子描绘出当前事件或感受,并可附上图片和视频,在短的时间内形成图文并茂的一则消息。”[10]类似于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那样的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在目前的网络媒体中还是很少见。部分的原因恐怕是由于尚未形成一支训练有素的网络新闻采编队伍。2.4.2.传播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难免信息失真当今社会公众,尤其是知识分子群体和大学生群体,富有社会责任感,关心民族荣辱和国家兴衰,他们把网络作为拓宽知识来源、全面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和方便性,使他们可以及时的了解国内外动态。网络媒体中,除比较规范的新闻网站外,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网络论坛、网络聊天等网络工具都具有传播功能。“网络媒体的多样性和开放性,使得有关群体性事件的信息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过滤机制。特别是群体性事件开始阶段,各种小道消息在网络蔓延、难辨真假。”[11]6“从宏观的角度讲,网络环境下,新闻报道极易形成一种左右受众知情权的消极氛围,即“非常态的常态化”。它是指“在新闻传播过程或社会发展过程中,原本是非常态的异常事物和社会现象,由于被大量报道从而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最终成为(或似乎成为)常态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