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系列讲座之论述类阅读理解专题主讲人:章友华一、考纲解读(2012年)•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1、理解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概念”指对文章的思想、观点、情感等起重要作用的概念。这些概念或表示特定的意义,或表达丰富的内涵。•“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指根据具体语境把握这些概念的意义和内涵。(2012年加)•可参照2011年,江苏卷第17题,浙江卷第10题,湖南卷第14题,广东卷第14题。•(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指对文章思想、观点情感,结构等起重要作用的句子。这些句子或意蕴比较丰富,或表达比较独特,或结构比较复杂。“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指根据具体语境领会或解释这些句子的意义。•2、分析综合C•(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指把握文章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组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主要内容等。•(2)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侧重于理清行文的思路,理解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分析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做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考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做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有的是直接表达出来的,有的则是间接表达出来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就是能对文中有关内容进行筛选,分析并做综合概括。二、09~11年考频归类2B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次)理解()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次)22C0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次)归纳内容要点(次)分析综合()概括中心意思(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2次)三、2012年考试形式的变动•2012年现代文阅读部分增加一句话“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可采用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这句话可理解为一般论述类文章考查可能由原来的单纯选择题变为“选择题+非选择题”的形式,如2011年北京卷、湖北卷、湖南卷、福建卷、广东卷、浙江卷,都考了选择题和问答题。•四、题型示例的增加•论述类文章阅读增加了《家园城市》《日本大灾难与科技文明的脆弱》《捧与挖》《诗的作用》《不可无“我”》中五道非选择题形式的样题,涉有4个考点。请同学们认真分析,掌握方法。•五、选材特点和设题规律•论述文本的选材偏爱文、史哲类,在内涵•上看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设题着眼于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特别是思想性和逻辑性。•六、训练方法(附试题)•以2011年部分省市考题为训练题,分析•时,着重进行方法指导。七、二轮复习目的、策略•学习目标•1、能陈述解答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的三个步骤。•2、能法举例口述解答论述类文章阅读选择题须特别关注的12个“点”。•3、能口述“概念题”“因果题”“信息题”“主旨题”“推断题”的基本特点。一轮反思•1、凭感觉解题,没有科学的步骤及有效做法。•2、不能清楚地知晓论述文章阅读选择题,干扰项设置规律,只是朦胧地了解“偷换概念”“指鹿为马”“张冠李戴”“断章取义”等术语。•3、不知道论述类文章选择题主要分为“概念题”“信息题”“主旨题”“推断题”这五种类型,不清楚它吴的具体特点与相应的解题方法。二轮对策•1、熟悉常用题型•⊙下列关于“……”概念的理解,符合作者原意的一项是①变一般为独特②以偏、概全③偷梁换柱、张冠李戴、曲解文意。•⊙下列不属于“……”的原因的一项是。•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关系,可找题干与各选项的所在区间,进行比对。•⊙本文认为……,以下不属于其依据的一项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客观、全面、科学)①确定信息原②比对•⊙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属难度相对较高的一个题型。解题时由于不能直接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所以解题思路至关重要。一般是先分析选项中的内容应该何作为理论依据,然后再从原文中寻找这个理论依据是否存在,最后断定哪个选项推理不当。)•2、掌握解题诀窍•(Ⅰ)遵循解题步骤•第一步精读全文,注意要点,了解思路。•①勾画要点。精读全文时应勾画出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小重点”,对原文的思路形成大致的印象,以便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另外,A还要勾画一些指代内容了解指代范围,把握局部思路,以便了解全文思路;B勾画出限制修饰性的词,如“也许”“未必”“只”“可能”“仅仅“主要”“可以”等。•②注意首尾•开头与结尾,往往是作者观点集中表述的地方。注意开头结尾,有助于了解文章的思路。•第二步,审读题干,细读选项,确定区间•①审读题干,弄清选择“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符合的”还是“不符合的”,“属于的”还是“不属于”的。•②细致选项,勾画要点,大略了解与选项对应的内容在全文的位置。•③确定选项在原文中的对应信息区域。•第三步,对照原文,核对选项,确定答案。•对照原文,核对选项要细心,只有细心,才能找出正确的答案。(2)关注12个“点”•①范围(包括偷换概念)•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或“以偏概全”,或“变点为面”“变小为•大”“变独特为一般”。(如:2011年湖南卷•第12题B项,以偏概全。2011年湖北卷,•第7题A项第8题B项。)•②数量•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常在事物的数量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少的事物表述成多的事物,或将多的事物表述成少的事物。(如2011年湖北卷第8题,A项)•③程度•选项在行为的程度上设置干扰,故意将程度轻的说成程度重的,或将程度重的说成程度轻的。•④速度•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变化速度上设置干扰,或“变快为慢”,或“变慢为快”。•⑤时态•时态混淆即已然与未然混淆。“已然”是事物已经产生的情况,“未然”是事物即将出现的情况。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或“变已然为未然”,或“变未然为已然”。(2011年辽宁卷第1题A项)•⑥模态•模态混淆即或然与必然混淆。事物发展的趋势有两种情形:一种是“或然”,即“有可能而不一定发生”,另一种是“必然”,即“事理上必定发生”。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或“变或然为必然”,或“变必然为或然”。(如2011年湖南卷第13题A项,D项)•⑦先后•命题者在事物,现象产生,出现的时间上设置干扰,或“变先期为后期”或“变后期为先期”。•⑧主次•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或“变主要为次要”或“变次要为主要”。(如2011年广东卷12题E项)•⑨因果•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因果关系上设置干扰,或将因果关系颠倒,或强加因果。(如湖南卷第13题,B项)•⑩彼此•命题或将此事物表述成彼事物,或将彼事•物表述为此事物;或事物的此方面表述为•彼方面,或半事物的彼方面表述成此方面。•(如,2011年湖北卷第6题,D项)•(11)有无•阅读材料中本无此意,而命题者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空臆选出这种说法,或阅读材料中本有此意,而命题者却在选项中故意删除这种说法。(如2011年湖北卷第8题D项.此类推断题居多,如2011年天津卷第8题)•(12)然否•然否混淆即肯定与否定的混淆。命题者设计干扰项时,或“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这类陷阱可称为“是非颠倒”。(如2011年广东卷第13题D项)(3)选择恰当的方法•①因果题•主要是对有关观点的“原因”“结果”“依据”“作用”的陈述,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一般紧接在选项内容的上文或下文。•②概念题•主要是对概念内涵或外延的解说,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就在与选项相对应的区间。•③信息题•主要是相关内容信息的重要表述,有时也有对原文的直接“剪接”。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涉及的范围较广,选择与确定的难度也大一点。解题时需细心寻找原文信息,方能与选项核对。•④主旨题•主要是对文本中心,作者观点,标题含义等主旨性内容是否“正确”的判断。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多数在开头与结尾,也可能在主篇。解题时需要概括全文中心或主旨,方能与选项核对。•⑤推断题•主要是运用文本材料进行推断,选项具有灵活性,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比交广泛,选择与确定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特别需要审读题干,看清题支,否则不能正确“推断”。(选项一般在“无中生有”“然否”,“模态”)•③信息题•主要是相关内容信息的重要表述,有时也有对原文的直接“剪接”。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涉及的范围较广,选择与确定的难度也大一点。解题时需细心寻找原文信息,方能与选项核对。•④主旨题•主要是对文本中心,作者观点,标题含义等主旨性内容是否“正确”的判断。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多数在开头与结尾,也可能在主篇。解题时需要概括全文中心或主旨,方能与选项核对。•⑤推断题•主要是运用文本材料进行推断,选项具有灵活性,核对选项时所对照的原文比交广泛,选择与确定的难度比较大,解题时特别需要审读题干,看清题支,否则不能正确“推断”。(选项一般在“无中生有”“然否”,“模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