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禹锡,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干细胞科学家。在人类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工作,他一度被认为遥遥领先于世界。然而在短短两年内,他一手缔造的“神话”就破灭了。一个“最高科学家”的诞生黄禹锡生于1953年,5岁丧父,母亲为养活6个孩子,放牛养家。黄禹锡孩提时代帮母亲照顾生病的牛,从而立下做兽医的志向。他埋头苦读,终于考上首尔国立大学兽医系,29岁便获得博士学位,成为教授。此后,黄禹锡将一切金钱、精力、时间都投放到实验室,1995年研制出超级乳牛,1999年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牛,随后更培育出全球首只克隆狗。这些成果,令他成为国际生命科学领域的权威人物。2004年2月12日,在美国科学促进会年会上,黄禹锡公布,他通过克隆技术成功获得了胚胎干细胞系,其论文同时发表于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科学》杂志的网站上,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这不仅因为克隆出的人类胚泡如果继续发育下去,就会通向克隆人,还因为黄的这项研究为干细胞疗法提供了新的希望。科学家认为,干细胞这种尚未分化而又能不断增殖的细胞,可以修复损伤的人体器官。如心脏病、脊髓损伤、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这样的疑难病,都有可能通过干细胞疗法加以治疗。而且黄禹锡的研究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过把体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子中,然后得到可能用于治疗的胚胎干细胞系。2005年5月19日,黄禹锡再次在《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他的研究组为11名患者“量身定做”克隆出了相应的干细胞系,克隆干细胞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且细胞核与卵子均来自不同的人。凭借着这一骄人成就,黄禹锡很快成为了韩国的“民族英雄”。韩国政府为黄禹锡提供了2000多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并计划扩建黄禹锡所在的研究机构。2005年6月,在黄禹锡第二次发表干细胞研究成果之后,韩国政府授予他“韩国最高科学家”的称号,成为韩国获此殊荣的第一人。事业上的转折点在一片追捧之中也冒出了一些异样的音符。自从2004年黄禹锡在《科学》杂志发表论文之后,韩国国内就有一些声音指责他在采集人类卵子的时候违反了科研伦理。2004年5月,《自然》杂志驻东京的通讯记者大卫·克雷诺斯基(DavidCyranoski)访问了黄禹锡的实验室。在与实验室的一名博士研究生、也是2004年论文的作者之一具子敏(JaMinKoo)的交谈中,具子敏告诉克雷诺斯基,她和实验室的另一名女性都为实验捐献了卵子。但事后具子敏打电话给克雷诺斯基否认了这件事,她说,由于她的英语不好,把问题理解错了。当克雷诺斯基向黄禹锡求证这件事的时候,黄禹锡也否定了这种说法,他说他检查了捐献者的知情同意书,结果没有发现那位博士生名列其中。不过,黄禹锡说,他手下的一些学生确实要求过捐献卵子,但是被他坚决拒绝了。伦理学家认为,黄禹锡手下的研究人员捐献卵子,会在两个问题上违反科研伦理:一是黄禹锡和手下的研究人员处于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捐献者可能迫于权力的压力,导致捐献行为不是自愿的;二是捐献者不应该同时又是研究的参与者,这有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公正性。此后,关于黄禹锡是否不当地采集卵子的问题就没有了下文。2005年,黄禹锡第二篇论文的发表,让他的名声再一次达到了顶峰。这一次,黄禹锡有了一个外国合作者——美国匹兹堡大学的杰拉尔德·夏腾(GeraldSchatten)。夏腾2005年有两篇论文(另一篇是克隆狗的论文)与黄禹锡合作,然而在11月12日,夏腾突然表示要与黄禹锡分道扬镳。夏腾说他头天得到了一些关于黄禹锡研究中卵子捐献问题的消息,“因此我已经暂停了与黄教授的合作”。夏腾与黄禹锡的分手成为了黄禹锡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已经“冷冻”了一年多的伦理问题再次被炒热,成为关注的焦点。2005年12月24日,黄禹锡在一个全国电视直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他因为卵子采集的问题而辞去包括世界干细胞中心负责人在内的公职。他说,起初并不知道手下的女博士生捐献了卵子,后来《自然》杂志向他询问之后,他找到了那位女博士生问明了情况,为了保护手下,他只好对外谎称情况并不属实。黄禹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所有纠纷和争论的责任都在我。我不作任何辩解。”风云突变然而,另一轮对黄禹锡的质疑已经在几天前开始。2005年12月1日,MBC在另外一档新闻节目里,调查了黄禹锡克隆干细胞的真实性。电视台把黄禹锡实验室提供的干细胞和患者的组织送到独立的实验室去检验,结果发现其中有两个干细胞与患者的DNA不一致,因此,MBC质疑黄禹锡是否克隆出了干细胞。对此,黄禹锡研究组的回应是MBC做的测试可能出错了。紧接着,一个更有杀伤力的质疑出现在韩国一个生物学论坛上。12月5日,有人在韩国生物信息研究中心网站的论坛上发帖子说,黄禹锡2005年论文中,一些干细胞群落照片可能重复了。《科学》杂志调查后发现,这些重复的图片不是作者最初投稿时提交的图片,而是在论文准备发表时,作者们提供的高分辨率图片。当《科学》杂志的编辑向作者提供新版论文草稿供核对的时候,作者没有指出图片重复。12月7日,又有人在网站的论坛上发帖说,2005年论文补充材料中的DNA指纹数据也有问题。一些DNA指纹数据曲线不但形状相似,而且连曲线的随机背景噪声也很相似,这就让人怀疑论文作者是否伪造了这些DNA指纹数据。12月16日,黄禹锡召开新闻发布会,坚持说他确实拥有克隆干细胞的核心技术,并且也确实克隆出了干细胞系,但在今年1月份即论文投稿之前,实验室被真菌污染,6个干细胞系因此死亡。黄禹锡同时表示,他的研究组将把剩下的5个冷冻保存的干细胞系解冻,以验证真伪。这一过程需要大约10天时间。12月18日,为澄清事实,首尔大学成立了特别调查委员会开始对黄禹锡实验的结果进行调查。12月23日9人组成的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宣布,经过为期一周的调查,证实被称为韩国“克隆之父”的黄禹锡科研组发表在2005年《科学》杂志上的论文系“有意造假”。当天发布声明说:“黄禹锡研究组2005年论文并不是简单失误的结果,而是有意造假。”“黄禹锡科研组在论文中称,通过体细胞克隆的与患者基因完全相同的胚胎干细胞共11个,但直到论文投稿的3月15日,事实上只存在2号和3号两个。”调查委员会认为,调查的结论表明,黄禹锡不仅在研究中使用的卵子数量也远多于《科学》杂志论文中提到的数量,除夸大干细胞数量外,而且还编造了数据,利用2枚干细胞伪造了另外9枚干细胞的照片,并在他的论文中使用了上述编造的数据和照片。而这两枚干细胞本身是否确实是用体细胞克隆出的干细胞,也存在疑问。调查委员会表示,已经将2枚干细胞的DNA提交外部机构分析,待DNA分析结果出来之后再作出结论。当天调查委员会发言人向法新社表示,黄禹锡承认在编造科学数据过程中扮演了某种角色。在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公布以后,黄禹锡立即接受了调查委员会的结论,并宣布辞去首尔大学教授的职务。他说:“我为给韩国人民带来震惊和失望表示真诚的道歉,作为道歉的象征,我决定辞去首尔大学教授的职务。”2006年1月10日,韩国首尔大学特别调查委员会正式公布“黄禹锡造假事件”最终调查结果,证实黄禹锡及其研究小组有关克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研成果纯属造假。首尔大学调查委员会委员长郑明熙教授说,“我们确定黄禹锡并未利用患者体细胞克隆出匹配的胚胎干细胞系,没有任何证据可证实黄禹锡及其科研小组曾获得成功。”“黄禹锡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关于胚胎干细胞系克隆技术的论文确属伪造。”同一天,韩国检察机关提出,将对黄禹锡造假事件展开正式调查,如果黄禹锡欺诈政府科研资金罪名成立,他将面临最高10年监禁及2000万韩元(1100韩元约合1美元)罚款。据悉,自1998年开始,韩国政府已经为黄禹锡的科研项目提供资金409亿韩元。1月22日,韩国政府宣布,经韩国最高科学家委员会决定,正式取消首尔大学前教授黄禹锡的“韩国最高科学家”称号。3月6日,韩国检察厅负责人说,黄禹锡已正式承认确实让下属造假。1.什么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在本案例中,你认为黄禹锡的那些做法违背了科学精神?什么做法违反了人文精神?2.黄禹锡为什么要造假,而且是在世界尖端科学领域,同时又是敏感的“科学雷区”踩雷?有人说:“除了黄禹锡自己要负责任,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和大而言之的“民族主义”心理,都是推波助澜的罪魁。”你认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3.“黄禹锡事件”已经尘埃落定。它有哪些警示意义?本案例粗线条地回顾和梳理了“黄禹锡事件”的前后经过。通过本案例的教学,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科学精神,什么是人文精神,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觉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本案例可用于第二章第二节中“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2.本案例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对于黄禹锡为什么违背人文精神,学生可能含混不清,建议教师做拓展分析:1964年6月制定,并经2000年1O月苏格兰爱丁伯格第52届世界医学会联合国大会修改补充的《赫尔辛基宣言》对有关科学研究中的伦理道德作出了许多详尽的规定。根据宣言规定,科学家应该保证自身独立于研究项目之外,且没有受到强迫。国际伦理研究也认为,可能从研究中获得职务利益的有关研究人员,不能作出提供卵子的行为,研究者应与捐卵者保持一定的距离。以此而论,黄禹锡的行为有悖于国际通行的禁止牟取职业利益的科学伦理准则,违背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黄禹锡事件”无疑是2005年岁末最令全球科学界震撼的事了,它的水落石出终让黄禹锡这位昔日的韩国“民族英雄”和“最高科学家”一夜之间沦为人人喊打的“科学骗子”。真相虽然已大白于天下,但其所带来的影响和思考却远远没有完。黄禹锡究竟为什么要造假?虽然人们已经从许多角度进行了分析,如“急功近利”的社会文化氛围、监督制度的缺失、科学家个人的品行、科学研究与国家荣誉过度结合的压力等等,不一而足。但更为根本的是黄禹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双重缺失。科学研究必须如实、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并非“人有多大胆”就会“地有多大产”,来不得半点虚假。黄禹锡故意编造实验数据、掺假注水是对科学精神的肆意践踏和亵渎。同时,他不当的“卵子采集”,尤其是擅自默许助手使用自己捐献的卵子从事人体干细胞实验,没有遵循严格的科研伦理准则,没有用“以人为本”的价值标准审视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合理性,又违背了“把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作是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的人文精神。黄禹锡造假事件为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带来了一些阴影,值得庆幸的是造假者很快得到了揭露,捍卫科学研究严肃性的正是一些韩国年轻的生物学家,他们在网络上开展了一场“私人科学打假”,首先揭露出了黄禹锡论文造假的一些“致命伤”。这让人想起林肯的名言:“你可以一时欺骗所有人;也可以永远欺骗某些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黄禹锡事件”带来的深层警示是:科学必须反映客观规律,科学家必须尊重科学事实,科学研究必须遵守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成了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