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保税区通关模式及升级后功能定位思考发布时间:2015-3-249:52:00被阅览数:206次来源:武进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是设立在内陆地区的具有保税港区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由海关参照有关规定对综合保税区进行管理,执行保税港区的税收和外汇政策。它的主要税收政策为:国外货物入区保税;货物出区进入国内销售按货物进口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并按货物实际状态征税;国内货物入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它和保税港区一样,是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它整合原来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外向型功能区后,成为一种更为开放的形态,更符合国际惯例。武进出口加工区正在申报综合保税区,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已经需要摆上议事日程。一、综合保税区通关模式比较综合保税区主要服务于国际贸易,通关效率低一直是国际物流的瓶颈所在,海关的监管模式直接影响通关效率的高低。因此,海关的监管模式成为综合保税区能够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关键。为了解决监管资源和监管对象数量不对称的问题,海关依托现代先进的技术与管理方法,树立“集约化监管”理念,根据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与时俱进的综合保税区监管模式。(一)分批出区、集中报关通关模式。由于综合保税区政策优惠、手续简便,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零部件、产品配送等物流分拨的条件得天独厚。面对一些需要从国外进口零部件以及采购原材料或商品的企业,综合保税区内的物流企业为了能够适应现代企业对零库存的追求,通常采取先将货物储存在综合保税区的仓库内,再根据客户所需分批交付出区。这样一来,办理视同进口的出区手续一般时间较长,而部分分拨货物的要货时间较紧,就需要依据海关法有关担保的条款,对区内分拨中心进出口频繁、批数多、批量小的零部件、原器件、维修件等商品采用实行担保、分批出区、集中报关的通关方式。在这种模式下,区内物流企业在为区外企业做“少批量、多频次”的配送中,最终都只需在办理清关手续前、领取通关单时正式报检一次。企业通过计算机联网每天将货物到、发售等情况记录后报海关,按期向海关结清存货情况,统一纳税。这就大大减少了企业报检次数,既能提高区内物流企业每次物流配送的速度,又简化了企业的通关作业,也便于海关机构在网上对通关单的核查。采用这一通关模式,既方便了企业,又促进了综合保税区内仓储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确保了海关的监管到位。(二)“选择申报、属地验放、进区核销”模式。“选择申报、属地验放、进区核销”的通关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服务于综合保税区外的外向型企业的区域联动模式。综合保税区海关可以整合关区内其他海关构建大通关协作区域。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或其代理人可自主选择向关区内任一海关(申报地海关)办理报关、交单及缴纳税费手续,由货物实际进出口地海关(验放地海关)对货物实施验放。在货物入区后由区内海关随机实施查验手续后,企业即可获得退税。区内海关核查后将信息及时传输到港口,进区的货物就可以直接装上被视为“卡车航班”的运输车运到港口直接装船。这就大大地简化了通关及运输过程,缩短了通关时间、节省了通关成本。在这种模式下,还可以定期评估信誉好的关区和企业,有针对性地实施“零查验、快退税”,吸引更多的进出口货物报关。(三)前推后移通关模式。“前推后移”的通关模式实际上是监管时空的延伸,“前推”就是在现有的舱单提前申报基础上,推行“提前报关、货到放行”的通关新模式,在货物进口或出口之前,提前对申报情况进行预归类、预审价等综合分析,确定监管重点,为货物运抵后快速通关奠定基础;“后移”就是监管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口岸,还要加强稽查、统计、缉私等部门的协作配合来实现监管的向外延伸。对于各项数据的准备,可以提前申报,补交单证、补交进口证件等一些工作环节可以放到海关通关工作以外去办;统计工作以及一些单证处理的工作移到事后进行。实施“提前报检、提前报关、货到放行”的一体化便捷通关模式,能够借助“电子口岸”实现海关系统内部业务处理的系统化和自动化,以电子手册为管理对象,在合同备案、通关、核销等环节采用“电子化手册+自动核算”的模式取代现行的纸质手册模式,并逐步通过与相关管理部门的数据联网,取消纸质作业单证;能够采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实现客、货车通道司机监管电子化操作;能够利用无线基站与具有语音提示功能的车载电子卡相互作用,及时捕捉进入区内监管区域已安装车载卡的车辆信息,记录车辆过境情况,并自动完成相关检验检疫手续,最终实现“电子申报、网上备案、无纸通关”的前推后移通关模式。二、从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的意义(一)从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站在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的新起跑线上,要使武进出口加工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从加工贸易单一模式向加工贸易、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综合模式转型,也就是要转型为综合保税区。(二)从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武进出口加工区自设立以来,在引进外资、促进外贸出口快速增长、发展半导体照片产业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果,但同时存在“工业发展较快、服务业发展较慢;引进外资较多、引进内资较少;外贸出口较大、内销比例较小”等现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事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事关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战略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面对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如果武进出口加工区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新一轮发展中就会失去竞争优势,因此,武进出口加工区从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是当前必须而紧迫的现实需要。(三)从出口加工区向综合保税区转型是积极应对“后危机时代”的有效路径。当前,影响国际经济金融企稳回升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干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不断增多,国际市场需求、投资信心不足。在此背景下,如果仍然奉行以工业为主、外资为主、出口为主的发展方式,将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武进出口加工区必须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三为主”向“三并重”转变,即以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外资和内资并重、出口和内销并重,转型为综合保税区正是最佳选择。三、从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后的发展策略根据武进出口加工区的发展现状、综合保税区功能特色、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等综合因素考虑,武进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的发展目标是建成“三个基地、三个平台”,即:成为半导体照明、电子信息等产业全球主要加工制造基地,成为服务武进高新区辐射常州的保税物流基地,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进出口商品交易基地;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发实验平台,成为对制造业、贸易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服务贸易实验平台,成为简便、快速通关的口岸服务平台。按照以上发展目标,武进出口加工区转型为综合保税区后,需要探索做强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服务贸易,重点突破货物贸易的发展策略,重点抓好七个方面。一是保税加工。继续鼓励发展电子信息、光电、精密机械三大产业,建成产业链完整、供应链融合、售后服务配套并在全球最具竞争优势的半导体照片和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同时,拓展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建成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新兴产业制造基地。二是保税物流。继续鼓励发展保税仓储物流、分拨配送物流、供应链管理物流,建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功能载体,形成服务武进国家高新区辐射整个常州的保税物流基地,形成电脑周边产品重要零部件的供应分拨中心、半导体照明产品销售分拨中心、进口商品内销分拨中心、电子产品全球分拨配送中心。三是货物贸易。鼓励大型企业的销售总部、运营总部和各类内外贸公司发展,鼓励各类贸易公司开展进口商品国内分销业务发展,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进出口商品交易基地;建立国际国内贸易的联动机制,在区内吸引贸易公司的同时,吸引大量的贸易公司注册,使贸易增值留在武进国家高新区。四是服务贸易。鼓励售后服务中心、运行支援中心、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全球维修中心、检测中心等开展业务,形成为制造业、贸易业、展览展示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服务贸易实验平台。五是展览展示。鼓励展览展示企业、贸易企业选择适合华东产业需求和生活消费市场需求的商品,进行集中进口食品、进口红酒等展览展示,通过展览展示促进商品交易,进而形成多种多样专业进出口商品展示交易平台。六是设计研发。鼓励设计研发机构发展,促进企业自主设计研发、自创技术、自创品牌,形成设计+研发+制造的模式,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研发创新的实验平台。七是口岸服务。鼓励报关、报检、货代、口岸信息服务等企业发展,吸引更多为进出口业务和口岸提供服务的企业集中发展,形成口岸服务经济产业链,成为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简便快速通关的口岸服务平台。武进出口加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