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空间(生境丰富度)与动物行为的关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空间与动物行为的关系指导老师:刘丙万组员:边英丹张梦李建秋金红梅杨婕妤冯国岩空间(生境丰富度)与动物行为的关系摘要:行为的表现是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结果。动物的行为受多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空间(生境丰富度)作为一个关键因素影响着动物行为。近些年来,动物的福利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进而也推动了生境丰富度与动物行为关系扥进一步研究,以改善动物的生存环境,使动物更多的自然行为得到表达。根据动物的生物学特性,增加自然因素,提供更多的刺激,给动物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动物的主观能动性。本文即具体阐述了空间(生境丰富度)对动物行为的影响。关键词:动物行为,生境,刻板行为,圈养动物在特定环境中生存,我们就把动物生存的环境成为生境。生境(habitat)一词首先由美国的Grinnel于1917年提出,指的是生物的居住场所,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能在其中完成生命过程的空间。自然界的生物都有它特定的生活环境,都有各自要求的适宜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包括生物的和非生物的两大类。生物因素包括与该种生物有关的生物种群,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等。生境作为生物生存的空间,决定着资源、避护所、筑巢位置和交配的有效性;决定种内和种间竞争的强度;决定捕食、寄生、疾病的代价;决定生物的繁衍。一个进化上精明的个体会评价利弊之间的关系,选择那些能使繁殖成功达到最大的生境。动物选择适宜的生存环境,反过来,生存环境也影响着动物行为的表现。环境作为动物行为的一个要素,环境中生境元素的多样性是诱导动物行为发育的条件之一。在以下的内容中,将依次论述生境丰富度对动物采食行为,育幼行为,玩耍行为,社会行为,迁徙行为以及生境选择的影响。1.采食行为动物的采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物搜索,捕获,处理食物。在自然环境中,动物采食必须不断地处理周围环境中的各种能够刺激,并根据这种刺激矫正自己的行为。但对于那些养殖在繁育中心,或养在动物园圈舍中的动物而言,由于圈养空间狭小,环境单调,除了食物得到满足之外,缺少表达其他行为的条件,而表现出转圈,无目的的行走等刻板行为在内的一系列非正常行为,甚至日积月累而丧失在野外获取食物的行为技巧。圈养条件对豚鹿的昼间时间格局的影响在野生或散放状态下,有蹄类的活动空间很大,用于取食的时间最多。为了获得能够维持生存所必须的能量,常常需要不停地更换取地点来获得食物,而较少的时间用于休息[12]。在圈养条件下,豚鹿却将最多的时间用于休息,相对少的时间用于取食。这是因为在圈养条件下豚鹿的活动空间明显缩小,每天定时投喂的食物已能够满足其对能量的需求,因此用于取食的时间相对较少,取而代之的是休息的增加。2.育幼行为通常,当环境中可利用资源量下降,亲代转移给子代的能量下降。例如,一种壁蜂,在采食季节时,可利用资源减少时,幼蜂能量摄入量与生长速度下降。在鱼类中也发现,育有行为的频次和时间与生物丰富度有关,食物少时,雄刺鱼扇卵的频次下降。雪鸡以欧旅鼠为食,在旅鼠数量低的年份,雪鸡会停止繁殖。哺乳类的哺乳量与哺乳次数随着可利用食物数量的减少而降低。并且当食物稀少或捕食者骚扰频繁时,如果正在孵卵的亲代发现幼卵的存活希望不大,可能主动弃巢,哺乳动物甚至会吃掉幼兽。大灵猫一般不在气息条件差的农耕地活动。在人工驯养环境中,经常处于恐惧状态。一些野外自然受孕的大灵猫,在人工舍饲环境中产下幼仔后会吃掉幼崽,大灵猫的野外行为生态规律说明大灵猫需要隐蔽生存环境。3.玩耍行为动物所处的种间环境,种内环境和非生物均影响个体的玩耍行为。一群生活在一个水和食物经常缺乏的生境中的长尾叶猴与另一群生活在资源相对充足的富足生境相比,前者的玩耍频次比后者高6倍多,玩耍持续时间也显著高于后者。当雨季来临,植物增加时,玩耍频次会显著增加而狮尾狒玩耍的数量和质量与将于以及生境质量有关。此外,玩耍易受极端温度抑制。玩耍经常发生在一些特征地区。一些有蹄类集中在草坡,沙质盆地以及雪地上玩耍,而环境中的伤害风险也会抑制玩耍。比如生活在长有很多仙人掌地方的盘羊羊羔,其玩耍频率低于在草地上生活的盘羊羊羔。而对于圈养动物而言情况则不同。处于封闭环境中一人很少接触的猪,当关闭猪圈门时,会激动并跳跃,虽然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睡觉,但他们的神经系统就是想枪的扳机一样随时出发。当牲畜处于感觉限制是,多数会变的兴奋,少部分动物会出现定型化行为。生活在荒凉环境中的动物寻找刺激物源。如果得不到刺激他们会通过反复持续的动作制造刺激,与饲喂于稻草圈中的猪相比,思维与水泥围栏中的猪又不停的嗅闻同伴腹部的行为。但伴随着刻板行为产生的,由于动物食物资源丰富并且没有捕食风险,玩耍频次增高。4.社会行为食物的丰富度和分布以及种群密度和年龄结构影响哺乳动物的社会组织。比如高密度的丛林狼群由于人类捕杀而降为低密度种群的狼群跟可能保持幼崽抚幼者,后这种的基本社群单元是配偶对,但流浪汉常见。而在沙漠生态系统中管理加拿大盘羊主要是构建人工供水设施。然而他们发现即使是控制水资源,在聚群期和集群期雌性个体出现明显比雄性个体接近水源,如果人工水源建在雌性及其子代利用生境中见更有价值。5.迁徙行为为了避免捕食,寻找食物和成功繁殖,动物必须选择栖息地。伴随发生的行为可能包括扩散和迁徙。个体的基因构成给予动物选择迁徙或定居的能力,并且选择是依赖于他们所经历的环境的。动物的迁移和扩散能力与众群密度密切相关。避免近亲繁殖和资源竞争会导致动物扩散,此外空的可利用栖息地斑块也会促进动物的扩散和迁移。当栖息地斑块小而窄时,扩散和迁移的强度会有所增加,并且廊道的存在也会促进动物的扩散和迁移。尤其是当生境破碎化使动物形成聚合种群时。扩散和歉意可能是亚种群间交流的重要途径。人类活动如放牧,耕作和建立城市改变了自然景观,造成了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栖息地破碎化,是指在自然干扰或人为活动的影响下,大面积连续分布的栖息地被分隔成小面积不连续的栖息地斑块的过程[1]。栖息地破碎化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原有栖息地面积减少。大型的食肉类动物对栖息地破碎很敏感,因而他们很难在人类改变的生境中存活。而有蹄类为了寻找食物,躲避恶劣的生存环境而进行长距离的迁徙。6.生境选择动物的生境选择行为是进化因素与行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进化因素还是那些与动物存活价值相关的因素;而行为因素则是动物选择生境的方式。重要的行为因素主要包括:景观与地形,满足动物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水及隐藏的存在、食物的可利用性以及其他动物出现与否。这些因素不仅影响着动物的生境选择,而且有些因素是某些动物选择生境的限制因子,因为这些因子能强烈的限制动物的存活和繁殖。比如,空间尺度可能对食肉动物的生境选择有一定影响。而对于变温动物而而言,他们的行为及生理过程都取决于温度的高低。除此以外,森林生态系统,生境内食物的质量,廊道的出现,经管的破碎化,坡度、坡向许多其他因素也可能会对动物的生境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捕食风险和食物丰度是一对矛盾。比如良好的视觉通讯环境虽然有利于个体间视觉通讯和协同进食,但同时容易将群体暴露于捕食者的可视范围内。动物优先选择的栖息地通常位于捕食风险和食物丰度比较折中的地区。种群密度同样会影响动物的生境选择。当动物种群密度低时,十分喜好的生境可能不被完全利用,当种群密度高时,许多不太喜好的生境则是有效的,种群可能在这不太喜好的生境中发生。综上而言,空间(生境丰富度)会对动物行为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而相对于野外自然环境,圈养环境狭小单调,限制了动物活动。动物对空间的最基本要求是一个能满足自身需要的空间,用于趴卧、站立、转身、伸展四肢和修饰自己。这是满足生存地第一条件。此外,动物还需要第二个基本条件,即附加空间。因为群养动物需要躲避同伴的攻击,以及动物的探求,玩耍和跑动也需要一定空间。并且动物的许多行为经过人工繁殖后就会逐渐消失。为了使动物表现出更多的自然行为,减少刻板行为等异常行为,应该改善圈养动物的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尽可能地增加一些类似动物原有生境的植被,景观等。而对于野生动物,我们应当减少人为干预,保护动物生存环境,不以人类的意志而人为的改变,使动物健康的生活。参考文献[1]颜忠诚陈永林动物的生境选择生态学杂志1998,17(2):43-49[2]齐琳,包军,李剑虹动物行为学研究在动物福利养殖中的应用中国动物检疫200926(9)[3]刘小青吴其锐王静彭建宗动物园动物的应激行为与动物福利管理ChineseJournalofWildlife2012,33(1):51—53[4]于学伟动物园环境丰容的基础与原则ChineseJournalofWildlife2012,33(2):97-99[5]黄志宏,王兴金,李婉萍,黎绘宏改善圈养黑猩猩行为谱方法的探究畜牧兽医杂志2008,76-79[6]邓文洪栖息地破碎化与鸟类生存生态学报20083182-3186[7]胡婧余建秋王强周材权胡锦矗圈养豚鹿的昼间日常行为与时间分配动物学杂志2011,46(5):55~60[8]孙平,于鸿浩,赵新全等青藏高原异地半圈养藏羚警戒行为的适应性研究动物学研究2011.32(5):561−565[9]孙平,于鸿浩,赵新全等异地半圈养藏羚卧息行为适应性的初步研究四川动物201231(1)[10]包军应用动物行为学与动物福利家畜生态1997,18(2):38一44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