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镇江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的调研报告镇江地处长江与运河的交汇点,沿江自西向东蜿蜒伸展的宁镇山脉与贯穿南北的茅山山脉形成“丁”字型分水岭,将全市分为沿江、秦淮河、太湖湖西三大水系,在总面积3843平方公里中,山丘区占57.4%,平原区占17.3%,圩区占25.3%。平原地区河道易淤,圩区常受洪水威胁,低山丘陵和岗地则频繁遭遇山洪和干旱的袭击,特定的地形和地理位置使镇江素有“小辖区,大水利”之称。近年来,我市农村水利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结合市“双百”工程、“百企百村百亿”行动、农村新五件实事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生态市创建等活动,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切实加快民生水利建设步伐,为全市经济和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全市农村水利建设每年完成总投资在1.8亿元左右,完成各类建设土方1600万立方米以上,建设小沟以上配套建筑物1700座左右。目前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4.50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田面积178.56万亩,全市修建在册中小水库101座,塘坝10万余面,库塘蓄水能力达到5.8亿立方米。全市河港沟渠经过长期不懈的整治,现已构成网络,各类建筑物基本配套,初步形成了防洪减灾、水资源供给保障、水环境保护和水利发展服务四大体系。一、近年来全市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开展情况1、认真编制建设规划。近年来,我市在认真组织编制并实施好《镇江市“十一五”水利发展综合规划》基础上,先后完成了《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建设规划》、《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增效规划》、《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工程规划》、《县乡河道疏浚规划》、《村庄河塘疏浚整治规划》以及《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等专项规2划的编制任务,以更好地指导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建设科学合理有序开展。2、切实加大建设力度。一是着力抓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工作。近两年来,全市每年疏浚县乡河道和村庄河塘土方合计在1000万立方米以上。截止今年3月底,全市规划内县乡河道、村庄河塘已分别完成土方3430万立方米和2446万立方米,分别占到规划任务的93%和98%。为进一步促进各地河塘疏浚工作顺利推进,确保2012年前将全市所有河塘全部疏浚一遍的目标如期实现,今年2月份我市又制定了《镇江市2009—2012年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实施方案》,对全市下一阶段农村河塘疏浚整治工作的目标要求、补助政策以及保障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要求;二是着力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调查摸底、规划编制、方案制定等技术指导服务工作、积极会同市有关部门抓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立项审批、监督检查等建设管理工作,重点实施了丹阳市2007年度饮水安全项目及句容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确保2010年前解决全市48.55万人口的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三是着力抓好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从2008年开始正式启动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作,组织辖市(区)以县为单位编制《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规划》,两年来完成小型泵站更新改造196座;四是着力抓好丘陵山区水源工程和节水灌溉工作。全市每年完成塘坝改造都在500座以上,新增蓄水能力600万立方米。同时,本着“开源节流”的原则,继续开展以防渗渠道建设、骨干渠道整治达标等为主要内容的节水灌溉工作,全市每年完成防渗渠道建设90公里左右,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万亩,逐步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此外,各地还因地制宜地将圩区治理、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等作为工作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33、注重工程质量管理。我市各级通过规范操作程序、明确工作要求、开展评比检查、严格竣工验收等措施,切实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强化对农村水利建设项目的管理。一是规范操作程序。对一些骨干河道疏浚整治、重点建筑物配套建设等项目依照基建工程建设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公示制、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施工合同管理制;二是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如在河塘疏浚整治方面,扬中市制定了“千河疏浚”八条验收标准,进一步细化考核指标。丹阳市、句容市也结合省“两清一建”标准制定了当地河道疏浚整治验收考核标准;三是建立督查通报机制。市水利局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对面上农水工程进行督查指导,及时了解工程进展情况、标准质量、困难问题等,严格验收制度,并对检查验收情况全市通报;四是严格竣工验收制度。县乡河道疏浚、村庄河塘疏浚整治等专项工程以及其他重点农水项目要求在县级自验的基础上,市组织验收,省再组织复验,确保工程质量标准。4、制定落实管护制度。各地努力克服建后管护工作中经费、人员短缺等困难,因地制宜制定落实长效管理工作制度。一是明确责任,落实专人。如在小型泵站管护方面,在工程初验合格后即办理工程交接手续,明确一般泵站由村指定专人管理,重点泵站由镇水利站派专人入驻管理。为防偷盗,一些地区还对一些较偏远的泵站设备在闲时撤回镇政府大院或镇防汛仓库集中管理,有的还安装了监控设备;二是积极推行小型农水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针对丘陵山区塘坝工程小、散、偏,管理难度大的特点,积极探索,创新思路。如句容市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将有一定规模的当家塘坝在满足基本农灌要求的前提下,对外出租和承包,将承包金和受益金用于小型农水工程的养护和长效管理;三是筹措资金,建立队伍。如丹阳市制定了河道管理实施细则,逐步推广河道的专业化管理,明确县级河道每5公里定1名管理员,每年4给予1万元的管护经费。扬中市专门出台了《扬中市骨干河港管理实施细则》,细化管理标准、落实管理资金,明确管理组织和队伍。丹阳市司徒镇坚持“建管并重”原则,每年多渠道筹集管护资金30万元左右专门用于疏浚后河道的长效管理工作,并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考核制度;四是义务认岗,党员定责。我市一些地区将党员设岗定责和落实小型水利工程长效管理有机结合,发动和组织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河道疏浚和管护工作。此外,各地还积极组织引导村民通过村规民约等多种形式,制订管护标准,明确管护主体和责任,落实管护经费,实现对村内小型农水设施的长效管理。5、强化考核激励机制。我市各地按照“鼓励先干,支持改革”的原则,积极制定实施激励政策和奖惩办法,采取行政领导推动、财政资金撬动、督查考核促动等措施,推进农村水利建设全面深入开展。如在河塘疏浚整治方面,为进一步调动各地积极性,从2009年开始,市级财政专门设立一定的奖励激励基金,对2009年通过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整体验收的辖市(区)将予以20-50万元的奖励,对2010年通过省农村河道疏浚整治整体验收的辖市(区)予以15-30万元的奖励,奖励经费主要用于疏浚后河道长效管理投入;2011—2012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200万元,专项奖励通过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建设和已疏浚河塘长效管理工作年度考核的辖市(区)。句容市专门制定《农村水利建设项目验收评比办法》,每年对该市11个镇(区)的农村水利建设量化评分并排定名次,财政拿出专门资金,设立一、二、三等奖各若干名,对组织得力,任务完成好的镇给予奖励,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使全市农村水利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效果很好。二、当前我市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51、思想认识不统一,组织发动难度大。基层不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仍停留于口号水利、口头水利,讲起来重要,真正需要组织发动和投入时又将水利搁置到边上,并呈现三种不良思想倾向。一是应付思想。由于农田水利是打基础、具有长远效益的工程,必须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坚持不懈,但少数基层干部认为农田水利不做也出不了什么大事,只要在任期内能应付得过去就行,一些地区多年来对农村水利工作基本没有多少投入;二是等靠要态度。一方面一些地方眼睛向上,单纯依靠上级支持,上面给多少钱就做多少事,不给钱就不做事。另一方面,国家“两工”政策取消后特别是国家取消农业税征收并实施粮食直补等政策以后,很多农民认为水利建设就应该是政府的事情,资金投入应由政府全部负责,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很低;三是畏难情绪。一些地方虽然也认识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并计划实施一些水利项目,但由于劳力难组织、资金难筹集,矛盾难协调,一碰到具体困难,就畏缩不前。因此,总体上看,对农村水利建设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作为意识、群众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都亟待增强。2、工程标准不适应,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差距大。当前我市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较薄弱,防洪、灌溉、排涝标准偏低,各类建筑物老化、失修、盗窃现象较为普遍,效益日益衰减,与新农村建设要求差距较大。一是农村河道淤积现象较为普遍,农村水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近几年,虽经过各方努力,全市规划内县乡河道以及村庄河塘的疏浚土方量总体上已基本完成,但部分地区由于缺乏有效的长效管理措施,很多已疏浚过的河道工程效益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巩固。此外,据初步统计,全市规划外河县乡河道以及村庄河塘累计淤积仍有1660万立方米,河塘疏浚整治工程建设与管理的任务仍很艰巨。二是农村小型泵站存在不同程度6破旧、损坏现象,变压器、机械设备老化、被盗现象较为严重。泵站设计标准普遍不高,再加上年久失修,各类泵站排灌能力逐年降低,很多泵站已不能满足当前防洪保安和农业灌溉的需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全市2289座农村小型泵站中,运行情况完好的有568座(占总数的24.8%),带病运行的有1490座(占总数的65.1%),完全报废的有231座(占总数的10.1%)。三是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仍十分突出。根据2005年市水利、卫生部门组织的联合调查,全市农村有48.55万人饮水不安全,不安全人口占本次调查农村总人口的26.9%。四是丘陵山区水源短缺矛盾仍较为突出。丘陵地区各类库、塘、河、渠淤积仍较为严重,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盗窃现象较为普遍,致使翻水调水能力受到很大限制,效益日益衰减。五是节水灌溉发展较为缓慢,灌溉水利用系数不高,目前全市工程节水灌溉面积为53.48万亩,只占全部耕地面积的24%。3、投入机制不健全,建设资金压力大。一方面,我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多兴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工程标准偏低、欠账较多,且到现在大部分水利设施已到了集中维修、改造或翻建年限,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正越来越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前农村水利工作的内涵正不断拓展,农村水利工程已不仅仅局限于保障农业灌溉排涝、防灾减灾等服务农业生产的需要,而且已拓展到农村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农民饮水安全等更广泛方面,须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生产生活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的服务,这也进一步加重了农村水利建设的工作任务,从而加大了建设资金压力。当前我市农村水利建设资金投入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一是县以上政府财政直接投资。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县以上财政投资均有不同比例增加,如近两年省以上每年7投入为1000万元左右,市级投入为300万元,县级投入在4000万元左右,但总体财政投入比重仍不大(不到总投资的1/3);二是乡镇及村集体组织投入(包括投资和投劳)。目前,该部分投入仍是农村水利建设投入的主要部分,但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及镇村领导重视程度影响很大,镇村之间很不平衡,投入多的乡镇每年有几百万元,少的只有十几万元。目前很多工程如小型农田水利专项建设、县乡河道疏浚等,上级部门对地方资金配套的要求很高,往往造成很多经济发展落后镇村不予或暂缓安排该类工程,这就造成越是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的地区越是投入少的现象。三是社会投资和其他投入。该部分投资有的是通过挂钩部门、企业赞助以及上级部门扶持的办法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如我市丹阳杏虎村、句容戴庄村、扬中中林村等行政村结合我市“百村示范、百村帮扶”活动,通过联系点的市领导协调、挂钩部门企业帮扶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有的是发动受益单位和个人赞助等办法筹集建设资金;有的是通过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筹资资金,主要是开展河塘疏浚工作;还有的是捆绑使用支农涉水资金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如句容市后白镇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开展村庄河塘疏浚整治工作。但以上几种社会和其他投入方式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缺乏稳定性,并不具有普遍推广意义。扶持农村水利的政策落实难,部分政策操作难。如各级可用财力的2%—4%资金用于水利、土地出让金一定比例投入农村水利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