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第一节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理论一、斯金纳其人主要著作:《有机体的行为》(1938年)《沃尔登第二》(1948年)《科学和人类行为》(1953年)《强化的程序》(1957年)《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年)《关于行为主义》(1974年)二、操作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学习即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一切行为都是由反射构成的,而反射的基本要素是刺激和反应;有机体的反应分为两类:一类是应答性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反应;人格仅仅是通过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三、强化与操作行为的学习快乐是……操作性强化的一种副产品。使我们快乐的事情是那些给了我们强化的事情。B.F.斯金纳?什么是强化如果某一结果性的刺激使这一操作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那么这一刺激就是这一操作行为的强化物(或称强化刺激),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叫强化。?什么是惩罚降低某种行为出现概率的过程即是惩罚。强化、惩罚与行为结果程序目的应用正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给以奖励负强化增加行为行为之后撤销厌恶刺激无强化减少行为无刺激惩罚减少行为行为之后给与厌恶刺激或撤销正面刺激效果律:导致满意结果的行为被重复的可能性更大,而导致不满意后果的行为不大可能被再重复。?操作条件反射的启示如何能增加希望的行为如何能减少不希望行为惩罚的有效性是有限的:1.惩罚不能教给人恰当的行为,它只是减少了不合乎希望的行为发生的概率;2.惩罚必须是即时性的和恒常性的,同时还必须有相当的力度;3.惩罚有消极影响;(联系到实施惩罚的人;榜样习得)4.惩罚会产生消极情绪。更好地理解如何恰当地使用强化和惩罚,可以帮助父母更有效地塑造孩子的行为关于塑造这是一种去强化一系列与期望行为相接近的行为来习得复杂行为的技术。关于泛化解释了为什么人格特点会有跨情境的稳定性。四、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斯金纳认为人格可以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人格研究就是去发现有机体的行为和行为的强化之间的独特联系。五、人格研究途径斯金纳选择从个人所处环境的强化程序来考察人格的发展与改变。这正是其与成熟阶段理论相比的优势。斯金纳认为:科学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事件的控制和预测,而阶段理论却是描述性的;习得的行为是处于刺激控制下的;人并不只是被动地反应强化线索的有机体,相反,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还会积极地控制环境。六、正常与异常人格的发展“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个体,他们在本质上无差别,都适用于强化原则。更强调环境因素决定行为。七、人格理论的应用斯金纳的人格理论主要运用在行为矫正中(如:代币管制法和厌恶刺激);另外,斯金纳的人格理论在儿童教育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程序教学法)第二节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理论多拉德和米勒其人主要思想见著作:《挫折和攻击》(1939年)《社会学习和模仿》(1941年)《人格和心理治疗——关于学习、思维、文化的分析》(1950年)一、学习学习的四个基本要素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迫使有机体学习的任何一种的刺激•是人格的能量源泉•由内驱力和线索诱发•用以降低或消除内驱力的行为或心理活动•即内驱力降低•指导有机体选择行为的方向的刺激•决定有机体何时、何地做出何种行为反应内驱力反应线索强化二、人格的发展人格发展的本质是通过驱力降低机制,习得的刺激-反应联结不断增多。行为的改变是以新的奖赏代替旧的奖赏的结果。三、人格适应和挫折-攻击理论冲突是适应不良的重要特征;神经质的行为是个体寻求冲突或降低冲突的方法;基本思想:攻击以挫折为前提,挫折必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第三节罗(洛)特的社会学习论罗特其人著作:《社会学习与临床心理学》(1954年)《人格社会学习理论的运用》(1972年)一、行为预测理论更加关注一个有着自己的行为经验的人在面临一种特殊的社会情景时,将会如何进行行为选择。一种行为被选择的可能性,取决于行为者认为它所能够带来的回报的多少,以及他认为他实施该行为能带来该回报的可能性(即有多大的成功率)。行为潜能(BP,behaviorpotential)表示对于某一个体而言,某种行为在一个特定的社会情境下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在某一特定情形下潜能高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更大,反之则更小。预期(E,expectancy)表示一个人认为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如果选择了某种行为,它就能够带来某种相应的强化的可能性。个体对自己在某种情境下做出某种行为的预期是由特殊的预期和类化(泛化)的预期共同决定的。强化的效价(RV,reinforcementvalue)指行为者认为某种行为所带来的强化结果或相对价值的大小。行为潜能(BP)强化值(RV)期望(E)=+我们说一个人是勤奋的还是拖沓的,要看我们在不同时间和情境看到他什么样的行为。人的行为具有稳定性是由已经形成了的、稳定的期望造成的。罗特还提出,在新情境中或模糊的情境中,我们要用泛化的期望来估计行为潜能。泛化的期望指的是人们相信其行为会带来强化或惩罚,还是不会得到奖励或惩罚。二、两种人格特质:人际信任和控制观人际信任是指人们对别人的行为是否可以信赖的类化预期。控制观也称强化的内外控,是指个人日常生活中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看法。连续体极端的内控者极端的外控者三、人格适应一些基本的心理需要的满足与否对人格的健康发展和适应性行为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人类有六种广泛的心理需求:认可—地位、支配、独立、保护、爱与情感、身体舒适。行为适应不良可能有些典型的原因或类型:低预期—高效价冲突缺乏能力不适当的最低目标水平无法区辨消除行为适应不良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个体强化效价和预期。第四节班度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其人著作有:《青少年的攻击》(1959年)《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1963年)《行为改变之原则》(1969年合著)《攻击:一种社会学习的分析》(1973年)《社会学习理论》(1977年)《思考与行为的社会基础:一种社会认知理论》(1986年)一、观察学习理论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榜样)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首先,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其次,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的学习。观察学习的类型:直接的观察学习抽象性观察学习创造性观察学习观察学习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过程即对榜样的知觉;保持过程即示范信息的贮存;动作复现过程即记忆向行为的转变;动机过程即从观察到行为。二、自我效能感理论对自己在特定的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结果预期: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期。效能预期: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被感知到的自我效能结果即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从本质上是自我生成能力。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有: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强化、言语劝说、情绪唤醒、情境条件。三、自我调节论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其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其行为的过程。班度拉认为自我调节由三个过程组成:过程一:自我观察;过程二:自我判断;过程三:自我反应。四、人格的发展强调社会影响的作用,强调相同年龄个体间的差异,并试图从社会、文化、经济、种族等方面加以论证。发展就是围绕着个体目标、计划、自我效能和爱好的变化。五、人格的适应班度拉认为不适应行为的学习也和正常行为的学习一样,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不当习得的。行为一旦经由观察习得而获得,就日益因直接的或替代性的强化而表现出来。强调认知的作用,认为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很重要,成为个人烦恼的一个持久的根源是设置过高的目标。第五节相关研究一、性别角色行为的个体差异传统的性别模型把男人描述为具有攻击性的、独立的、非情感化的,女人是被动、依赖和富于爱心的。为什么女人有女人的行为方式,男人有男人的行为方式?行为主义者和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性别差异是贯穿生命全程的性别角色社会化的结果。儿童和成人都要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获得并保持与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如果意识到了这种操作条件反射发生的有多么早,你就会理解改变这些行为有多么难。通过对新生儿父母的访谈发现,父母亲们评价女孩比男孩更温柔、长的更娇小。而且女孩的父母形容他们的孩子更漂亮、可爱、机灵。事实上这些孩子在体重、身长和一般健康值表上没有差别。(Rubin,etal,1974)另一些研究者考察了5个月到25个月孩子的玩具和衣服。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喜欢娃娃和过家家玩具。男孩更喜欢运动器械、工具和汽车。女孩更喜欢粉红色衣服,男孩更喜欢蓝色衣服。显然,从很小时候起,男孩、女孩就被区别对待了。(Pomerleau,etal,1990)在性别角色形成过程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抱有性别角色期望,孩子周围的人也会奖励他们表现出与性别相符的行为,惩罚那些不符合性别角色的行为。性别角色行为还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通过观察榜样(父母、邻居、姐妹、玩伴和电视人物)的行为,来习得性别角色行为。人们的性别角色行为与他们的妈妈或爸爸相似。(Jackson,etal,1986)以后,他们更多次从朋友那儿获得关于恰当何不恰当行为的标准。⒈男性化——女性化通过操作条件反射和观察学习所进行的社会化过程贯穿生命的始终,经过这样的社会化过程,大多数成年男性和女性会表现出与性别角色相符合的行为。虽说男人通常比女人更富于攻击性、更加独立,但也有例外。同样地,要寻找缺乏爱心、情感、敏感等传统女性特征的女人也并不困难。人格心理学家热衷于测量和描述人们在男性和女性特征上的个体差异。早期用于测量男性化-女性化的量表是基于两个假设:第一,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分别位于性别角色行为连续体的两端。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被认为是对立的。特别男性化和极其女性化的人位于两个极端。具有双性特征的人则位于中间。第二个假设是,性别角色行为越符合这个性别模型,心理越健康。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被认为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但过多地表现出女性行为方式的男人和过多地表现出男性行为方式的女人,会被认为存在适应问题。⒉双性化研究很快发现了男性化-女性化理论的问题。Constantinople推翻了这一理论模型的假设。(1973)不久SandraBem提出了双性化概念。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妇女问题,贝姆的工作引起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研究的浓厚兴趣。贝姆首先反对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同处于已连续体上的对立面。她认为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是相对独立的特质。因此在男性特征上得分高不能说明此人的女性特征如何。贝姆还反对适应良好的认识性别角色与性别类型相匹配的人。相反,他认为适应最好的认识同时具备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的人,她把这称作双性化。一个适应良好的人必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需要男性化行为时就表现出男性行为,需要女性化行为就表现出女性行为。⒊性别角色研究贝姆的双性化理论模型在此引起了人们对性别角色研究的兴趣。现在,性别角色调查表可以帮助研究者划分被试在男性化和女性化量表上的得分。男性化和女性化得分都很高的人被划分为双性化的人。在一个量表上的分高但在另一个量表得分低的人分别是男性化或女性化的人。在两个量表上得分都很低的人则属于无差别型。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无差别高低高低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模型⑴性别类型和心理适应一个人应该属于哪个类型,这涉及到大量的相关行为。性别类型如何影响心理适应和身心健康?大量的研究并没有明确答案。但是,关于双性化、男性化、女性化与个体适应之间的关系,现在至少有三个合乎逻辑的答案。第一种,是传统一致性模型。这种模型的观点是:社会给男性化的男人和女性化的女人最大的赞赏,相反,男性化的女人和女性化的男人总是遭到周围人的拒绝和嘲讽。从相关研究中,很难找到证据支持这种模型。男性化的男人、女性化的女人适应能力并非最好。(Taylor&Hall,1982;Whitley,1983)第二种解释是贝姆的双性化模型。根据这种理论,双性化的人适应能力最强。行为储备中缺乏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的人会发现,很多时候他们难以作出恰当的反应。几项研究支持了这个双性化模型(Bem,1975;Lenney,1976;Bem,etal,1976;Shaw,1982)虽然有

1 / 15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