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控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试论地理课堂合作学习的有效控制----以《东南亚》一节教学为例江苏省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室(223800)王邦柱摘要:合作学习是当下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例举合作学习中的种种现象,阐释合作学习的本质内涵,提出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提出控制学习小组的构成,控制问题质量和难易度,控制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小组交流出来信息的引导等,重在提升合作学习的品质。关键词:合作学习;有效控制。正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地理课堂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重要的学习生态,不可否认在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随意性,一定程度影响了学习效果。如学习小组大而空、问题探究性不强,合作中缺乏沉静的思考以及放任学生信息交流拓展等现象。为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教师应对合作学习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以便纠偏分组的随意性、学习的无序性、问题的层次性、教师指导的不力性等,切实返璞合作的本质内涵,提高合作的质态,提升课堂质量。一、合作学习中的无序现象1.随意分组(1)学习小组假大空某班级有64人,8个纵排,8个横排,每两个纵排连坐在一起,形成4大排,每排16人。老师说,这节课我们分组学习,分为四个学习小组,每一大排一组……,听到这儿,你会感觉这样的分组是否随意?一是组额人数太多,二是前后8排的学生划分为一组,所跨空域这么大,学生彼此能合作的得来吗,合作学习的交互性互惠性能达成吗?(2)机械分组有些老师是按照6名或者4名学生自然坐在一起编排的,座位编排不打乱,座次位置不调整,只是按照6名或4名学生座位自然组合为一个小组,缺乏“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重组,缺乏圆桌式面对面的合作场境,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凑在一起。(3)口头分组经常是教师口头说分组学习,也成立若干学习小组,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是以讲授式教学为主,既不提供合作学习的任务,也不提供合作学习的时间保障,口头上说分组,教师仍然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2.放任小组学习有的教师下达合作学习任务后,不考虑合作的目的、合作的时机把握,放任学生自由学习,同学们只是按小组围坐在一起,小组成员之间没有明确的任务分工,大家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热烈,或者是一两个学生的独角戏,需要合作的问题解决不了,根本构筑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3.问题本身刚性合作性不强教学中常看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结果教师的问题还没说完,学生就已说出了答案。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设计的问题缺乏挑战性、层次性,往往从教材内容中挖几个空,让学生填一填,学生自己看看书,勾画一下,根本不需要合作,学生自学完全可以解决,何须合作呢!如在学习《东南亚》这节内容时,有位老师设计这样的问题,请大家讨论....:⑴指出东南亚的位置和组成。2⑵找出经过东南亚的重要纬线(赤道、北回归线)。⑶在图上找出太平洋和印度洋。⑷东南亚处在哪两个大洲之间?以上问题,需要合作吗?诚然这样的问题根本不需要合作也能解决,学生只需要在书本上找一找,现成的结论,根本不需要合作,类似这样的合作性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这样的问题属于假性合作问题。4.不提供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常看到有些老师抛出问题后,几乎不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让学生独立思考,抛出问题就直接让学生讨论,学生来不及思考。没有独立学习,缺乏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如何深入思考、交流和深入的讨论呢!有这样一句话:“离开学生独立学习和深入的思考,相互间的交流和讨论就不可能有深度,不可能有真正的互动和启发,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观点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成分,修正、充实自我观点。”对此,深表赞同。合作学习需要学生自主思考时间和空间作保证的,如果不经过学生的自主和深入的思考,教师就让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只能是浮浅的思考,要不就是跟着感觉走。5.教师指导随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常见一些老师给学生发布完“下面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令后就放任自由,看似巡查学生的合作学习,根本不去倾听学生的疑惑,不去分享讨论的成果,造成“放羊式”的小组讨论。还有的老师提出物质奖励和积分激励的合作规则,课堂上一些学生往往为一些不必要的加分争论不休(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严重影响合作效果。其实,合作学习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中,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启发、帮助和建议,必要时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师生互动的良好合作氛围,而不应为虚假的指导者。6.学生本体合作意识不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被合作被讨论的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学生自身学习意愿不够强烈,“优秀学生讲,学困生听”的局面时有发生,表面上的热闹、民主、活泼的合作学习,实则隐含着种种不情愿和不愿意: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多,在小组活动中抢占话语权,而能力较弱的学生则显得消极被动,不去积极参与,只等坐享别人的劳动成果,渐渐地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兴趣,直至自我放弃,轰轰烈烈的小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言堂”,失去了合作的价值与意义。7.合而不作合作学习是为了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达成小组共识,并调动合作小组的集体荣誉感。可是很多情况下,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不能进行有效的点拨、指导和控制,学生之间泛泛而谈。简单的问题学生完全可以自学,比较难的靠学生合作也无法解决。于是,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只能做无谓的争执,结果是不了了之,这种形式上的小组合作既浪费学习时间,又不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二、合作学习的内部机理笔者认为,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或群体,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的而在行动上相互配合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下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习小组为重要学习单元,通过教师有效的指导、引导和介入,发挥师生群体智慧,提高学生个体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和任务,从而改变教师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学习方式。综上,合作学习必须是学生本体独立不能完成,需要借助外力,需要他人帮助,需要合作,这是合作3的内在动力。另外,合作学习必须是通过小组合作能解决问题,或者基本能解决问题,如果合作也解决不了问题,问题设计远离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合作是徒劳的,也没有合作的必要。再者,合作学习后还有一小部分问题仍需要借助其他学习小组支持和二次合作,需要教师的拔高、点拨、指导和有效介入,这样的合作更有利于不同学习小组之间的竞争和集体荣誉感的形成。华师大崔允漷教授说过,任何合作都必须具备主体的意愿、可分解的任务、有共享的规则、有互惠的效益等要素。①显然,设计高质量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学学习,组内讨论,交流展示,拔高指导等,这是合作学习重要的内涵和本质。三、合作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1.学习小组构成的控制学习小组的规模不能大,最好控制在6人一下。其次是小组人员构成要控制,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性别比例、兴趣倾向、学习水平、交往技能、守纪情况等合理搭配,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每组4~6人为宜,按长方形围坐,以便面对面的互动合作,小组人员分工及分工标准是根据个人的特长不同进行不同的分工,依据合作学习任务明确小组成员的学习分工:善于组织活动的学生为组长;善于记录的学生为记录员;善于表达的学生为中心发言人,让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再次要引导学习小组有共同的学习愿景。学生在小组共同学习任务驱使下,相互合作,各自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逐一瞄准问题,生成答案的“粗毛坯”,并努力打造小组共同体的答案,这样小组共同体的学习任务与各成员自己的任务利益相趋同,在情感态度、心理相容度与彼此认同感等方面取得一致,学习小组之间取长补短、互通有无,使学习小组个人的意愿汇聚成小组的共同意愿,是小组合作的动力和关键。2.问题层次性、提问时机、容量和难易度的控制合作是以任务来维系的。每一个学习小组都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更多的表现为需要解决的问题。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科学哲学家波普尔认为:“问题构成了科学探索活动的实际出发点”。由此可见,高质量的问题能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产生、维持和深入。控制问题质量,是对合作学习思维源头的控制。首先要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序列,古代学者唐彪说:“层层驳问,如剥物相似,去层皮,方见肉,去层骨,方见髓,书理始能透彻,不可忽见大意,即谓己是也。”这说明提出的问题应该前后关联,层层深入,形成逻辑序列,学生在有序的问题引导下,步步深入探究合作。通过问题有序性的控制,控制学生的思维流向,使其思维真正的活跃起来,从而不断地提出问题,猜想结论,并通过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验证地理问题。其次要在合作过程中控制把握最佳的提问时机:“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②“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谓见颜色而言,谓之瞽。”③因此,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察言观色,捕捉提问的时机,进行及时的“煽风点火”和“灭火”。再次是问题自身容量和难易度的控制。高质量的“问题”不是难题,也不是指容易题,而是能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动机,巩固基础知识,指向方法论和世界观形成性的问题。在问题的内容、难易、侧重点上应紧跟学生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既不超前,也不滞后,既反对问题的成人化,又反对问题设计的低龄化,只有这样问题设计才符合教育规律,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不管怎样,问题设计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本体的探究活动和小组内部的合作,达成能实现的愿景目标。有位老师这样设计系列化的问题:⑴请同学们在“世界政区图上”为从伊拉克向日本运石油的游轮选择一条合适的航线,并说明理由。(本题要求是选择合适的航线,而不是最佳航线,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同航线)4⑵马六甲海鲜位于什么半岛和什么岛屿之间?呈什么方向延伸?⑶马六甲海峡沿岸有哪些国家?从马六甲海峡运送的货物向东、向西可以到达哪些地方。⑷为什么马六甲海峡被日本称为“海上生命线”?上述系列化的问题设计很有层次性,先让学生选择航线,学生可以七言八语画出从马六甲航线,可以画出从马六甲海峡南面岛屿之间的水道,也可以从澳大利亚南侧的航线,同学们大胆尝试,有话可说,讨论后得出结论是马六甲海峡是伊拉克运往日本石油最为安全、经济便捷的水道。为下一步学生急于了解马六甲海峡埋下伏笔,这就调动了学生认识了解马六甲海峡的欲望和兴趣。接着学生便开始认识马六甲海峡的位置、方向(问题递进,水到渠成)。第三问让学生说出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货物向东、向西可以到达的地方,学生可以如数家珍,有话可说。紧接着学生便会问道,通过马六甲的货物向东向西到达的国家和地区很多,为何单单日本称之为海上生命线的?可见,上述四个问题层次性序列化比较好。另一方面,上述问题探究性比较强,需要同学一起合作探究,探究的意味比较浓厚。首先,学生要认识到日本是一个石油的等战略物资奇缺的国家,日本的众多战略物资都需要进口。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石油。日本本身是一个石油短缺国家,并且其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对于石油的依赖程度很深。因此,日本的石油就更需要从外部进口。日本的外来石油,主要是从中东地区、俄罗斯等地进口。而其中最多、最主要的就是中东地区。而从中东地区进口石油到日本,肯定要经过印度洋,过太平洋,才能进入日本海。而经由印度洋的时候,为了减少战略成本,必定要通过马六甲海峡。因此,这一海峡就成为了日本进口石油的一个重要关隘。另外,日本为了突破和平宪法,继续其争霸世界的目的,日本就必须要走向海外。而其走向海外的一个重要阻碍,也是马六甲海峡。因此,马六甲海峡就成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线”3.合作学习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合作需要沉静的思考。不经过深入的思考,盲目的合作,只能是假性合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不能给出问题接着让学生回答,也不能给出问题,让学生走马观花式地看书,更不能不加思考让学生合作。首先要保证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预留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学生独立的思考是高质量合作的前提。其次教师要控制安静,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安静,先让学生自主看书,不要急于讨论,教师少唠叨,少强调,问题出来后,需要一段宁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