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兼论当代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时间:2012-10-1209:18来源:《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年第6期试论现代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兼论当代历史教育的指导思想冯一下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历史教育必须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和动摇。但是,无论是以《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1845~1846年),还是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48年)为标志,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至今已160多年了。在这样一个相当长的时段里,唯物史观不可能只有一个版本,只有一种形态。有的研究者已经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性影响,不仅是通过马克思的理论和实践活动而实现的,而且是通过其后继者的理论和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又往往因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的不同解读而形成不同的理论趋向和思想流派、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1]既然如此,我国当代的历史教育应以哪种形态的唯物史观为指导呢?对此,我们应予以明确的回答。哲学界有人认为,160多年来,唯物史观有三个重要形态,即马克思和恩格斯原创的精典唯物史观、以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蓝本的由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教科书呈现出来的传统唯物史观、当代正在构建和发展中的现代唯物史观。[2]笔者基本赞同此说,但认为将“传统唯物史观”改称“流行唯物史观”也许更贴切一些。笔者进而认为,当今我国的历史教育应以现代唯物史观为指导,流行唯物史观带给我国历史教育的局限与偏差应继续纠正和克服。诚然,现代唯物史观目前还处在构建、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之中,还难以推荐其代表性著作,但它的基本特征应该说是相当清晰的。下面笔者对现代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作一剖析,以就教于广大同行。一、现代唯物史观是以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的精典唯物史观为灵魂、核心和基础的科学历史观现代唯物史观以精典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基本原理。精典唯物史观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基本原理明晰地呈现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多种著述中。如在《共产党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写道:“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3]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又写道:“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是属于马克思的。这个思想就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4]此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卡尔·马克思》《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文中也有同样精辟的概括。现代唯物史观坚持精典唯物史观的这些基本原理,以这些基本原理为灵魂、核心和基础。在坚持精典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方面,现代唯物史观紧紧地把握着以下三个“关节点”。第一,视精典唯物史观为有层次的缜密的思想体系,强调坚持该体系基本原理中的“基本原理”。上引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所写的两篇“序言”,实际上概括了精典唯物史观的三个基本原理,即经济生产方式的基础性决定性原理、阶级斗争原理、无产阶级解放原理。经济生产方式的基础性决定性原理揭示了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可用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阶级斗争原理和无产阶级解放原理揭示了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规律,是解释阶级社会历史必须坚持和运用的原理。阶级斗争原理和无产阶级解放原理是由经济生产方式基础性决定性原理演绎和派生出来的,是经济生产方式决定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一种具体表现。因此,经济生产方式基础性决定性原理是精典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中的“基本原理”,以精典唯物史观为灵魂、核心和基础的现代唯物史观,必须首先坚持这个基本原理中的“基本原理”。与之相比,阶级斗争原理等则是第二层次的基本原理了。第二,视精典唯物史观为内容丰富的宏大的思想体系,强调全面坚持该体系的原理及重要观点。近年,在关于唯物史观的讨论中,发生了“超越”精典唯物史观还是“回复”精典唯物史观之争。[5]笔者认为,在现阶段,我们还是首先考虑“回复”吧。所谓“回复”,主要是指全面理解精典唯物史观的原理和重要观点,让某些长期被人们忽略乃至遗忘的原理和重要观点“回复”到精典唯物史观的体系之中来,获得应有的重视。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地阐释了人的发展的观点,精辟地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但在以往的中学历史教育中,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师,在讲《共产党宣言》时,一般都不向学生介绍这一重要内容,而只介绍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现代唯物史观认为,精典唯物史观关于人的发展理论必须得到“回复”和重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是精典唯物史观理论宝库的重要内容。但几十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官方一直宣称人权是资产阶级的东西,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人权问题,资产阶级的人权必须让位于社会主义国家公民的基本权利。现代唯物史观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回复”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人权概念是一个普适概念。无论什么国家,人权都应受到尊重得到保障。令人欣喜的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人权理论在我国渐次“回复”。1985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首次公开正面使用“人权”概念。1991年,我国首个官方人权文件《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发表。2004年,“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写入宪法。2009年4月13日,中国政府制定的首个人权国家规划《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发布。我国官方对“人权”态度的变化,其理论根源就是精典唯物史观人权理论的“回复”。我国著名世界史学者朱寰在不久前的一次学术发言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史观以人为本,具有“属人性”,“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不仅出发点是为了人,而且它的归宿还是为了人”。[7]笔者认为,这是对精典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回复”,值得重视。马克思的《资本论》原本有这样一个副标题:“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批判”,但中文版《资本论》却将这个副标题给删了。近日,有的研究者呼吁和建议中文版《资本论》“回复”这个副标题,以帮助读者更好阅读和理解这部巨著。从现代唯物史观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极好的建议。第三,视精典唯物史观为有生命的生长体,重视马克思和恩格斯后期(包括晚年)对自己创立的唯物史观的修正、充实和发展。应该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30岁,恩格斯28岁。写《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时,他们更年青。如果认为他们那时的思想就已十分成熟,所考虑和表述的问题就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恐怕也不实事求是。就拿《共产党宣言》中的“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一句来说吧,[8]无论怎么解读也不能视为白璧无瑕。马克思和恩格斯都非常谦虚。随着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积累,随着自己阅历的丰富和思考的深入与成熟,他们总是不断反思自己的观点,不断否定自己理论中的不足,不断修正、充实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如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恩格斯在强调“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的同时,又坦诚地承认“某些地方本来可以做一些修改”、“有些地方已经过时”。[9]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他又将此话复述一次。更为重要的例子是,1895年3月6日,恩格斯在临终前不久写的《卡尔·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中有如下一段令人心灵振憾的话:“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历史用经济革命证明了这一点,从1848年起经济革命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波兰以及最近在俄国刚刚真正确立了大工业,而德国简直就成了一个头等工业国,——这一切都是以资本主义为基础的,可见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地突然袭击来实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10]坚持精典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现代唯物史观高度重视这些“修正”。为保持历史文献的原貌,恩格斯虽多次指出《共产党宣言》的某些地方已经“过时”,可以做一些“修改”,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却未“修改”或采用新的“写法”。流行唯物史观盛行时大家为尊者讳,不敢具体指出哪些地方“过时”,哪些地方可以“修改”,哪此地方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于是,这个任务便历史地留给现代唯物史观了。换言之,循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路,具体分析和说明他们100多年前原创的精典唯物史观中的哪些观点和哪些提法已经“过时”,应该修改,并试作修改,就成为现代唯物史观的一个任务。综上所述可知,创造性地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原创的精典唯物史观是现代唯物史观的第一个特征。二、现代唯物史观是扬弃流行唯物史观的科学历史观流行唯物史观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其标志是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表。流行唯物史观全面用于指导史学研究始于1938年出版的《联共(布)简明历史教程》。随着以斯大林上文为蓝本和框架的苏联哲学教科书的出版发行,流行唯物史观传播开来。“二战”以后,流行唯物史观盛行于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出版和使用的数百种哲学教科书讲述的都是流行唯物史观,而1962年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精典作家论历史科学》则是流行唯物史观的“代表作”。此书构建了中国式的流行唯物史观的基本框架,并深刻广泛全面持久地影响中国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流行唯物史观形成和传播于精典唯物史观之后,但它主要不是对精典唯物史观的发展,而是对精典唯物史观的解释。这种解释在哲学界被称为“第三国际马克思主义解释路向”。[11]这种解释当然也有其中肯的正确的地方,但明显地带有教条化、简单化、片面化、绝对化的倾向,从而在许多地方曲解了精典唯物史观。下试举几例说明之。流行唯物史观认为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这样的定性与定位实际上是将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当作辩证唯物主义的下位理论,很不科学。恩格斯指出,创立唯物史观和创立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对人类的两大贡献,唯物史观之于历史学,犹如达尔文学说之于生物学,都具有革命性意义。如果唯物史观仅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怎么可能获得如此高的评价?我国当代的一些学者已明确指出:“无论从历史上看,还是从逻辑上看,历史唯物主义都不是一般唯物主义或所谓的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和运用’”。[12]流行唯物史观将生产力解释为人类改造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就把人类适应和保护自然的能力排除在生产力之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相当复杂,但流行唯物史观一般将其简化为生产工具和劳动者两个要素。而且,往往过分夸大劳动者(或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宣称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宣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这样一来,唯物史观就变成唯心史观了。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一文中作了